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尝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 君

   摘 要:主动参与、善于合作、乐于探究,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大力倡导的学习方式。而纵观目前的数学课,千篇一律的情况是:教师一宣布小组讨论,前排学生刷地回头,满教室都是嗡嗡的声音,4人小组里,每个人都在张嘴,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几分钟后,教师一喊“停”,学生立即安静下来,站起来发言的学生一张口就是:“我认为……”“我觉得……”学生关注的是“我怎么样”而不是“我们小组怎么样”。像这样的小组合作是形式化的。
  关键词:小组合作;团队;方法;动力
  怎样才能让小组合作学习充分发挥其有效性和实效性呢?笔者的一点做法供大家商榷。
  一、合理分组编号――组建合作团队
  为了达到要每一个小组成员都能主动参与、善于合作、乐于探究、从中有所收获这一目的,我把全班学生分成了若干小组,每个小组固定4人,按学习能力大小依次任命组长一名,负责组织工作;副组长一名,负责协调、记录工作。组长为1号,副组长为2号,两名组员依次为3号、4号。这样做是为了保证小组学习有序有效进行,又能为全班交流提供便利。例如,就同一个问题可以请不同小组的同一号学生发言,这样做有利于不同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
  二、观摩合作案例――掌握合作方法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小组合作也不例外。一般情况下的小组讨论,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未等其他学生发言,就把自己的意见说出来,这样一来,那些学困生只相当于走了个形式,没有经过大脑思考便得到了现成的答案,结果,好的更好,差的更差。这就需要教师事先做好安排,做好引导,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合作技能,包括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如何表达自己的见解,如何纠正他人的错误,如何汲取他人的长处,如何归纳众人的意见等。因此,我一是约法规定:每次讨论前,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1分钟,然后先由小组里的4号同学发言、质疑,接着依次是3号解疑,2号补充,1号总结,力求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在交流中学到知识,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二是录制成功的合作案例让全班观摩学习,例如,学习完“4的加减法”,合作分析为什么“3+1=4”这节课后,我录制了探究程序供学生学习:
  组长:“为什么3+1会等于4呢?我们每个人先想一下吧!”
  (约一分钟后)
  组长:“你们想到了吗?请4号先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好吗?”
  4号说:“是不是因为3和1可以组成4,所以3+1等于4呀?”
  3号说:“对呀!老师上节课讲3的加减法就是这么讲的呀!我们还可以用摆小棒,原来有3根小棒,又拿来1根,那现在就是3+1=4。”
  2号又补充说:“我认为两种都对,还可以这样想:由于3比4小1,那3加上一个1就是4。”
  1号总结:“现在有了三种想法,我把三种想法整理复述一遍,大家都认为对吗?请举手表决,还有什么意见?(没有)好,讨论结束。”
  在全班交流时,组长很流利地说出了三种想法,赢得全班学生热烈的掌声。
  三、建立评价机制――持久合作动力
  1.评比表彰
  小组学习大多都是围绕“质疑”和“解疑”进行,所以,为了调动组员的积极性,每学完一节课,我要求每个小组都要评选出“最佳提问者”和“最佳解疑者”填在墙上的公示栏中。每月第一周的星期一中午数上月次数,评出月“最佳提问者”和“最佳解疑者”,每学期期末考试后的第二天数次数,评出学期“最佳提问者”和“最佳解疑者”颁发奖状并在量化评比校级三好学生时加5分,这样就促使每个组员在合作学习时更用心地去思考,让自己的质疑最有意义,最有价值;让自己的解答更充分,让他人更满意。
  2.序号调换
  为了提高小组成员的参与积极性,我把小组成员序号的命名权放手交给组长:即序号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根据组员的表现,组长在每月第一周的星期一中午组织组员讨论决定是否调换。如果一段时间内4号的学习劲头足,课堂表现好,就可以晋升为3号;反之,如果2号表现退步,小组成员对其不满意,则可以把其降为3号,小组中如果有三人一致通过就可以更换小组长,这样,每个小组成员就会心中有希望,相信自己只要努力,就一定能进步。
  另外,在小组汇报时,我将多年来的口头禅:“哪个同学愿意来说一说”改为“哪个小组愿意来说一说”,让各小组成员明白:他们是一个集体,成员之间应团结协作,共同钻研。同时还尝试设一个小组的意见为靶子,让大家对他们的意见发表见解,在具有团体的争论中,学生就更容易发现差异,在思维的碰撞中,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将会更加深刻。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充分“依靠”学生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往的重要形式,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研究,使这种学习方式更加合理,更富实效。
  (作者单位 重庆市万州区沙河小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561292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