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韦思明

  摘要: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维护高校稳定的重要组织保证。本文分析了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G451.2?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6-0281-02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指出:加强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维护高校稳定的重要组织保证和长效机制,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特殊重要性和紧迫性。为此,全国高等学校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
  一、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校对辅导员队伍建设重视不够。学校对辅导员队伍建设重视不够,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辅导员队伍建设忽冷忽热,如在法轮功、抗击“非典”等问题上,辅导员队伍冲锋陷阵,站在第一线上,此时学校对辅导员队伍的重要性表现得极为关注,而平时辅导员队伍则处于被遗忘的角落。二是辅导员队伍的双重管理导致辅导员陷于无所适从的窘境:靠教师排课难,靠干部出口窄。三是在分配制度改革中,辅导员队伍待遇偏低,没有体现出多劳多得政策,辅导员队伍切身利益受到影响[1]。
  2.辅导员数量不足。根据2005年1月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的要求,专职辅导员总体上按1:200(辅导员与学生数之比)的比例配备,保证每个院(系)的每个年级都有一定数量的专职辅导员。但是,目前绝大多数高等学校的辅导员配备都超过这个比例,有的学校达到1:300的比例,有的甚至更多。辅导员带的学生越多,事务性工作就相对越多,就没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去做大量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
  3.辅导员素质参差不齐。辅导员队伍中基本上是近几年刚毕业的本科生,多为与思想政治专业相去甚远的其它专业人员,由此可见辅导员队伍的学历普遍较低,缺少系统的高校思想政治管理的知识结构,且有不少人属于照顾对象,政治理论水平相对不足,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不高,从而导致一些辅导员只能做一些简单的事务性工作,学生思想工作很难做深、做细。
  4.辅导员工作定位不明确。在高校工作中,辅导员一方面要服从学校各级部门的领导,党政管理职能部门如组织部、宣传部、学生处、团委,甚至教务处、总务处、宿管中心、传达室等等都可以向辅导员布置任务;另一方面,由于辅导员人事上划归院系管理,他们必须承担众多的院系基于工作需要的教学秩序管理和行政工作事务[2]。多重管理、多重考核使辅导员整天忙于事务,而弱化了真正的本职工作,即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种情况在高等学校机构改革、人员精简后尤为突出。
  5.辅导员待遇不高,队伍不稳定。由于繁杂的学生事务,使辅导员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而大多数高校又没有单列思想政治系列的职称评聘,职称晋升主要还是与教学、科研挂钩,其硬性指标仍是课时、课题和论文,辅导员工作做得再好,晋升职称也是无望,从而导致辅导员待遇偏低[3]。因此,大多数辅导员工作时“心不在焉”,把辅导员岗位当作另谋他就的权宜之计,“辅导员短期服务”、“辅导员严重流失”在许多高等学校早已成了司空见惯的现象。
  6.缺乏辅导员工作的考核制度。高等学校辅导员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职能群体,但是,许多高等学校却没有一套完整的辅导员工作考核制度,从而直接导致高等学校辅导员工作不被认可,寻找不到相应定位平台的可能。
  二、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措施
  1.学校要高度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学校要像重视教师队伍建设那样,重视和扶持辅导员队伍建设,要用事业留人、用感情留人、用待遇留人,把优秀的辅导员留在辅导员工作岗位上,使他们安心工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线,把优秀的青年教师吸引到辅导员工作岗位上来[4]。
  2.坚持严格的辅导员选聘标准和选聘程序。高等学校应坚持严格的辅导员选聘标准和选聘程序,把德才兼备、乐于奉献、潜心教书育人、热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事业的优秀人才选聘到辅导员队伍中来,从源头上保证辅导员队伍的质量。同时,要严格按照师生比例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专职辅导员岗位,保证每个院(系)的每个年级都有一定数量的专职辅导员。
  3.提升辅导员队伍素质。通过岗前培训、实践培训和专题培训,来提升辅导员队伍的素质。即将上岗的辅导员必须经过学校组织的上岗培训,培训内容的重点是辅导员工作的基本思想、原则、内容、方法、途径以及对学校教师、管理者的基本要求等;学校应该认真指导辅导员在实践工作中加强学习和总结,如参加社会实践、学习考察等,使他们开阔视野、拓展思路,提高能力,增强水平;由学校定期组织、安排辅导员参加专题化、系统化的专题培训,通过专题培训使辅导员相关知识和能力得到加强和拓展,培训内容应突出重点,强调实效[5]。
  4.明确辅导员的工作定位,让辅导员当好“人生导师”。要优化制度,确保辅导员专注于“人生导师”角色。辅导员工作中最重要的一块是思想育人,因过多的琐碎事务性工作抢占的正是最根本的思想育人工作的时间和精力。因此,高等学校要通过优化学生事务程序,减少事务性工作对辅导员的牵绊,使辅导员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与学生的交流、沟通方面。
  5.单列辅导员职称评定体系,提高辅导员待遇。辅导员的职称问题也是辅导员的切身利益所在,各高等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设立辅导员岗位的专业职称,单列辅导员职称系列,在政策上给与倾斜,从而提高他们的待遇。此外,在校内酬金分配上,给予政策的倾斜,保证辅导员的收入待遇不低于教师的平均水平。
  6.建立辅导员工作的考核制度。为科学考核辅导员工作,及时发现辅导员队伍建设中的问题和不足,高等学校应建立辅导员工作的考核制度,制定具体的考核指标,组织学生和学院领导班子及学工部、团委等部门对辅导员工作业绩进行量化考核,根据考核结果进行奖优罚劣,从而调动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优化整个辅导员队伍[6]。
  参考文献:
  [1]张廷权.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辽宁教育研究,2004,(6):91-92.
  [2]蔡立彬.新时期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2005,(7):75-76.
  [3]刘剑斌,余修日.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思考[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6(2):173-176.
  [4]熊书银,王文博,黄登婕.简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J].中国成人教育,2006,(5):44-45.
  [5]周晓,季卫兵.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浅探[J].江苏高教,2007,(3):108-110.
  [6]张劲.关于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10):74-75.
  作者简介:韦思明(1971-),男,博士后,副教授,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高等医学教育及研究工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655647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