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红

  [摘要]当前区域经济发展对地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提出预测人才市场走势,产学研用一体化,强化内涵建设、建立创新型教育体系的要求。针对地方高职院校社会认可度低、师资水平有待提高、地方政府投入机制存在倾向性、教学功能单一灵活性差、产学结合深度和广度不够的现状,文章提出从打造师资队伍、推进校企深度合作、参加职业技能竞赛、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调整教学体系等方面进行地方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关键词]区域经济 创新型人才 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李红(1973- ),女,河北廊坊人,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专业部,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网络通信技术、物联网技术。(北京 100070)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2-0041-02
  一、引言
  人才是经济发展的源泉和推动力,区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中国的四大沿海经济圈和内陆几大行政单位为基础的区域经济圈已经形成了加工、贸易、金融、服务业等产业为一体的经济模式。高等职业教育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承接着培养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任务,这也要求高职院校在培人育才的过程中必须研究市场、跟踪产业、适应发展,一定以地方经济发展需求为原点,加快改革,将特色化人才培养辐射到各个产业链中,同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才能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这也是每所高职院校健康持续发展的根基。因此,研究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高职院校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不仅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是社会整体发展的需要,也是各院校自我发展的需要。
  二、区域经济发展对地方高职人才培养的规格要求
  职校学生要加强职业岗位技能教育,已经是职业教育的最强音。“就业旺,招生畅”已经是职业院校的办学理念,也是更好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优质人才的基本思路。就业旺的前提是学生必须具备职业技能。随着信息技术突飞猛进地发展,创新、创造能力已成为就业市场的一项重要的衡量人才的标准。要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就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切实的引导、为教学内容增加新的元素,要对教学过程进行系列改革。
  1.院校要预测人才市场的走势。近几年,随着高考生比例的下降,在本科类院校招生数不减的情况下,对高职的生源数量是一个不小的冲击,部分院校的部分专业招生难已经处于停办或不得不转型的状态。经济的转型必然要引导培养人才方向与规格需求的转型,尤其在当今人才竞争激烈的今天,高职院校的生存与发展,关键要看其是否能把握好区域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趋势,要能科学预测人才市场的走势,要做到依需求育人、依发展育才、依市场输生。《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中强调: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色。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及时发布各专业人才培养规模变化、就业状况和供求情况,调控与优化专业结构布局。高等职业院校要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要根据市场需求与专业设置情况,建立以重点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辐射服务面向的区域、行业、企业和农村,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
  2.教学过程要走产学研用一体化道路。国家教育事业“十二五”规划职业教育部分提出:高等职业教育重点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要完善高等职业教育层次,建立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和专家级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制度。培养创新型人才是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建立社会技能型人才在老、中、青年龄梯次合理的人才队伍分布的需求。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前提要尊重人才,要在学生现有的知识与能力的基础上,走产学研用一体的道路,营造人尽其才的育人环境,最终达到才尽其用的终极目标。
  3.要强化内涵建设,建立创新型教育体系。目前一些地方院校的教育观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改革与进步的力度不足,教学内容更新速度慢,不能完全与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规格需求相吻合。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必须加强内涵建设,在自身现有优势的基础上紧贴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建立起创新型人才教育体系,从而培养更多更优的、高质量的、能尽快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三、地方高职院校现状分析
  近十年,众多中高职院校经过校园文化与资源的整合,而合并为一所办学规模更大、综合实力更雄厚的高职院校。但不论合并后的高职院校,还是未参与合并的高职院校,在社会认可度、办学模式、管理思路、教学内容、资源建设、师资水平等方面还存有一些问题,也成为高职育人过程的瓶颈,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职业教育的稳步发展,亟待解决。
  1.社会认可度低。通过对一些家庭的走访,很多家长认为,上职校是孩子知识基础没打好,考试成绩不高又不能过早让孩子走上社会的无奈选择。很多用人单位普遍认为高职类院校学生专业基础不扎实、专业技能不娴熟,往往从一些培训机构招聘一线人才的比例更大,甚至把高职生当成廉价的劳动力。这种认识上和用人上的态度,已经和一些高职院校为保生存从而扩招、广招的局面形成对比,形成了生源素质和水平出现滑坡,而毕业生又不能被社会广泛认可的现状。
  2.师资水平有待提高。目前众多地方高职院校师源单一,大部分属于高等院校到高职院校的输送,教师缺少企业实践过程与项目经验,也就是双师素质教师比例不高,一定程度上制约着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另外,部分地方高职院校盲目扩招,硬件设施配套服务跟不上,实践、实训、实习等实践环节跟不上,导致教师的技能与实践水平落后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3.地方政府投入机制存在一定程度的倾向性。一些地方政府也认为高职教育就是低层次教育,没有对高职教育足够重视,从而资金投入少,政策倾向性不强,统筹协调格局不健全。另外,对于企业扶持职业教育,也缺少政策性方案指导,导致产学研用结合没有政策支持,这种院校积极寻求企业合作和企业以追求经济效益为主对教学无兴趣的松散式耦合,严重制约着人才的培养成效,导致高职类院校很被动。   4.教学功能单一,灵活性差。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稳,相对较弱地区的职业教育,学校教育存在教学功能单一,灵活性差的现状,教学改革的步伐跟不上经济转型的步伐,存在教育与经济发展不合拍的情况,学校传授陈旧的知识、理论与技能,各地方招商引资的加速带来对新技术的技能型人才的大量需求,二者存在着一定的偏差。
  5.产学结合深度和广度不够。校企合作模式教学,在每所高职院校都在轰轰烈烈地开展,但经交流与走访,大部分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流于形式化。合作内容深度不够、合作周期不持久、合作内容广度不够、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只把一些细枝末节的环节与院校合作、企业的核心或高端技术对院校保密、企业对学生的管理不严格等诸多情况存在。
  四、地方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高职院校主要承担着人才培养、技能培训、科研、地方社会和经济服务的职能,准确抓牢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把握其教育目标定位,正确认识高职教育的根本职能,熟知高职教育的内涵要求,革陈拓新,树立职教的科学发展观,开展技能型人才培养向创新型人才培养规格转型,让高职教育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1.打造师资队伍,提升教师的职业技能。对于高职院校而言,打造教师队伍,提升教师的职业技能,是学校发展的首要任务。对于双师型素质教师的培养,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一是教师直接下企业去锻炼;二是企业工程师走入课堂与教师共同授课;三是通过承接横向课题的形式让教师接触到项目;四是组织教师直接参与一些项目的培训。
  2.推进校企深度合作,强化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模式。首先学校要熟悉人才市场,然后结合社会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由行业组织、企业、学校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前提下,到企业去充分体验岗位实践,走“理论-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人才培养之路。同时鼓励教师也要参与到企业的项目研发与项目开发实践过程中,进而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实践与再实践活动。这样,教师在科研项目的引领下技能水平得到提高,将以前学校的封闭式教育社会化、市场化、开放化,做到学生的学习“学中有工,工中有学,工学结合”,也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的职能取向。选择适宜的企业进行校企合作的过程,也是双赢的过程,校与企在合作过程中整合了优质的人才资源、设备资源、项目资源,达到了取长补短、互惠互利、优势互补的目的,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参加不同形式不同级别的职业技能竞赛,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每年教育部、各省市的教育委员会、各专业行业社会的社会团体,都要举办一些职业技能大赛,这是一个竞赛的平台,是一个育人的契机,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舞台。职业技能大赛对于职校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取得了其他教学与实践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
  4.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建立特色课程。对不同的专业,参照相应的职业资格标准,并结合区域人才市场需求,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突出职业岗位技能与职业素质的培养,搭建“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结构,设置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突出教学过程的技能性、工程性、开放性、职业性。同时建立特色课程,将课程的整个教学流程植入项目开发过程中,或直接植入企业相应的技能岗位,突出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工学交替的模式,树立职业导向,培植创新意识与思维,切实培养科技创新能力。
  5.调整现有教学体系,采用探索、技能引领创新型育人思路。高职院校现行每个专业的教学计划,与二三十年前的教学计划相比,在整体教学体系上差异性不大,教学思路都是以语、数、英等基础知识作为教学起点,以最后一篇毕业论文作为教学终点。对于步入高职院校的学生,基础知识上还是略显薄弱。如何调动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专业技能的迅速提升打下良好基础,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试想,调整现行的教学体系,打破传统的思路,弱化基础知识的传授,强化入学后的职业技能体验,翻转教学理念,由“理论到实践”转为“由实践再上升到理论”,采用探索、技能引领创新型的育人思路,培养学生探知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体验学习、实践与创新过程的快乐,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意识,扎实稳步培育创新型人才。
  五、结论
  2012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社会责任年会暨质量报告发布会发布了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和麦可思研究院联合调研编写形成的《2012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报告指出,在用人单位类型方面,有66%的高职毕业生在民营企业、个体就业,15%在国有企业就业。这个数据说明职校生80%以上要步入企业,企业要生存就要发展与创新,人才的创新必须先行,这也对当前高职院校提出要求,必须以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来培养适宜的人才,可以校企深度合作、教师结构的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学生技能水平提升等方面来开展教学工作,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麦可思研究院.2012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N].中国教育报,2012-10-17.
  [2]赵宇昕.多元智能理论与高职学生潜能的开发[J].卷宗,2013(7).
  [3]李红,薛礼.云计算机与物联网[J].硅谷,2012(9).
  [4]李红,郭大群.WiFi的技术优势与发展前景分析[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3(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634293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