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仪式,绝不仅仅是形式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吴火燃

  仪式是中小学场域中经常出现的一种活动,是德育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的一个载体,具有一定的导向性、感染性、教育性,深受德育工作者的重视。可是,也有一些学校或教师在开展仪式活动时,没有把握到要领,一味地把仪式当成是解决德育问题的万能药,所以,只要是想跟学生传达什么信息的时候,就一味地通过仪式活动来解决。这就造成了仪式活动的泛滥,也造成了学生在这么密集的仪式活动中,对仪式的意义失去了庄严感,甚至,还会觉得这是一种负担。从仪式活动的组织情况来看,由于仪式活动的数量太多,因此,组织者在开展仪式活动的时候,没办法每次都能有创意地举办,也没办法每次组织活动的时候都能考虑到如何贴近学生的实际、如何满足学生的需要,因此,也就没办法让学生真正了解这些仪式的意义,这些活动也就没办法走入学生的心里,所以,更多的时候会给人一种形式化和套路化的感觉。也正因为如此,所以,目前有一些人已经高喊不要开展仪式活动的口号。
  但是,就我个人而言,我觉得仪式作为一种德育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的一个载体,从古至今一直如此,它的存在是有它的道理的,不可断然废除。只是,我们举行仪式活动的时候,更应该考虑的是,仪式活动应该怎么办,除了仪式的形式本身,我们在开展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应该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释放这个信息。
  拿成人仪式来说,成人仪式最主要的是要让学生体会到作为一个成年人所应享受的权利和义务,了解自己作为一个成年人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使命,教育学生要有勇气、要敢于追求。南太平洋一个岛上的民族有一个特殊的承认仪式,即这里的年轻男子通过陆地弹跳的方式庆祝成年。他们基本赤身露体,脚踝处缠着葡萄藤,从30米高摇摇晃晃的木塔上跳下,还要保证头发或头部必须触到地面。诚然,这个民族是以这样的方式教育刚成年的青年要勇敢,我们也有理由相信在经过这么一番洗礼之后,这些青年以后再面对困难的时候也有不退缩的勇气。同样是成人仪式,前段时间某中学为学生举办的成人仪式却颇受争议。从媒体的报道中,我们看到学生个个盛装出席,成人礼宛然成了一个盛大的聚会,场面十分热闹。作为一个旁观者,我对这个仪式对学生的影响没有发言权,但我想就此发表一点我自己的看法。这个仪式过分夸大了学生作为成年人所享受的权利,不用穿校服,还可以穿上漂亮的礼服参加派对,可以让学生体会到作为成年人的自由。但是,我们却不清楚参加仪式的学生他们在这个仪式中对自己作为成年人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使命了解多少,青春在正能量在这个仪式中能否准确地传递出来,他们会不会只看到了美好的一面,而忽略了了解面对困难时应该如何应对?
  此外,关于仪式,我们应该会看到由某地区或某校为捐赠企业或个人和受助学生所举办的爱心捐赠仪式,里面总会有一个环节是受助学生代表上台接受捐助,然后受助代表发表感谢发言。更有甚者,沈阳一所大学前段时间还组织贫困生以演讲的方式来评定助学金。可以说,这些仪式活动的意义在于要对资助者表示感谢,同时也是为了让受助者可以通过活动了解今天受助的不易,从而更加珍惜现在的机会,好好学习。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我们不禁要思考,以这样的形式来教育学生是否合适?这类仪式活动的表现方式是否太过生硬?我本人对这种做法是保留意见的。之所以会有助学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是为了要保护受教育者受教育的权利,但这并不代表我们可以侵犯他们的隐私。从受资助者的角度来说,家庭的贫困已经让他们有了些许的自卑和不自信,他们不会愿意让那么多人知道自己的家庭情况,如果为了这个捐助仪式或者贫困生演讲而让他们在大众面前展示自己的隐私,相信他们的心里也会是另一种滋味。这种情况下,这些仪式只能是对捐助者和组织者有了交代,可是,对学生的教育却不一定能达到效果。所以,我想,既然是为了保护受助者的利益,那么,我们何不考虑一下学生的感受,把这类仪式活动做得更温暖、更细致些?如果组织者在策划这种活动的时候,能以另外的方式,如,以私下结对子的方式先相处,然后他们一起结伴以小组的方式参加一些温馨类的小活动,不要特意去强调捐助和受助的事情,我想,受助的学生在这活动当中定能感受到温暖,他们也会知道要好好珍惜这个机会,要感恩。我相信,这样的活动会比生硬的捐助仪式的教育意义会更大。
  所以,我想,仪式绝不仅仅是形式,我们在开展仪式的时候,更要考虑仪式的内容、方式和参与对象的特点,只有在多方考虑之下所举办的仪式活动才能收到应有的德育影响。
  ・编辑 王团兰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65105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