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模块化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曹国栋

  摘 要:模块化教学按照学生的接受程度因材施教,打乱课本原有知识点的顺序,重新编排教学安排,使学习内容前后衔接顺畅,更加接近学生生活实际,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模块化教学让学生对知识的了解形成完整的知识链。
  关键词:模块化教学 课堂教学模式 学习积极性 循环教材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14-00-01
  模块化教学法(MES)是以现场教学为主,以技能培训为核心的一种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在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方面应用广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而在基础教育方面,该教学模式未能得到很好的应用和推广。但随着家长和社会对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不断重视,我们在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模式方面进行了有效的探究,收到了积极的效果。
  1 模块化教学的特点
  ①知识点主次分明。以山东省中小学正在使用的信息技术教材(泰山社)为例,如第二册上第三章和第四章,都涉及动画的创作,可以合为选学的一章,供有这方面兴趣和特长的学生学习;还有一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点,介绍简单,如第一册上第二章《从因特网上获取信息》,此知识点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应用极为广泛,应按照模块化教学的要求与其他的知识点结合进行学习,加深学生的理解和应用。
  ②类似知识点归纳。初中第一册下第一章《文章的编排与修饰》和第三章《图文的混合编排》,都是介绍办公软件Word的使用,从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点来看,这两章可以合在一章,进一步详细讲解,利用一个学期的时间进行深入学习,让学生掌握这款实用软件的技巧。
  ③教材循环利用,增强学生环保意识。模块化教学由于打破原有教材设计的教学思路,因此要求实施该项教学法的学校需推广循环教材,让合适的教材在不同的年级间流动。这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材的循环利用,节省了家长负担,节约了社会资源,培养了学生绿色环保的意识。
  2 模块化教学的实施
  2.1 知识点模块化
  这是模块化教学法研究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对组织课堂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备课要求。一是日常备课继续进行。每位教师先保证本学段内规定的课程都有详细可行的教学设计,这是实行模块化教学法的前提。二是熟练掌握全学段教材。在掌握本年级教材的基础上,进行交叉备课,了解其他年级的知识点,比较与本年级知识点的异同。三是进行各年级知识点整合。通过对各年级知识点的了解,在教研组长组织下,集体备课,按照全学段知识点的难易,确定各年级的教授内容。
  2.2 课堂教学模块化
  在实现知识点灵活调整的基础上,也要对学习方式灵活调整。以信息技术课堂为例,在每个班集体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是有差异的,动手实践和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会比较快,在课堂的学习中会比较活跃,而模块化教学的初衷是建立全体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因此,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分组,挑选出信息技术素养比较好的学生作为组长,2~3人为一个小组,组长的职责是保证小组内同学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对知识点的掌握,教师根据每个小组表现情况进行积分,对积分高的小组进行奖励,增加自由学习的时间或其他奖励措施,小组、小组长是不固定的,会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调整小组,而小组长要定时考核、任命,对进步比较大的学生优先录用为小组长。
  3 模块化教学的思考
  3.1 实践后的思考
  笔者通过近几年的实验发现,让孩子们保持学习兴趣是激发他们学习活力的动力。模块化教学的实施能让每位学生都找到适合自身基础的学习切入点,并能随着课堂的进行不断地进行学习,不会丧失学习兴趣。教师在巡视时,遇到学生特别难掌握的知识点,随机性地挑选几个学生单独讲解,让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在学习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享受到被其他同学认可的荣耀。学生在这种主动学习的氛围中,对知识点的掌握尤其牢固,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也大大激发出来,形成了良性循环,这是对我们一直倡导的把课堂交给学生的有效尝试。
  3.2 延伸性思考
  模块化教学基于其自身特点,在基础教育阶段,可以先行在信息技术、音乐、体育、美术等公共类课程进行实施,在语文、数学、英语等文化类课程上可以小范围内实施,这个小范围既包括相对于学校整体来说的部分班级,也包括对教材上小范围,由于文化类课程教材内容的丰富,因此,此类不必像信息技术课程那样在不同年级教材间实施模块化教学,而可以在一本教材的不同章节间进行模块化整合,进而实施课堂教学。
  模块化教学使课程设置有梯度、学段之间有衔接、教学评价有依据、学生素养有保证,进而建立起长久有效的学科教学及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周平儒.模块化教学法探微[N].英语周报(初中教师版),2006,6(3):2.
  [2]宋立温.模块化教学的认识与实践[J].高等数学教学,2009(1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654719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