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山东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素质的探讨与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魏春魁 张自荐

  摘 要:随着社会的进步,高校体育教师素质的提高越来越受到关注,作为一名合格的高校体育教师应该具备哪些素质,如何提高此类素质,学校和社会又应该采取何种措施加强对高校体育教师素质的培养。针对这些问题展开进一步的探讨,以期为日后的研究奠定基础。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师;素质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3.02.021
  1 高校体育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1.1 体育教师知识素质
  教师坚实的专业知识是教学质量的保证,作为体育教师也不例外。高校体育教师要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包括三大类:
  1.1.1运动项目理论知识
  掌握各项体育运动项目的专业理论知识是体育教师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例如:田径、篮球、排球、足球、武术、乒乓球、羽毛球、游泳等运动项目,体育教师不仅要了解教学大纲要求,还要根据自己的专业能力发展自己的专业项目,做到精细研究、系统学习、探索前沿[1]。
  1.1.2运动人体科学理论知识
  掌握运动人体科学理论知识对指导学生更好地参与体育运动以及进行更为专业的体育研究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此类知识一般包括人体生理学、人体解剖学、运动人体力学、体育保健学、运动生物化学等。
  1.1.3 体育教育理论知识
  对体育教育理论知识良好的掌握有助于教师更好地进行体育教学活动,体育心理学相关知识更是对学生进行体育活动时的心理辅导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此类知识包括体育心理学、体育教学论、学校体育、体育概论等。
  1.2体育教师能力素质
  体育专业的特殊性要求高校体育教师不仅要像其他学科教师一样具有良好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还要在此基础上丰富自身竞赛组织能力以及运动队训练等专业能力素质[2]。
  1.2.1 体育教学能力
  教学能力是体育教师最基本的能力素质,优秀的教学能力是保证学生学习体育专业知识、掌握运动技能、探索体育科研的基础。因此,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是高校体育教师能力素质中不可或缺的一项。
  1.2.2体育科研能力
  当今社会科技突飞猛进、时代瞬息万变,新的运动技术和新的运动理论正在以超乎人们想象的速度不断更新,若想将这些高、精、坚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在体育教学与训练中运用自如,就需要高校体育教师在体育科研方面加强自身素质,及时、正确地接受和学习新知识,将新知识在完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到实践教学的过程中[3]。
  1.2.3体育竞赛组织能力
  各项体育竞赛是对教学和训练的效果进行检验的手段,而高校体育教师正是全权负责这些竞赛的人,工作事无巨细包括竞赛的申办、赛程的编排、场地器材的准备、学校人员的协调、比赛的裁判等等。可以说,体育竞赛不仅仅是对学生学习成绩的检验更是对体育教师综合能力的考验。
  1.2.4运动队的训练能力
  高校运动队不仅是学校显示自身实力创造优异成绩的利器,而且也是与其他学校沟通与交流的桥梁。学校运动队发展的好坏与学校整体的发展密切相关,体育教师在完成日常教学活动的同时对于运动队的训练也需要付出同等的心血,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因此高校体育教师的运动队训练能力也是极为重要的一项。
  1.3 体育教师道德素质
  教师常被人称作“太阳下最光辉的职业”,足可以看出人们对教师这个职业的崇敬之情,教师的职业道德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教学心态进而影响到教学质量。因此,良好的职业道德对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而高校体育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相比特殊性在于,体育教师在上好理论课的基础上更多的是在操场上对学生进行身体练习,这种体力和脑力并存的高强度工作无疑需要体育教师具有高尚的道德素质将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贯穿到体育教学的方方面面。同时,高校体育教师应该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重视自身道德修养和严格规范自己的行为,这些方面对学生都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学生在学习教师教授的体育专业知识的同时也会受到教师上述方面的影响[4]。可以说,体育教师的道德素质对学生道德方面具有深远的影响,作为一名合格的高校体育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过程中应该严格要求自己做到为人师表、言行一致,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才兼备的国家栋梁。
  2 当前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队伍素质现状
  向山东省20所全日制高校200名体育教师发放《山东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素质现状调查问卷》200份,回收192份,回收率96%。
  2.1年龄及性别比例失调
  由表1不难看出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整体出现了老龄化趋势,20-29岁的年轻人只占到12.5%,而50岁以上的老教师却占到了45.8%,接近退休年龄的教师是新入职教师的3.7倍,30-39岁和40-49岁区间的教师数量相近但也存在缺乏的现状。老教师虽然积累了多年的教学经验,但无论是从体力还是学历方面都不如年轻教师更具竞争力,无论是在新知识的掌握上还是在体育科学研究中都有局限性。因此我们既希望老教师继续发挥经验优势指导年轻教师[5],也希望年轻教师将新的教学管理经验应用在未来的高校体育教学中,二者相互补充达到共同促进教学效果的目标。
  从表2中可以看出,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男女比例失调,男性139人占总人数的72.4%,而女性只有53人占总人数的27.6%。男性教师是女性教师的2.6倍。虽然体育专业有其特殊性,但在教师选择上,应考虑到男性与女性各自的性别优势和劣势,平衡二者的关系,做到均衡发展。
  2.2 整体学历水平偏低
  从表3中不难看出,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以本科学历居多,共87人占总人数的45.3%,其次则是大专及以下学历共56人占总人数的29.1%,博士在高校体育教师学历中所占比重最小,只有8人占总人数的4.2%,硕士学历次之,41人占总人数的21.4%。就总体而言,本科以上学历只占到总人数的25.6%,本科及以下学历在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学历中占据主导地位。当今社会知识就是力量,教师的知识水平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进而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6]。因此,一方面在教师招考中多吸收高学历人才加入到高校体育教师的队伍中,另一方面针对已入职的教师要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以确保教学质量的提高。   2.3整体关注度有待提高
  近年来随着奥运会在中国的成功举办,体育也越来越受到世人的瞩目,人们大都对于那些能为国争得光的奥运健儿心存崇拜,但普通学校体育教育相对于其他学科还是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大至全社会小到本学校体育教师的受关注度有所下降。这种非平等待遇常年积累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工作的懈怠,从领导到教师,从硬件到软件,都制约着高校体育教师工作的热情,体育教学条件的简陋,让体育教师深刻地体会到了什么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7]。加之在这个教学只要分不要命的年代,学生身体的健康发展已经被高分所代替,高校体育教师的付出和汗水得不到相应的回报,这样极大地挫伤了高校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无形中制约了高校体育教师提高自身素质的脚步。
  3 提高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素质的对策
  3.1 拓宽选拔渠道,积极培养年青一代体育教师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科技的迅猛发展、知识的日新月异让人才成为21世纪最宝贵的财富,各行各业不停地招贤纳士之时高校体育教师的选拔也应一改往日的陈旧的模式,将能力作为首要评选标准[8]。作为高校体育教师首选的能力就是教学能力,应该顺应新课改精神积极培养新一代的年轻体育教师,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目标,利用丰富的教学方法和新奇的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求知欲,重视学生本位的教育理念,在学习、丰富、完善自身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将学生所能用到的体育知识以实践的形式潜移默化地贯穿在日常体育课堂中。除此之外,作为高校体育教师的另一主要能力就是科研能力,良好的科研能力有助于对教学内容的钻研和探索,有助于培养与时俱进的教学观念以及创新教学方法。教师的选拔从范围上也应该进一步拓宽,不能仅限于过去对师范专业对口学生的吸收,而是需要广泛吸纳综合类高校的优秀毕业生加入到教师队伍中,这对于教师队伍的发展起到了多元化的促进作用。
  3.2建立完善的体育教师培训体系
  现代高校的体育教学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此,必须要对高校体育教师进行系统地培训,针对自身弱项着重进行补充,有的放矢地提高自身综合能力。从时间上来说高校体育教师的培训体系应该分为短期、中期和长期,短到小组例会学习,长到职业生涯规划都需要安排系统有条理的学习,从培训内容上来说高校体育教师的培训体系也应借鉴学生的选课制,将主动权交到各位教师的手中,自己选择对日后工作或自身发展帮助较大的培训参加[9]。这样一来,培训不再是形式而已,越来越多的高校体育教师会将这种培训当成是提高自身素质的机会,态度也会更加端正,教师培训机制与教师素质提高就形成了必然的联系 [10]。
  3.3增大体育教育事业发展投入,提高学科关注度
  近年来随着教育事业投入的加大,教育的成效日趋显著,这说明推动高校体育教育事业良性发展的最根本动力就是社会和各级政府的普遍关注。相比于其他学科的投入,体育教育事业无论是从政策支持方面还是资金支持方面都显得捉襟见肘,上到学校体育教学硬件的配备、体育教学理念的革新,下到体育教师的福利待遇、体育教师的培训晋升等等。这些方面无疑是阻碍高校体育教育发展的绊脚石,没有正确的理论指导高校体育教育事业就迷失了发展的方向,没有有利的资金支持很多校际间的竞赛就无法举办,高校体育教师的热情日渐衰竭,导致体育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下降[11]。因此,高校体育教师素质的提高不仅仅在于教师自身端正态度,更需要领导层明确体育学科的发展方向,上至政府下至学校各级各类领导都应加强对体育学科的关注度,在理论政策和资金投入方面为积极推动高校体育教师素质多做贡献。
  (山东交通学院科研基金项目,项目编号:r201233)
  参考文献:
  [1]季浏.体育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66.
  [2]杨占明.体育教师素质论[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4:33.
  [3]李超雄.试论21世纪高校体育教师素质结构[J].安徽体育科技,2003, (3):72-73.
  [4]安红.析21世纪高校体育教师的角色转换[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1,15(3):102-104.
  [5]谭沃杰.高校体育教师能力发展的要求与培养[J].体育与科学,1999,(1).
  [6]吴正先.跨世纪体育教师的素质及培养[J].信阳师院学报,1999,(3).
  [7]李 凌.构建新世纪高师体育教师素质框架[J].体育师友,2000,(4).
  [8]张晓虹.浅谈体育教师的素质[J].体育学刊,1999,(3).
  [9] 晨 枫.担负起培养21世纪社会主义新人的历史责任(J).中国教工,1999,(12).
  [10] 徐金明.走向21世纪的中国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J).中国教工,1999,(6).
  [11] 申根喜.对中青年教师体能技能衰退现象的思考(J).中国学校教育,1997,(3).
  ( 山东交通学院体育教学部250023;山东省济南第二中学25003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588499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