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关于高校思政课开展辩论课的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颖

  摘要:辩论课在高校思政课堂的开展:辩前教师引导,全员辩论,教师及时总结时事点评;辩论后教师明确价值导向,深化辩题,结合教学内容总结,创新了思政的课题教学,提高了学生积极性以及主体性地位,巩固了教学内容,渗透了道德教育,也影响促成了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辩论课,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是一种提高思政课实效性的有效探索。
  关键词:思政课;辩论课;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7-0059-0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学生进行全面人生观价值观和逻辑思维引导的主要课程,对于锻炼学生的政治素养,促进大学生的全面成长有着积极作用。随着马克思主义在高校的大众化,思政课在高校发挥教育熏陶的领域越来越大,但是思政课的课堂教育的实效性却没有得到提高。为了提高实效性,我们通过教学实践发现,在结合课程教学的理论与社会时事相结合,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以及自我养成逻辑思维习惯上,比较成功的教学方法是辩论课。辩论课的特色在于辩论过程中实现了教师的教学,也凸显出学生的自我学习以及价值形成。通过辩论题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一般体现在以下环节。
  一、选择辩题,师生参与
  要使辩论课成功开展下去,辩题起着关键作用。确定辩题正是改变学生被动参与课堂的契机。在教学中,通过课堂教学交流的方式,或者课后交流的方式,了解学生感兴趣的话题,采取双方互动方式确定辩题。教师给出几个参考命题,学生自己思考自己感兴趣的辩题方向,老师再结合课程内容确定辩题。双方共同确定辩题,提升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教师对题目的引导和修改,又能结合课程内容,才不会出现为了辩论而辩论,最后变成一场跟教学内容毫无关系的表演的情况;否则,辩论越是热闹,越是显得课堂教学以及教材的乏味,更使学生远离思政课教学,只是冲着教师课堂耍的花样而来。辩题一定要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并且辩题开展要在相应的课程内容教学之后。在完成相对应章节的教学后,结合教学情况,再展开教学。除了个别辩题可以开展在前(比如“世界是否可认知”可安排在讲授马克思主义知识论之前),大部分辩题适合在教学任务完成之后;否则,辩论的锻炼体现不出来,无法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二、全员参加,集体辩论
  辩论开展的最重要环节是参与环节。最好是全民总动员,人人参与,在人数不超过一百二十左右的班级,可以全员开展。由学生推举一辩和四辩,其余两辩,由学生负责。事先将学生分为正反两方,鼓励更多的学生担当起二辩、三辩的身份,一方的辩手发表完观点,另一方学生可以立即反驳。全员参与,给每个学生有发言的期待,也给学生的准备工作带来动力。确定二、三辩手,只会使更多学生坐等看戏,结果锻炼到的学生只是少数几个,不能够实现思政辩论课的教学目的。
  三、辩前引导,提高效率
  要开展好一门辩论课必须在事前引导学生做出充分准备,准备分为两阶段:辩题分析阶段、辩论资料准备指导阶段。如何分析辩题,需要进行指导,悉心指导能够有效引导学生查找有效资料,也有助于学生开拓思维方式。成功的辩论课能充分体现教师的主体性,是教学双主体的融合,教师的主体作用主要体现在课外分步骤地对学生进行理论的和技巧的训练,及体现在辩论全过程的隐性调控中。教师在辩论前进行理论和技巧的指导,尤其是对辩题的资料查找方向的分析,以及对课程内容的运用,特别是这过程中思维方式的展开,需要进行更详细的指导,才能提升辩论课的实效性。
  四、实时点评,及时调控
  辩论课的开展,是一种双向的多方面的研讨式教学。但是,学生毕竟不是专业辩论队出身,很容易就陷入为辩而辩的困境,一场辩论课就会变成一场展示发言的展示课,甚至有些班级由于年轻人的满腔热情,最后会变成互相人身攻击。因此,在这一过程中,针对正反两方学生的唇枪舌战,教师要在每个观点阐述到差不多的时候,给予适时暂停,再一次明确双方观点的交集处,给下一回合的辩论指明方向。教师还要及时点评学生的辩论,实时点评,及时调控。教师只有及时引导,才能够有效利用学生的观点,不会使辩论失去方向,提高辩论的有效性。
  五、结尾升华,突出要点
  一场成功的辩论课的开展到最后,往往能够成功地集中观点,正反两辩题都能够在学生心中留下更深刻的思考,两方的问题也会产生交集。所以一场成功的辩论课,教师需要对结果进行深度的总结与升华,结合课程内容,才能将辩论课的有效性持久地发挥下去,既加深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印象,也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对相关话题也有了更有说服力的观点。因此,总结是重中之重。在总结中点评学生回答,对学生的表现给予回应,鼓励学生的参与。教师的回馈,是学生成长最直接的方式,学生往往会在教师的鼓励或者指点下,增加信心或者开拓自己的发展空间。辩论的实质意义在于学生通过教师对辩题的总结,更好地理解辩题,能够对辩题产生深刻的认识,并影响其形成相应的人生观价值观,实现了思政课的教学目的。一场有效的辩论课开展,不仅使学生主动学习马克思主义思想,拓展视野,开动脑筋,锻炼了思维逻辑能力,还在这一过程中影响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
  六、明确价值导向,创新教育手段
  思政教育的特色在于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因此辩论课中更是要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同时也要对党的新的动态和政策给予解说,结合辩题,结合教学内容,分析党的群众路线。明确价值导向,同时加深学生对党的新的路线方针的理解与印象。思政课不仅是培育人的政治思想的场所,也是作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阵地之一。创新是民族发展的灵魂,也是教育发展的灵魂。因此,教师必须在教育教学模式上有所创新。把辩论引进思政课堂正是高校思政教学工作者创新教学教育模式的实践表现之一。实践证明,辩论课的开展,是一场有效的能够动员全班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的方式,并且可以有效地积极推进大学生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教师教育学生的目的更重要的在于积极推进大学生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因此,辩论课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方面,都显示出其独特的风格。在教学内容上,通过对学生的关注,提高学生主体性,体现了学生主人翁地位,全民参与辩论,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以往被动的学习风格,尤其是教师机械刻板的说教与一味的灌输的传统教学方式,能够在辩论课中转变,实现互动性、主动性、积极性教学。
  在教学形式上,辩论课通过将教材内容与时事热点结合在一起,既深化了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又开拓了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思考空间,成熟了学生的思维结果。是对教材进行有效的升华。同时,教学形式上也能够将道德教育渗透进辩论过程中,通过对选题的展开解释,以及辩论过程中积极引导,实时点评,能够有效地纠正学生某些观点,传播德育的教育力量,并且在最大程度上,避免了学生由于教师的直接说教的强迫性产生的逆反心理,使得师生双方能够在平等地位上,通过不同意见的撞击以及分析,以理服人,让学生在思考后,主动接受,更为人所信服。
  参考文献:
  [1]张亮.在思与辩中升华――浅探在中学思想政治辩论课中现代德育目标之达成[J].教育月刊,2004,(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619193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