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以传统文化为载体的语言表达客观题前瞻预测(上)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广清

  中国台湾大学入学学科能力测验国文试卷(类似内地高考)非常注重对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在这一点上两岸高考命题人似有“合流”的迹象。2014年高考北京卷、江苏卷、湖南卷、重庆卷等在语言表达和运用客观题板块,以诗词或对联为载体,以考查考生的传统文化底蕴及语文素养为旨归。无论是江苏卷的遴选对仗句还是重庆卷的推断对联所写文学家,还是北京卷的以“月”为意象的组合考查还是湖南卷的诗句复位,都语文味十足,呈现出回归传统文化的趋势,应引起备考的高度关注。
  对于某一考点,考生不仅要明了它以前和现在是如何考查的,更要洞悉它在将来可能会怎么考查。随着语音、字形、病句等考点在不少省份从“高考江湖”中“归隐”,师生该如何备考?笔者以为上世纪80年代以来,高考命题中那些以传统文化为载体曾经红极一时的亮点经典题型极易再度借助时代而被唤醒,同时,高校自主招生及台湾高考的一些相关题型也可资借鉴,师生在备考这类题型时要从北京、江苏等相关题型出发,见微知著,作理性思考和前瞻预测,方能做到有备无患。
  那么,根据高考“稳中求变、推陈出新”的命题原则,除了针对训练已经出现的新题型,以诗词为载体的语言表达客观题还可能有哪些命题视角呢?笔者以为在针对性强化训练对仗的同时,不能胶柱鼓瑟――探寻成语或典故出处,推断对联所写人物,根据词的内容推断词牌或选填缺省内容,给打乱的绝句或律诗排序,根据诗句内容推断所写季节等,都应该成为备考的训练方向。本文就此作一点粗浅的探讨。
  一、遴选对仗
  对仗一般有:①工对。对仗工整严谨。如李白《塞下曲》:“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② 宽对。词性相同,但不同类别的词语相对。如王维《使至塞上》:“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以“天”对“塞”是天文对地理;③借对。一个词有两个意义,诗人在诗中用的是甲义,但是同时借用它的乙义来与另一词相对。如杜甫《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古代八尺为寻,两寻为常,所以借来对数量词“几度”。 有时候不是借意义,而是借声音。借音多见于颜色对,例如借“篮”为“蓝”,借“皇”为“黄”,借“沧”为“苍”,借“珠”为“朱”,借“清”为“青”等。李商隐《锦瑟》:“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以“沧”对“蓝”。④ 流水对,也叫串对。一句话分成两句话说,两句话是一个整体,从结构上是并列关系,从语法上却是承接、转折、因果、假设等关系。如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羞将短发还吹帽,笑请旁人为正冠。”此为因果关系。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此为承接关系。陆游《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此为转折关系。目前高考考查的多是工对,但是在备考时要有所拓展,做到有备无患。
  【示例1】下列诗句与“娟娟戏蝶过闲幔”对仗工整的一项是(    )
  A.悠悠纵览环山里 B.片片轻鸥下急湍
  C.寂寂平沙绝人烟 D.淼淼烟波皱雨轩
  【示例2】下列各项中,填在空格处与上句对仗最工整的一项是(    )
  走进书房,抬头可见墙上挂着的横幅:友古今善士,            。翻阅书卷,书中的人物纷至沓来。沉浸于别人的世界比照自己,鞭策自己,你将会不断获取前进的动力。荷笔当锄,你的精神家园将种满稚嫩的庄稼,也许远离丰收的季节,但心里总装着一个秋天。
  A.凝笔墨之香 B.聚天地精华 C.读中外奇书 D.落笔撼五岳
  【解析】示例1 “娟娟”对“片片”,叠词相对;“戏蝶”对“轻鸥”名词相对,且都是定中结构;“过闲幔”对“下急湍”,都是动宾结构。其余对仗都不工整,故选B。示例2题目颇有新意,将对仗与连贯结合起来进行动态考查,“友古今善士”是动宾结构,首先排除D,再据内部结构排除A,再根据下文内容排除B,答案C。
  二、意象探究
  古典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结晶,而意象作为一个能含蓄凝练地表达诗人思想感情的窗口,是诗歌不可或缺的优美元素,它是诗人内心的外化、物化,是体会诗人喜怒哀乐的重要参照。
  【示例1】“桃花”常用来比喻美丽的女子,下列诗句中的桃花,不具有此意蕴的一项是( )
  A.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B.桃花脸里汪汪泪,忍到更深枕上流
  C.良人一夜出门宿,减却桃花一半红 D.桃花灼灼有光辉,无数成蹊点更飞
  【示例2】下列诗句中所描绘的意象,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B.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萝万朵银
  C.花台欲暮春辞去,落花起作回风舞 D.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解析】示例1,D是写桃花盛开的景象,其它三项都是描写女子的容貌。示例2,A出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用“梨花开”比喻白雪皑皑的景象;B出自元稹《南秦雪》,用“笋石”“玉”“万朵银”比喻雪的千姿百态;D出自高骈《对雪》,“青竹变琼枝”写雪花把窗外的青竹变成洁白的琼枝。C出自李贺的《蚕丝曲》,是实写花的。故选C。
  三、对联配伍
  对联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瑰宝,在几千年的历史传承中,它常盛常新,每逢盛大庆典,悲伤祭奠,我们均能看到它的身影。这种能综合考查考生语文素养的题型,对继承和发展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示例1】下列对联中,最适合张贴在学校门前的一联是(     )
  A.白衣红心称妙手,高术精艺治难疾 B.喜看杏坛添秀色,乐闻木铎振新声
  C.架集古今书万卷,柜藏中外贴千函 D.画栋前临杨柳岸,青帘高挂杏花村
  【示例2】对下面联语所咏人物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睨柱迫秦,笑从咸阳归完璧;谋臣事主,岂与同列争庙堂?
  ②一声浩唱掩天地,两行清泪流古今。
  ③有史公作传如生,爱客若君,真令读者慷慨悲歌不已;其门馆风流未谢,于今视昔,问谁能拔抑塞磊落之才。
  ④笔诤时政,心在苍生,万户争传新乐府;堤建西湖,神归东洛,千秋永祀老诗翁。
  A.①蔺相如②杜甫③平原君④苏轼
  B.①荆轲②杜甫③信陵君④苏轼
  C.①荆轲②陈子昂③平原君④白居易
  D.①蔺相如②陈子昂③信陵君④白居易
  【解析】示例1中A、C、D分别用于医院、书店和酒店。“杏坛”相传是孔子讲学之处,今指教书育人的地方。孔子以“木铎”自况,说自己是上天派来教化民众的,后来“木铎”成了老师的代称。故选B。示例2要抓关键词推断。①抓完璧归赵;②由“天地”“清泪”联想到“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③抓“爱客若君”; ④由“新乐府”“堤建西湖”推断。答案D。
  四、文化探源
  成语及典故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成语是在语言应用中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它以高度凝练的语言形式,浓缩了十分丰富的文化内容,堪称汉语宝库中的精华,大多数成语背后都有一段轶事、典故。
  【示例1】下面成语不是出自《史记》的一项是(  )
  A.望门投止    B.修身洁行    C.不赞一词    D.轻于鸿毛
  【示例2】下列对诗句所涉及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中“三春”是指正月孟春、二月仲春和三月季春。
  B.“臧使者枉用三尺,以仇一言之憾”,古时把法律条文写在三尺长的帛绢上,故“三尺”常成为“法律”的代称。
  C.“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青鸟”在古代常用来做传书的信使。
  D.“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这里“梅花”表达的是一种坚贞的品格。
  【解析】示例1 “望门投止”意谓“见有人家就去投宿”,指处境窘迫。语出《后汉书・党锢传・张俭》:“俭得亡命,困迫遁走,望门投止,莫不重其名行,破家相容。”“修身洁行”意谓“自我修养以保持操行高洁”,出自《史记・魏公子列传》:“臣修身洁行数十年,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不赞一词”原指“文章写得很好,别人不能再添一句话”。今指一言不发。语出《史记・孔子世家》:“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词。”“轻于鸿毛”意谓“非常轻微或毫无价值”,出自《史记・报任安书》:“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答案A。示例2的D中“梅花”指歌曲《梅花落》。
  (责任编辑:于智博)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672623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