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析海德格尔的技术观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苏晨

  摘 要:海德格尔(简称海氏)的技术思想与其存在主义密切相关,他认为,技术的本质在于解蔽,我们对技术的工具性规定只抓住了技术的“正确的东西”,但却没有抓住技术的“真实的东西”即技术的本质;而要抓住技术的本质,我们就必须“通过正确的东西来寻找真实的东西”。现代技术是建立在西方形而上学的基础之上的,而技术又是人的一种生存方式,故不可避免地成为一种通行的强势进入,所以现代技术已经渗透到世界各个领域,使人渐渐沦落成为技术的附庸。海氏技术之思有其独创性和现实性,但也有其片面之处,本文试从海氏技术观的分析中找到现代技术发展的一些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海德格尔;技术;技术本质;存在
  中图分类号:B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1-0040-04
  当今是一个“技术的时代”,工业文明发展迅速,现代科技一日千里,日新月异,它已成为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一种强制性的存在,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人类所具有的一切也都打上了技术的烙印。我们需要借助各种复杂的技术系统来满足我们的各种需要。“正如荷兰哲学家柯塔宾斯所指出的,技术代表了人类对行动效率的追求。”[1]我们虽然享受着技术带来的种种“好处”,但我们还没有掌控这把“双刃剑”的发展轨迹,我们依然不知道它是人的兴盛的力量,还是毁灭的“灾星”。我们对技术仍是一种“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因此我们不禁要对技术进行追问。在众多的技术哲学家思想观点中,存在主义大师海德格尔的“技术批判”思想非常深刻。他讨论了科学与技术在塑造当代人类生活中的作用,进而揭示出技术是人类的存在方式,是人类的必然境遇。海氏从现象学的角度剖析和解读技术的本质和人类何以解决与技术之间的关系,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我们理解现代技术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
  一、海氏的技术观
  (一)处于西方形而上学基础之上的现代技术
  从西方形而上学的历史的角度去分析现代技术的根源,这是海德格尔技术哲学的重要思想,也是其技术观中最有特色的地方之一。作为研究现象学的大师,海德格尔也把技术研究纳入到他的整个存在哲学的研究之中,与他的存在哲学密切相关。海德格尔的存在(Dasein)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那种实在的整体或某一方面,它指的是那些存在着的东西的存在,它是一切存在者之为存在的最深、最根本的根源。传统形而上学是既非与经验科学相对的思辩哲学,也非与辩证法相对的形而上学,它是指一种思想方法,这种思想方法虽然也描述在其存在过程中的存在者,并以此去思考存在者的存在,但这种方法总是执着于存在者,误以为存在者就是存在本身,把它当作一切存在者之为存在的根源。因此,它并不追问存在本身的意义,存在对于这种形而上学来说是不可接近的。海德格尔总结道:“形而上学思考作为存在者的存在者。”“由于形而上学究问存在者之为存在者,故它停留在存在者那里而没有转向作为存在的存在。”[2]
  海氏认为,现代社会本质上是技术社会,而现代技术本质是与现代形而上学的本质是相一致的,现代技术根源于形而上学的主客体两极化。要理解海德格尔提出的现代技术的形而上学根源,必须理解形而上学的历史发展轨迹。早在古希腊,当时著名的哲学家柏拉图认为,我们所面对的世界是由在变易不定的呈现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东西构成的。要对它们加以识见,就必须从其变易不定的呈现过程中发掘其中较稳定的方面。这个的稳定的方面就是“理念”。世上万物千变万化,但都是理念的表现形式。人因此拥有用理念来识见事物、进行思考的能力,可以把他的知识当作控制和设计他所面对的世界(包括他自己)的工具。柏拉图哲学中所体现出来的控制趋向,必然要使“技艺”这种技术的原初形式成为一种控制事物,迫使事物进入非自然状态的呈现的技术形式即现代技术。于是,海德格尔认为,现代技术正是在这里孕育了它的最初根源。到了近代,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在人的意识中确立了人的主体地位,其他事物作为与人对峙的东西而存在,它们成为人处置与支配的对象。海德格尔认为,正是笛卡尔这种主、客二元的形而上学奠定了现代技术兴起必要的基础。当人成为主体的时候,并且人从他的意识中能够对一切事物有处置能力的时候,与此同时,当人表象自然,将其客观化,当人不再把事物当作客体,而认为它们唯一重要的用途就是用于实现人对事物的控制的时候,现代技术就不可避免地要兴盛开来。笛卡儿哲学标志着形而上学的正式形成,但将这场现代形而上学运动推向顶点的是尼采。在尼采那里,存在不再是存在,存在被贬为一种价值,即事物自我呈现的能力被摧毁了。实在的全部内容和方面都服务于主体的最高表示的权力意志。因此,海德格尔认为,正是尼采的权力意志说,标志着形而上学的本质的完成。在现代,随着权力意志扩张,人的本质也通过权力意志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权力意志成为现代人的本质。“一方面,权力意志指导着人们从事技术实践。人通过权力意志增强和建立了他对世界的统治与支配能力,所有事物都以权力意志为中枢。另一方面,人空有权力意志,但在执行符合其意志的过程中他不得不把自身交付给技术处理,把人性分化成符合市场计算出来的价值,因而失去了存在。”[3]
  可以看出,海德格尔在形而上学的历史中追溯现代技术本质的根源,是把现代技术本质形成的历史看作是形而上学史对存在遗忘的结果。这个结论让人出乎意料,因为人自古以来就把技术看作是赖以生存的工具,人是因为学会了怎样制造和使用工具与符号才得以幸存下来的,现代工业技术只不过是原始人类所使用的工具的复杂化而己。自现代技术兴起之后,我们通常认为,现代技术是一柄双刃剑,给人类带来物质财富,但是对现代技术无限制的利用也会伤害自身,这时人类面对的只是如何利用好技术的问题,技术在本质上不过是人类的工具。然而当海德格尔对技术本质根源的追问深入到形而上学的历史渊源中时,必然使我们对技术的理解也发生变化。海德格尔认为,现代技术起因于一种理解或揭示事物之为事物的单向度的方式,因而是形而上学遗忘存在,主客二分思维方式发展到极端的结果。在这个被技术支配的时代里,技术可以创造出自然界本来没有的东西。技术不但改造了世界,而且几乎是创造了世界。这种状况使得当今的人类看起来好像并非依赖自然而生存,反而是越来越依赖技术。然而,现代技术似乎已不再是以前那种由人发明出来、可以加以控制和利用的东西,而成了一种独立的、强大到足以把人当作其对象和手段来利用和控制的东西,人在其面前失去了自由。技术给人带来福利的同时,也将人沦为其奴隶。现代技术的泛滥,已经波及到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好莱坞电影《后天》中所表现的温室效应导致海平面土升而毁灭整个城市,虽然电影中的场景有些科幻和夸张的成分,但像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这样血淋淋的现实时刻为我们敲响警钟。我们面对着无所不能的现代技术,仅仅用“双刃剑”来解释技术导致的这些问题是不具有说服力的。由此可见,现代技术是建立在西方形而上学的基础之上的,形而上学为现代技术的产生与发展开辟了道路。   (二)海氏技术观的本质――座架
  技术的本质究竟是什么?传统的观点将技术看作是中性的事物,是一把“双刃剑”,它的价值导向取决于人的应用和控制。“在西方,技术一词源于希腊文techne,意为‘工艺、技能’。最早将科学与技术做了区分的是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他把技术称作‘制作的智慧’。”[4]通常对技术的认识有两种回答:第一,技术是合目的的工具;第二,技术是人的行为。但海德格尔却认为,这种看法却遮蔽了我们对技术本质的认识。海德格尔对技术本质是什么的回答是:“技术是一种解蔽方式。”[6]解蔽乃是使事物或对象呈现、开显出来。可见解蔽还是一种过程,必须强调指出的是,这一过程必定有人的因素的共同参与。由于人的因素的参与,自然就以不同的面貌得到呈现,于是,技术的本质还可理解为是一种人与自然关系的体现。海德格尔从人与技术的关系中推论出技术的本质,海德格尔用座架来表示具有技术特征的揭示模式。德语“Gestell”是对一个“骨架”“keleton”的命名,译为“座架”。关于“座架”,海德格尔在《技术的追问》中诠释道:“源初地把群山展开为山的形态,并且贯通着起伏毗连的群山的东西,是聚集者,我们称之为山脉。我们的这样那样的情绪方式由之得以展开的那种源初聚集者,我们称之为性情。”[5]海德格尔以群山、性情为比喻,强调座架“聚集”的特性,聚集指的就是自然和世界在技术展现中呈现出的多种方式。海德格尔认为,现代技术以“预置”的方式展示物、构造世界,使得“物”都成了“持存物”。正是这种“预置”的去蔽方式将表面看起来都是“改造世界”的传统技术和现代技术区别开来。他举例:从传统意义上说,农民耕作,是意味着照料与维护天地。但是在技术影响中从事农业的人们,他们是为了向大地索取。海德格尔说,农学家是通过攻击自然而规范自然,人们把农作物的基因结构揭示出来,目的是为了“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产出”。生产转基因作物的当代农业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同是解蔽,传统技术是在一种直观、常识、任其所是的意义上面对自然,一切都是顺其自然。但“在现代技术中起支配作用的解蔽乃是一种促逼,此种促逼向自然提出蛮横要求,要求自然提供本身能够被开采和贮藏的能量”[7]。海德格尔说,现代技术的本质在于座架。座架是一种解蔽,这种解蔽的主要特征就是一种促逼。
  解蔽的阐释还与海德格尔对真理的理解密切相关。在传统观点中,真理被看作是主观表象与客观现实的相符。但海德格尔却认为,真理的概念与解蔽过程有关,意指使对象(实存)显现自身,其间同样有人的因素的参与,故整个过程就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真理的展示因表现为一个过程,因此难以设定一个绝对的真理标准。不过海德格尔还是找到了一个超然于这个事件的标准,用来判断真理的发生,这个标准就是对象显现的丰富性。这种显现可以是单调的、千篇一律的,也可以是丰富的、多姿多彩的。前者是对绝对真理的背离,后者则是一种靠近。现代技术总是以一种算计、强求的态度来面对自然。例如,通过在河流上筑坝发电,由此导致的后果是,自然仅成为技术的算计对象而存在,自然内蕴的丰富性日渐萎缩,这才是现代技术面临的深刻困境,它使自然仅仅剩下实用性这一维度。
  二、海德格尔提出的解救之路
  海氏意在技术座架下重新唤出思,思的本质即道(Ereignis),虽作源头却被遗忘,现在需要其恢复本真力量。道能深入座架从而瓦解技术对世界的统治,把它转变为一种服务。“这是一种以各归本是的方式进行的,因而绝非单靠人力谋成的回收,收归各自所有纳入‘道’之运作,自然和世界自由表现的新开端就会具有可能性。让技术对象复原自身的丰富性作为物栖息于自身;恢复和保护语言始源的命名力量,让其‘诗意创造’昭示存在的真理本质,建构世界和大地。”[8]海氏意为现代世界的建构提供诗性尺度,让技术从“座架”中解放出来,恢复其原始本真的含义,向我们打开一个完全不同的领域即真理的领域。在这里,天然知识的权利得到恢复。但并不是要我们放弃技术性的机器和器具,“对于我们大家来说,技术世界的设备、器械、机器在今天是不可缺少的,只是对不同的人来说程度不同罢了,盲目攻击技术世界,这或许是愚蠢的,想把技术世界诅咒为魔鬼的勾当,这或许是目光短浅的。我们依赖于技术对象。”[9]我们应该使用后让它们恢复原状,尊重它们的丰富性。在依靠自然力量很好地工作的同时,又不把自然力量功能化。我们不再固执于技术性,而是对获悉世界的意义保持敞开态度。以思、诗、美、艺术品的综合性力量,来校正丰富导引现代技术。人和技术、自然、社会有一种健康、平稳、亲和的关系,人才会诗意地栖居。当人守护着存在的真理时,他才会落入纯粹主观意志的认知中去,才会把技术正确导入它的路途。“海氏的诗与诗意的审美之维就是对本源和完整人性的召唤,它吁请人的精神完全敞开,让那不再分化为理性和感性、心灵和肉体的精神去不断实现现实存在之真理的各种可能性,为我们的身心找到安身立命的寓所。”[10]揭示出此在生活世界的力量,并以此力量揭示其处于无蔽的公开状态,其核心是最高意义上的“做”。人诗意地栖居,就是指人劳作于大地上。诗意即自由地劳作,以一种自由的态度对待自然、人及其“产品”,人不但欣赏作为生产结果的产品,而且在生产过程中也感到愉悦。固然审美创造不同于改造现实的实践活动,伴随劳动产生的现实愉悦转化为审美愉悦,还需要中介环节,但美的创造无疑是以实践活动这一人生存的前提为基础的。审美不止于直观欣赏,更在于创造本身。技术不仅是为了人之主观效用的有限目的,而是人的一种存在方式,是人自身的一种展现,所以它不是工具性的而是存在性的,就是技术让“产品”自由自在。故人诗意地栖居就是人自由劳作地即技术地栖居在大地上,这就是海氏技术观的深刻内涵。
  海氏这种技术观使得其技术哲学不仅成为西方环保运动的哲学基础,其技术之思也为技术美学的发展提供了回归自身的理论依据。落实到人的实践操作层面,就是以美学遏制现代技术的膨胀,以技术的发展优化人的生存状态,使之和人性的提升相一致,在技术发展过程中不断用人文精神去弥合理智和情感的割裂,防止和扭转技术异化,这是技术美学发展的深层动机。在审美感受中揭示技术发展的不完善性,以审美引导着技术意义的深化或丰富化。故此技术的意义就不再具有僵硬的性质,技术永远有着种种可能性,而以如此的方式展开。因此,未来的技术发展和工业过程在审美的引导下日益协调地汇入自然过程,在此基础上促进物质与能量在生态系统中形成新的自然循环和流动。因此技术的未来不是局限的,而是开放的,人会以多种方式和可能性接纳技术,技术也会以丰富的形式服务人类、服务世界。   三、批判地看待海氏技术观
  海德格尔通过对技术本质的揭示,向我们展示了人类生存方式在技术影响下所发生的巨大变化,深刻揭示了人类生活在现代技术统治下的全面异化。因此,他试图为人类寻找一条诗意地栖居的解救之道。海德格尔作为在那个技术腾飞时代的哲学大师,他对技术给人类的生存造成的影响和变化的分析无疑具有现实性与深刻性。他看到了西方社会中现代技术给人们的生活造成的一系列严重的问题:环境污染,能源消耗,战争频繁。他另辟蹊径,从西方形而上学的历史中追溯了现代技术世界的渊源,并通过比较古今技术对人类生存状况的不同影响,深刻揭示了现代技术背景下人类的生存困境。他认为随着技术的发展,技术向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渗透,现实世界在技术化,技术统治支配着世界,人的主体性地位在技术的本质――“座架”的促逼下丧失了。但是海德格尔没有去挖掘造成这种现象背后所隐藏的社会根源,认为造成这种技术异化的根源仅仅在于技术本身。在社会发展中,技术的存在、发展、利用都主要取决于社会的需要与目的,如果一个社会把人看作技术应用的目的,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从人本身的可持续发展着眼,那么技术的使用和发展就会控制在有利于人的生存与发展的范围内。马克思曾经深刻地指出,资本主义制度才是技术异化的社会根源,他说:“只有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自然界才不过是人的对象,不过是有用物,它不再被认为是自为的力量,而对自然界的独立规律的理论认识本身不过表现为狡猾,其目的是使自然界服从于人的需要。”[11]“资本家唯利是图的本性决定了其必然滥用一切技术成果去最大限度地攫取利润,向大自然无限制地掠夺,可见海氏并没有意识到社会制度对技术异化的重要影响。”[12]因而他对现代技术造成危害的根源的认识是不全面的,他所提出的解救之道也就显得软弱无力,在残酷的现实中只是一个美好的倡议而不是一个强有力的措施。他所提出的通过“艺术”、“诗”、“思”等方式重构社会注重的是人的非理性的情感体验,却忽略了社会实践对于人的影响,因此,海氏提出的解救方法并非是最有效的。
  海氏生活于技术高度发达的西方社会,其对技术对人类造成的灾难性影响的批判也犹为深刻。我们国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虽然经济总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二,但我们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科技发展水平同世界先进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我们要继续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方针政策。尽管技术给人类造成的负面影响日益呈现,我们没有理由拒斥技术这一发展经济的有效手段,以西方发达国家发展为鉴,我们更应该走出具有自己特色的科技发展之路。技术异化的社会根源这一根本性的问题在我国已经基本消除,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如何合理有效地使用技术,使技术的应用更加人性化,在利用技术发展经济的同时,要加强人文关怀,一切以人为本。我们党已经清楚深刻地意识到了这一点,高瞻远瞩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不仅体现了是一种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更体现了我们国家与时俱进的发展态势,将人文关怀和科学理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目的是为了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人和技术、自然、社会有一种平和、亲切的兼容状态,人在技术世界中诗意地栖存。
  ――――――――――
  参考文献:
  〔1〕〔12〕姚成元,李晓玲.海德格尔技术批判思想探析[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5(5).
  〔2〕〔3〕海德格尔.路标[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430,238.
  〔4〕赵迎欢,陈凡.海德格尔技术观的后现代精神[J].教学与研究,2004(5).
  〔5〕卡尔・米切姆.技术哲学概论[M].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937.
  〔6〕〔7〕海德格尔选集[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932,933.
  〔8〕〔10〕范玉刚.试析海德格尔技术之思[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7(4).
  〔9〕海德格尔.冷静[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7.22.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393.
  (责任编辑 徐阳)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557884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