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占光胜

  [摘要]文章介绍了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必要性,例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进行二次转化的必然选择,实现课程标准的最佳选择,教学主体实现对课程创新的必经途径等,同时提出开展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需要从逻辑思维体系转化、教学内容转化、主客体转化三方面来实现。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材体系 教学体系 转化
  [作者简介]占光胜(1977- ),男,福建南平人,浙江科技学院社会科学部,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浙江 杭州 31002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年浙江科技学院校级教学研究项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0ⅠA-s01)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2-0150-0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着独特的教材体系且呈现出较强的理论性特征,所以,在日常的课堂教学活动当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体系、教材体系以及学科理论体系之间的有效转化。但是,笔者在多年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发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缺乏实效性和针对性,导致这一问题的最重要原因是,在教学中没有充分认识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之间的关系,忽视了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重要性,致使最终呈现在课堂上的教学活动缺乏合理性与有效性。鉴于此,笔者分析探讨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这一重要问题。
  一、教材体系与教学体系的概念及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必要性
  (一)教材体系与教学体系的概念
  1.教材体系的概念。教材体系,主要是指某门课程教学标准和教学目的的重要载体系统,它包括了形式多样、类型多元的教材系统,例如核心教材、教学参考书、教学案例分析等。
  2.教学体系的概念。教学体系,主要是指以教师和教学组织为主的教学主体以实现教学目标为努力方向,在教学目标指导下对各种教学要素科学组合,使之最终成为一个合理的整体系统。此处所指的“教学要素”主要是指在课程教学活动当中虽然存在内在逻辑联系但是又相互独立的、基本的教学因子。例如,包括教师和学生在内的教学主体、教学活动、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评价,包括教材在内的教学资源以及教学制度等。
  (二)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必要性
  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不仅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进行二次转化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实现课程标准的最佳选择,更是实现教学主体对课程创新的必经途径。
  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进行二次转化的必然选择。课程教学活动应该是一个前后有机衔接、处于持续状态的过程。在教学活动中,需要重点解决两个问题,即“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对于第一个“教什么”的问题,基于课程标准的教材体系便是为解决这个问题而存在的;至于第二个“怎么教”的问题则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去解决。由此可见,想要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则必须要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
  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现课程标准的最佳选择。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体系当中承载着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标准,其主要存在目的就是有效服务于课程标准。教材体系就像埋藏于地下的矿产资源,不进行挖掘和使用,它的功能和效用便得不到发挥。因此,我们需要将教材体系转变为能够有效发挥其功能的教学体系,从而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标准。换言之,如果我们仅有健全完善的教材体系,而缺乏富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教学体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仅有可能偏离课程标准,也几乎不可能达成预定的教学目标。
  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体实现对课程创新的必经途径。在编写教材体系时,解决了“教什么”的难题,这一编写过程中实质上也是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的过程;在制定教学体系时,需要将教材体系转化成为教学体系,解决“怎么教”的难题,在本质上同样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过程。经过二次创新,呈现在课程之上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够更加适应学生学习,也更符合时代的要求。所以,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体实现课程创新的必经途径。
  二、开展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途径和方法
  开展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需要从逻辑思维体系转化、教学内容转化、主客体转化三方面来实现。
  (一)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逻辑思维体系的转化
  转化逻辑思维体系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而言至关重要。在教学实践当中,可以明显地感觉到这种现象,即不同的教师在讲授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时候,所采取的教学风格、教学展开方式、教学语言艺术以及课程氛围的营造等诸多方面均存在着显著的区别。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而言,作为一门专门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及其学科本质的科学,它的逻辑思维具有比较突出的客观性、完整性、准确性以及科学性的特征。
  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的构建是在参照教学需要与教学目标的基础之上完成的。教材体系的内容方面,必须要和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思想政治理论系统保持高度的一致性。但是在编写教材体系的时候,也必须要遵循“精要”与“有效”的指导原则,它不同于其他专业,需要学习多么深刻晦涩的理论知识,帮助学生正确地树立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协助学生解决立场、方法和观点的问题才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最终使命。因此,编写教材体系主要围绕教学目标,坚持“精要”与“有效”的指导原则,突出针对性和实效性。
  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的构建需要依据教材体系完成,衡量标准是是否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符合实际需求的教学内容和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体系。实质上,教学体系应该高度符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理论体系与教材体系;但教学体系又必须要保证针对性和实效性,因为教学体系的真正服务对象是一线的教学活动。具体要求是,教师在课程上讲什么、怎么讲均需要考虑现实的教学状况以及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避免照本宣科。   (二)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转化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最优化,必须要重视教学过程当中理论知识的可接受性、实践性、系统性以及科学性问题,关注不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性,抓住教学重点,实现全面突破。
  1.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方面。(1)在满足课程标准的前提下体现教学内容选择的艺术性和灵活性。具体要求是,教材内容的选择需要有取有舍,有自身逻辑性,有学理性,有重点性,要求能够自成体系。例如,爱国主义是既是重点内容,更是教材体系逻辑的关键点,必须要讲,但是在内容选择方面则需要体现出艺术性和灵活性,实例的选择不能够仅仅局限于教材,而应该选择贴近生活、饱含时代特征、符合学生思维特点的实例。(2)重点突出教学内容选择的可操作性和针对性。教材体系当中的内容通常都是原则性、普遍性和一般性的内容,如果直接放入课堂教学中,则无法满足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必须要体现不同学校、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内容的差异性。目前,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学习模式等均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发生了或大或小的变化,教学内容的选择可操作性和针对性必须要适应这种变化。
  2.在教学内容的包装方面。(1)提高接受程度。之所以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包装,主要原因就是可以将教学内容更好地向学生“推销”,使学生更加容易接受教学内容。优质的教学内容包装应该符合以下两个标准:首先,经过包装之后的教学内容应该充分照顾学生道德文化的自由与超越,让学生认识到道德文化同样是一种高级的智慧。其次,经过包装之后的教学内容能够向学生展示出道德人格的美好,体现出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构建人们内心价值体系、道德体系过程中的必需性,进而实现学生精神道德水平的升华。(2)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虽然肩负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使命,但是学习过程中的快乐和学习之后的成就感同样是不可或缺的。良好的教学氛围应该是能够在教学活动中为学生带来学习的快乐和求知的欲望,即激发学生的兴趣。具体的要求是,首先,应该在教学内容的合理组织方面下大工夫,不仅要巧妙构思,更需要富有艺术性的内容组织,使得学生的课程注意力能够被教学内容不断地牵动和引导。其次,建议积极创建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通过合理设置疑问,激发出学生的求知欲望,进而顺利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
  (三)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客体的转化
  研究教学主客体的目的在于探究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的地位。在教学主客体这一问题上,传统观点认为“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该观点认为教师教、学生学,在这种观念的指引下开展教学活动,易使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受到限制。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认可“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这一观点。这一观点认为,教师是教育活动过程中的主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注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显然,在教学主客体上,“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观点优于传统观点。那么,如何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从“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转化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呢?
  1.坚持“以人为本”的立场。“以人为本”强调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自主权,注重发展学生鲜明的个性,保护学生的创造性,激发其展示自己才能的欲望,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学生为本,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的,但终极目标仍然是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并不与教材内容相违背。以学生为本,能消除心理距离,更能与学生产生共鸣,这就能够克服以教材为中心所容易产生的满堂灌输现象。很显然,站在“以人为本”的立场上,更有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开展。
  2.教师角色转换。在信息时代,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已经多元化,教师提供专业信息的权威地位已经动摇,甚至在某些地方,学生的知识面要略胜教师一筹。师生关系的本质将发生变化,即变知识、经验、道德等的授受关系为朋友式的讨论关系和社会角色间的交往关系。
  三、结束语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但是两者之间更加存在着内在逻辑的一致性,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变,必须要在尊重两者差异性的基础上,延续两者之间的逻辑一致性,最终使呈现在课堂之上的教学活动体现出合理性与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赵平.教材体系与教学体系的转换艺术――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路径[J]. 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10).
  [2]陈秉公.试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规律性[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9).
  [3]卢黎歌.试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J].教学与研究,2009(11).
  [4]王二栋.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换[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1(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546015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