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地方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牛海彬 白媛媛

  [摘要]当前,地方高校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主体,发挥着主力军的作用,在构建知识经济和建设和谐社会中担负着创建“学习型社会”的重大使命。近年来,聚焦地方高校的教师专业发展,提高地方高校的教师队伍素质,提升其办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已经成为学术界重点关注的问题。在此背景下,了解地方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构建地方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就显得意义重大。文章旨在通过对地方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进而构建出促进地方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合理策略,从而为地方高校的改革、发展以及教师的培养、评价提供政策参考和理论指导,并为高校教师的个人专业发展提供方向和价值启示。
  [关键词]地方高校 教师专业发展 问题与对策
  [作者简介]牛海彬(1976- ),男,辽宁朝阳人,鞍山师范学院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教育基本理论、教师教育、教育哲学;白媛媛(1980- ),女,辽宁锦州人,鞍山师范学院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中外教育史。(辽宁 鞍山 114007)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4-0059-03
  当前,地方高校在数量和作用上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主体,发挥着主力军的作用,在构建知识经济和建设和谐社会中担负着创建“学习型社会”的重大使命。据教育部2010年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截止到2010年底我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专任教师134.9万人,其中地方高校教师数量比例占70%。然而,与部属高校以及“211”“985”等重点建设大学相比,地方性高校的师资质量和水平参差不齐,师资结构不尽合理。
  因此,建设一支具有“合理的专业技术职务结构、均衡的年龄结构、较高的学历结构、多元的学缘结构、合理的知识结构”的教师队伍成为当前各地方高校整体发展和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目标。以地方高校为切入点,全面、深入地分析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改革和发展的策略,有利于我们客观地认识地方高校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为地方高校的发展以及教师的培养提供理论指导和政策参考。
  一、地方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笔者通过整理文献和调查数据,通过对从近年来地方性高校师资队伍规模及结构变化的分析可以看出,地方高校的师资队伍在得到一定程度优化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严峻的问题。总体而言,专业发展意识淡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专业知识更新缓慢,学术研究意识不强,科研水平有待提高,社会服务能力有待增强等是地方高校普遍存在的比较突出的教师专业发展问题。
  1.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意识不强。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研究领域的拓展和深化,研究者普遍强调,就教师专业发展这一研究领域而言,需从重视教师的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等方面,转向关注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自主性的生成,特别是专业意识的提升与觉醒。“教师专业发展,不应该仅仅以各种客观、可见的物质实体形式呈现,更应该构筑成教师的主观、内隐的精神世界;教师应被视为具有自主知能、批判意识以及负有教育使命的转型知识分子,他们是能够主动、负责地检视并改善学校的课程与教学实践,有意识的教育工作者,而不只是受过专业训练的高级技师而已。”①因此,忽略了教师的专业自主意识,就不可能保障地方高校教师专业化的可持续发展。
  2.教师知识结构不尽合理。我国地方高校尤其是地处相对不发达地区或二、三线城市的一些地方高校,由于高水平师资数量和整体质量都得不到保证,存在着教师的准入门槛较低的现象。很多地方高校的教师总体学历和专业技术职务水平都不高,相当多的教师专业或学科知识不够丰富,只是凭借多年的实践经验工作在教育教学一线,但面对不断涌现的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和方法以及现代教育技术,感到无力应对。在具有高学历和高职称的教师队伍中,也存在知识结构不尽合理的现象。良性的教育教学,既离不开国家和学校合理的制度,也离不开教师知识结构的合理性与科学性。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教师的知识可以分为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若从教育本身的复杂性、社会性和服务对象的特殊性来看,教师的知识结构中还应该包括拓展性知识。”有些教师虽然具有相对较为广博的专业和学科知识、相关的文化历史知识,但教育学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缺乏,包括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教育改革知识以及教育科学研究知识等。地方高校教师知识结构的不尽合理,严重制约着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速度和质量。总之,教师知识结构不合理是导致整个地方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差、教学水平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②
  3.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失衡。地方高校主要承担着“教学”和“科研”两项最基本的职能。由于自身的实力和客观条件的限制,教学是其立足之本,地方高校通过教学传承、传播了知识,为社会培养了大批的、优秀的应用型人才。无论对于地方高校还是教师来说,科研既是进一步深化拓展教学的主要手段,又是社会创新与发展的“母机”,很多崭新的社科理论、先进的科技手段都是来自高校教师们的科研推动。③然而,近年来,随着地方高校评价体系往“科研”方向的倾斜,高校里的“教学”与“科研”已不再琴瑟相合。地方高校的“科研”取向,已对教学造成巨大冲击,高校的教学与科研出现严重失衡。众所周知,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是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两项最主要和关键的内容,二者密不可分。但当今许多地方高校教师队伍中,许多教师科研能力不强,甚至对科研不闻不问,彻底放弃。尽管有许多科研型教师则脱离本科教学,把心思和精力都放到了科研上,但这部分教师又都属于职称和学历较高的那部分教师,他们的研究许多时候脱离实际教学,对本科教学质量的影响也比较大。总之,教学科研两极分化的趋势不利于地方高校的教师专业发展。
  4.教师专业发展的功利化倾向严重。地方高校都非常重视对教师的职后培训和学历进修,但是地方高校现有的教师进修、培训观念以及管理体制过于功利化,已不能满足广大教师的实际需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冲击以及多元化的社会经济的出现,地方高校教师的思想和价值观念受到影响,一些教师在思想和行为上都出现了急功近利、拜金主义等不良倾向,使教师的专业理想和专业信念都受到严重冲击,导致这些教师教学积极性不高,职业情感淡漠,责任心不强,更缺乏专业发展的精神和意识。而且这种功利化的倾向,让教师的专业素养得不到实际上的提高,只是在某些层面满足了地方高校的数据或“面子”需要而已。大多数地方高校在培训时只是硬性要求教师学历达标,但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具体要求,如知识的更新、技能的完善等较少关注或不予强调。于是出现了参加进修或培训的教师以文凭代替实际水平、以专业发展的形式代替发展实质、以学历代替学力的价值取向上的偏差。在培训的内容上也是更多的考虑学校的目标要求而忽略教师的真正需要。这些都给地方高校教师的培训和进修学习带来许多不便,甚至有的完全起不到培训的效果,十分不利于地方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地方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毫无疑问,地方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着各种严峻的问题。在笔者看来,这些问题既有教师个人层面的主观原因,也有国家和学校基于制度及物质层面的客观原因。深入地挖掘这些问题的原因,有助于我们提出恰当的解决策略,从而促进地方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步伐和学校的整体发展速度。
  1.教师观念层面。在教师观念层面,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地方高校教师在观念上对专业发展问题缺乏足够的重视,并因此导致在行为上对各种促进其专业发展的措施、制度和活动抵触或敷衍。很多教师在专业发展上表现为不愿参加各种入职与职后培训、进修,明显缺少专业自主发展的意识。一些教师对教师职业规范、教师生涯发展周期及专业发展价值等根本性问题认识不清。另一方面,地方高校教师对所从事的专业内在结构及其教师专业成长规律方面的认识不足,一些教师简单地认为教师专业发展就是将优秀和骨干教师的优点或专长传递给新教师的过程。还有的教师认为教师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都是外显并能够传递的,而实际情况是,有的教师专业素质是隐性的、缄默的、个人化的。这些教师的教育观念在教育日益多元和开放的今天,已变得越来越不适应自身的专业发展了。
  2.教育制度层面。当前,制度已经成为制约地方高校专业发展最主要的因素之一。制度性规约首先表现在地方高校的教师考核、评价、晋级制度使教师专业发展的动机出现偏差。由于受当今社会不良风气和急功近利思潮的影响,学校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教师专业发展计划也表现出一定的功利倾向,表现为过于强调教师专业发展对教师晋职、评优等利益方面的价值和影响,最终导致教师仅仅依靠外部利益驱使参与专业进修和教育培训,没有发展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其次,相关的教育部门和机构缺少对处于不同生涯阶段或专业发展阶段的地方高校教师进行分层培养的制度。这种机制不健全的结果导致许多新入职教师在涉及非专业发展方面耗费了过多的精力,而对本人的专业发展前景和方向又把握不准,缺乏指导。机制不健全的另一结果就是导致处于职业生涯稳定期的教师在进修和培训方面也是主要从学校或所在部门的需要出发,而地方高校却很少真正关注教师个人专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因此,教师个人的专业发展与学校的长远快速发展没有搭建好互动的平台,使得处于此阶段的教师在专业发展上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大大挫伤了他们发展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最后,由于教育整体资源有限和高校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很多地方高校在师资引进等方面存在着很大困难,这已成为制约地方高校发展的瓶颈问题。很多地方性高校既不能提供充足的教师专业发展经费,也不能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空间。因此,地方高校常常陷于“缺项目少经费、无平台无人才”的恶性循环之中,学校和个人发展出现“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局面。
  三、地方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
  教师专业发展作为教师职业生涯中不断学习、持续更新、与时俱进的动态过程,有很多制约的因素。这些因素包括国家和社会的切实投入,学校的政策和制度支持,教师个体的发展意愿等。作为地方高校及相关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采取恰当的措施和相应的机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顺利、有序地进行,以适应当前高等教育改革趋势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潮流。
  1.加强地方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制度建设。正如前文所述,制度保障是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前提。制度的建设是多维的,就国家层面而言,首先,要改革地方高校的管理体制,提高地方高校教师的决策参与度,提升教师的公平感。同时给予地方高校教师较大的学术和专业自主权,为教师参与高校决策提供更多的机会,激发教师的专业发展动力,增强其责任感和使命感。可以说,体制上的完善是保证教师专业发展的先决条件。同时,也要根据我国地方高校发展的实际需要,借鉴当前国内外经验,研究制定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标准(如高校教师应掌握的知识技能包括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基本技能等),标准的制定和实施能够为地方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提供质量保证机制,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各方面素质,进而为学生提供优质教育,保证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
  其次,就学校层面而言,要改进和完善教师教育“一体化”体系。具体来说,要完善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体系,改变地方高校以学历提升为主,重“学术”轻“教学”的专业发展倾向,全方位、多角度地引导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专业素养。因此,地方高校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类型的校本培训,建立科学的选拔培养机制,制订切实可行、符合本校实际情况的校本培训计划,设计教师需要的校本培训项目,在满足教师具体需求的基础上,重视教师个性发展,促进教师专业理念和专业信念的形成。此外,地方高校要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采取不同的培养培训模式,如“岗前培训”“导师制”“专家指导”等,为各个年龄阶段和不同水平教师的专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再次,地方高校的教师专业发展不但需要国家和社会层面的物质保障,同时也需要学校层面的制度保障和环境保障。地方高校要以人为本,以教学为中心,以专业发展为根本方向,在基本的教学设备、教学环境、学术氛围、激励机制等方面多做努力,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条件,搭建一个基本的平台。学校良好的环境和优越的发展平台既有利于教师专业成长,增强教师对学校的认同感,也能够在留住人才的同时更好地促进学校和学生的发展。
  最后,笔者倡导地方高校应建立以教师专业发展为价值取向的评价机制,教师教育教学评价实现从 “终结性评价”到“形成性评价”的转换。④在评价教师时要充分考虑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差异,制定人性化的评价标准,尽量采取发展性评价和激励性评价等方式。
  2.增强地方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意识和反思能力。专业发展的自主意识是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动力,而反思则是高校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因此,无论是地方高校还是教师个体,首先,要增强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意识,让教师积极主动地进行专业发展。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专业成长或教师内在专业结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而教师自主发展是个体的“自我超越”,是教师个体潜能不断实现的重要方式。自主专业发展意识可以保证教师主动地实现专业发展和成长,它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主观动力以及教师专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内因)。强烈的专业自主发展意识,能够促使教师形成强烈的专业责任感,始终对个人的专业发展保持主动和自觉的状态,自觉地接受终身教育理念,主动地弥补教学中的不足,有意识地确定专业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主动寻找学习和完善自身的机会,通过“自动更新”和“自我充电”,力求使个体的教师专业发展达到较为理想的境界。教师保持自主专业发展意识,还可以通过强化和学习,提升教师自主专业发展的能力,为教师进一步实现专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并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源泉。因此,地方高校教师群体要转变观念,树立强烈的自主专业发展意识。要制定科学合理的个人专业发展的规划,关注教师专业发展的机会,要研究切实可行的行动方案,保证教师专业发展规划的顺利实施。另外,地方高校的教师还要正确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保持教学与科研的平衡,平衡的教师专业发展才可能是一种良性的发展。
  另外,还需强调地方高校教师经常性的反思。反思是当前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没有教师对专业发展过程的持续反思,就不会真正实现教师的自主发展。“所谓教师反思是指教师以自身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身职业活动中的行为以及结果进行专业审视和理性分析,从而获得教育教学经验不断提升的过程。”⑤国内外的大量教育研究证明,教师的教学反思是教师变得优秀、迅速成长的重要原因。地方高校教师的反思一方面要针对教师的内在专业结构,另一方面要针对教师的自主专业发展意识。前者可以帮助教师了解自身专业存在的不足,进而采取有效措施,有意识地克服对专业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后者的反思则可以让教师充满专业发展的信念和动力,主动地寻求专业发展的机会。具体来说,通过专业反思,地方高校的教师会更为清晰地观察到自身成长的轨迹,进而为更好地实行专业发展的自控和调节奠定良好的基础。
  [注释]
  ①教育部师范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39.
  ②朱仁宝.现代教师素质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154.
  ③教育部师范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49.
  ④林杰.大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与策略[J].大学教育科学,2006(1):79.
  ⑤曲铁华,牛海彬.高校教师专业发展途径解析[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7(5):2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532549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