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学生诚信生活现状与反思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江申 林钡钡

  摘 要:诚信是一种传统美德,也应是一种现代社会生活方式。调查发现,当前小学生诚信生活中存在着:不同群体小学生诚信水平差异显著,诚信道德知行脱节,不遵守诚信规则等问题。我们应从小学生的生活世界出发,从提高其自律意识、发挥日常生活的基础作用、挖掘制度生活的诚信教育资源等方面建构小学生诚信生活,培养其诚信品质。
  关键词:小学生;诚信生活;现状;反思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4)17-0009-05
  诚信,即诚实守信,它既表现为要真诚待己,也表现在与他人交往中重诺守信。诚信是人的一种生活方式与生活形态,强调诚信与人的整体生活相联系,以整体生活为背景参照,而非独立存在。“诚信是人的一种社会生活形态,诚信的生活以及支持这种生活的诚信行为,本来就应当是从属于人的。”[1]对小学生来说,诚信是他们的一种生活形态,了解其诚信状况应关注他们的诚信生活。为了解当前小学生诚信生活的现状,采用自制问卷对浙江省台州市某小学开展随机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280份,回收244份,回收率为84.7%。采用spss19.0对244份问卷进行数据处理,对可赋值题目采取五点计分方式,对小学生诚信水平按低到高分别计“1、2、3、4、5”分。
  一、小学生诚信生活现状描述性分析
  根据小学生的学校生活特征,将小学生的生活分为日常生活与制度生活。因而其诚信生活现状从日常生活中的诚信现状与制度生活中诚信现状两个维度来分析。
  (一)日常生活中诚信现状
  小学生日常生活是相对于学校制度生活而言,是学校制度生活之外的非制度生活的总和。有学者认为日常生活由日常消费活动、日常交往活动与日常观念活动三个领域构成。[2]根据小学生日常生活的特点,将其日常生活的诚信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日常消费活动的诚信,即对事的诚信;二是日常交往活动的诚信,即对人的诚信。
  1.对事的诚信。小学生日常生活中对事的诚信情况主要选取与小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借贷与金钱这两个类目进行分析,具体情况如下。
  (1)对借贷的诚信。在借贷方小学生的诚信状况较差。调查显示,你答应放学之前把课外书借给同学看,但到放学了还没看完,这时41%的小学生会选择借给同学;7.8%的小学生认为如果跟对方关系好就借;18.8%的小学生会告诉同学还没看完,明天再借;19.3%的小学生会不好意思拒绝就直接找个借口说不行;13.1%的小学生假装不知道,放学后赶紧回家。仅41%的小学生能够遵守承诺,把书借给同学,还有59%的学生不能说到做到,遵守诺言。可见,大部分小学生在日常生活借贷方面不能做到重诺践约。
  (2)对金钱的诚信。相对于借贷方面来说,小学生对金钱的诚信度较高。调查显示,当在放学回家路上捡到钱包时,79.1%的小学生会“交给老师”,10.6%的小学生认为“如果是1块钱就收下”,2.9%的小学生认为“如果是10块钱就收下”,2.6%的小学生认为“如果是100块钱就收下”,有4.8%的小学生“不管多少钱都收下”。可见,大部分小学生都具有拾金不昧的品质,只有20.9%的小学生在对钱的诚信观上存在一定偏差,而且钱的数量对其金钱观有一定的影响。拾金不昧是一种美德,捡到的钱的数量多少不能作为衡量拾金不昧美德的标准,无论钱的数量有多少,都不应据为己有。
  2.对人的诚信。对人的诚信即日常交往的诚信,按其交往对象可分为家人、教师、同学、朋友和陌生人这几种不同的交往对象。
  小学生交往诚信总体得分为4.21分,总体情况良好,但面对不同对象时小学生诚信水平不一致。诚信水平从高到低分别为对家长,对老师,对朋友,对同学,对陌生人(见表1)。对家长、对教师、对朋友的诚信水平均高于整体水平,而对同学与陌生人的诚信水平低于总体水平。有研究者认为“中国社会是一个“关系社会”,家庭、亲属与家族成员最值得信任,而陌生人不值得信任。但关系之所以成为中国人信任的基础,还包括其中的情感因素,交往双方之间情感的真假、厚薄在相当程度上制约着交往双方的相互信任。”[3]父母、教师的威严与深厚的情感使得他们最受小学生信任,对他们的诚信度最高。陌生人由于关系疏远其诚信度最低。与同学交往诚信状况较差,这反映小学生日常交往中同学之间缺乏真实深厚的感情,缺乏归属感,应该特别注意与同学之间的交往状况。
  (二)制度生活中诚信现状
  小学生制度生活中的诚信主要包括学业诚信和规则遵守两个维度,学业诚信包括考试与作业诚信两个类目,因此制度生活的诚信表现在三个方面:考试、作业与学校规章遵守。
  1.考试诚信。在不同的情境中,小学生对考试诚信规则的诚信状态不同。调查显示,在考试中,如果有题目不会做时,86.5%的小学生认为自己能“不作弊,自觉考试”,2.1%的小学生“肯定会作弊”,6.4%的小学生“有机会就作弊”,1.9%的小学生“可能不作弊”,3.1%的小学生会“不清楚”。86.5%的小学生能自觉遵守考试诚信的规则,还有13.5%的小学生在遵守考试诚信规则时候存在问题。可见,大部分小学生考试诚信的状况较好。但当涉及到小学生自身切身利益时其遵守考试诚信规则的水平会下降。当考试中前排成绩好的同学试卷露出来能看到且老师没有注意时,70.9%的小学生坚决不看答案,而选择“肯定会”、“会”、“可能会”、“看情况”的百分比分别为:5.4%、6.2%、7.8%和9.7%。还有29.1%的小学生在关乎到切身利益时存在考试诚信状况存在问题。当涉及自身利益且没有外在监督时,其遵守诚信考试的规则比例下降,近30%的小学生会选择作弊。
  2.作业诚信。相对于考试来说,在完成作业时小学生更缺乏外在监督与约束机制,其诚信状况相对较差。调查显示,当自己作业没完成时,跟老师说忘记带,对于这样的行为,80.9%的小学生认为是“错的,应对老师说实话”,8.7%的小学生认为“看情况而定”,6.3%的小学生认为是“错的,但自己也会说忘带”,2.6%的小学生认为是“对的,自己会说忘带”,1.5%的小学生认为“不清楚”。而在实际行为中,“跟老师说忘带”这样的行为7.8%的人经常有,11.1%的人偶尔会有,13.9%的人不太有,17.6%的人基本没有,49.6%的人从来没做过。总体看,在认知上,80.9%的小学生认为作业没完成应对老师说实话;而在行为上,仅49.6%的人从来没做过。可见,在作业诚信上小学生存在严重的知行脱节。   此外,还存在对己与对他人遵守诚信规则的要求不一致,对他人的要求高于自身的要求的现象。调查显示,当自己作业没完成时候,80.9%的小学生认为应该对老师说实话,而调查显示,对象是其他人时情况则不同;当班上有同学作业没完成时,91.3%的小学生认为应该要向老师说实话,而认为“不应该”、“大部分时候应该”、“有时候应该”、“不清楚”的百分比分别为:1.6%、2.4%、2.1%、2.6%。有这种不同对象背景下的学生态度较大反差可见,小学生在遵守作业诚信规则上存在对他人要求高于自己要求的现象。
  3.规则遵守。相对于学业诚信状况来说,小学生在学校规章遵守这方面诚信状况较好,大部分人能够自觉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调查显示,95.5%的小学生认为应该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还有4.5%的小学生认为不应遵守。
  二、小学生诚信生活现状的差异性分析
  小学生诚信生活现状差异分析主要从性别、班级角色、年级、独生子女这几个维度展开,用Mann-Whitney 与Kruskal-Wallis 两种方式检验。当sig值<0.05,差异显著。
  (一)性别差异分析
  女生的诚信得分为4.141,高于男生的4.037,sig值为0.062,女生的诚信状况优于男生,但差异不显著(见表2)。有研究者认为“女性比男性更注重淳朴善良的诚信品质,这与女性善良的性格特征比较一致。而男性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为了谋求到自己希望得到的东西,往往会运用一些不诚信的手段,心理上对虚假、自私、世故、钻营等品行比较认可。[4]相对来说,女生比男生心理发展更成熟,更容易内化诚信品质,其诚信水平更高。
  (二)班级角色差异分析
  班干部的诚信得分是4.277,高于非班干部的4.061分,且sig值为0.003,班干部的诚信水平显著高于非班干部的诚信水平(见表3)。相对来说,班干部其本身的角色使得他们受到更多的外在监督,维护诚信规则的责任感更强烈,因而其诚信水平更高。
  (三)年级差异分析
  小学生诚信得分按年级从高到低分别为:四年级4.249,三年级4.181,二年级4.155,五年级4.133,一年级4.048,六年级3.947,sig值为0.000,小学生诚信水平随年级升高呈抛物线装,且差异显著(见表4)。四年级小学生诚信水平最高,六年级最低。四年级以后的小学生诚信水平下降很快。研究表明,四年级之后的小学生开始尝试动用理性思维以其亲历的各种交往实践为素材,形成自身关于诚信价值的朴素认识。[5]当他们亲身体验到现实的社会诚信环境与书本上所学的诚信知识的重大差异时,他们对诚信价值的认同会逐渐下降,知行迷失的现象愈加严重,诚信水平迅速下降。
  (四)独生子女差异分析
  非独生子女诚信得分为4.241分,高于独生子女的4.009,sig值为0.042。非独生子女的诚信水平高于独生子女的水平,但差异不显著(见表5)。有研究者指出协作关系的建立是儿童超出自我中心阶段,建立真正的道德关系,实现从他律向自律转化的关键环节。而独生子女缺乏足够的协作关系,缺乏足够的他律向自律转化的机制,因而其道德发展相对缓慢。[6]独生子女缺乏协作关系,受到家长过分的溺爱,缺乏足够的自律意识,其诚信品德发展缓慢,诚信水平相对较低。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总体而言,大部分小学生都能遵守诚信规则,自觉做到诚实守信。但还有部分小学生的诚信问题较严重,其具体表现如下。
  1.不同群体之间诚信水平存在差异。女生的诚信水平高于男生;班干部的诚信水平高于非班干部的诚信水平;成绩优良的小学生诚信水平最高,成绩中等以下的小学生诚信水平最差;一、二年级的小学生诚信水平最低,诚信状况最差,此外,四年级之后的小学生诚信水平逐渐下降,要密切注意五、六年级的小学生诚信问题。非独生子女的诚信水平高于独生子女的诚信水平。
  2.诚信知行脱节现象严重。小学生诚信生活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养成知行合一的诚信品质,只有当对诚信的认知变成自觉的行为时,才能最终将其内化。而诚信知行脱节很容易造成小学生诚信品德发展畸形,造成诚信生活的“虚假繁荣”。调查显示当前小学生无论在日常生活还是制度生活中都存在知行脱节的现象,很大原因在于诚信教育脱离小学生的生活世界,造成其生活方式的异化。
  3.日常生活中诚信状况较差。将小学生日常生活维度与制度生活维度的诚信状况均值分别进行统计,得出小学生日常生活中诚信状况得分为4.13分,低于制度生活诚信状况得分为4.26分,日常生活中诚信水平低于制度生活诚信水平。具体在日常生活中小学生在借贷与同学交往方面诚信状况较差,在借贷上无法遵守诺言,与同学间交往缺乏真诚的情感,其诚信度较低。
  4.制度生活中对诚信规则的遵守不一致。一方面是在制度生活不同领域诚信水平不一致,对学校规章制度的遵守状况优于对学业诚信规则的遵守,对学业诚信规则遵守中,大部分小学生考试诚信水平较高,而在完成作业时候诚信状况较差。另一方面,小学生对诚信规则的遵守出现对己要求低于对他人要求的现象,有“宽于待己,严于律人”的倾向。这种对规则遵守不一致的现象不利于制度生活中诚信规则公正性的落实,不利于小学生对诚信规则的最终内化。
  (二)建议
  解决小学生诚信生活的问题应回归小学生的生活世界,从小学生真实的道德生活出发解决其中的问题,具体从提高小学生自律性、发挥日常生活的基础性作用、挖掘制度生活的诚信资源和优化家庭诚信生活环境四个方面入手重建小学生的诚信生活。
  1.提高小学生自律性。诚信生活形成的最终标志就是达到对诚信规范的高度遵从,将其内化为一种本能的生活需求与价值观念。而这种高度自律性的实现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有研究者认为诚信品格形成是由诚信美德的心理需要、由诚信心理需要所指向的动机、诚信动机引发下的诚信行为、诚信行为的心理反馈交互作用构成的动态系统。[7]因而构建小学生的诚信生活首先应提高小学生诚信认知,不应只停留在对制度生活中诚信规则表面的认同上,更要注重对其价值的认同。其次,应结合小学生切身利益激发其诚信行为动机。如在学期开始就让所有人在诚信承诺书上签字,将其表现列入期末考核中。这不仅是一种约束,而且能激发小学生的责任感,自觉践行诚信行为。最后,完善外在评价监督机制,强化小学生诚信行为并养成习惯。例如,建立小学生诚信档案袋,将考试作弊、作业抄袭、遵守规则等方面的优劣行为记录在诚信档案袋中,促进小学生正确评价与约束自我,逐渐养成诚信行为习惯。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62657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