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怎样立足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四红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应体现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之中。因此,通过积极有效的数学活动,使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在情境中激发创新兴趣
  作为数学教师,只有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已有的生活经验相联系,创设趣味情境,才能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的趣味性,激发起学习的兴趣。如,在《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导入时,设计米老鼠妈妈分饼干的故事情境:“第一次四块饼干平均分给两个孩子,第二次两块饼干平均分给两个孩子,第三次只有一块饼干,还是平均分给两个孩子,每人分得多少呢?”学生说:“半个。”教师接着问:“你能用一个数表示‘半个’吗?”学生这下被问住了,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这个数。这是一种新的数(分数)的学习,伴随学生自身的情感发展,成为他们自主学习探究的需要。通过情境激发学生对分数学习的需要,这样一种创新思维的培养就在生动的情境中开始了。
  二、在质疑中诱发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指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质疑,能激发学生积极探索新的心理愿望,促使学生发现问题,诱发创新意识。
  例如,在学习“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减法”后,我让学生尝试计算“74-26”。大部分学生从个位减起,不够向前一位借一,我也通过学生的板演来总结“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法则。这时,有一个学生产生疑问,站起来问:“老师,可不可以从高位减起吗?”我一愣,但马上说道:“那我们一起试一试,好吗?”随即学生投入紧张的学习探究中……在这里,这位学生提出“可不可以从高位减起”这个问题是学生对“两位数减两位数计算法则”的深刻理解和独特体验,是一种创新的表现。我通过对“从高位减起的计算法则”与“从个位减起的计算法则”的比较,进一步使学生加深对“从个位减起的计算法则”的认识,同时体会最优化选择的策略。他们这种不唯师、不唯书,敢于打破传统框架,敢于提出独到的质疑精神值得提倡。
  三、在操作中探究创新途径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求“平均数应用题”时,为了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平均数”,一开始我就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硬币,每人任意摆成几排,并思考:“你摆的每一排硬币个数一样多吗?你有什么办法使它们同样多?”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每人拿15个硬币,第一排摆3个,第二排摆5个,第三排摆7个,然后请学生移动硬币,使每排的个数同样多。学生承担任务后,兴趣盎然。积极地投入到操作中,手脑并用,积极思维,探索规律。操作完毕,有的学生说:“我是从第三排7个里移2个到第一排,这样三排都是5个。”有的学生说:“我先把所有的硬币合起来,再每排摆5个。”还有的学生说:“我以最少的为标准,先假设每排都是3个,从第二排取出2个,从第三排取出4个,然后把取出的硬币每排再摆2个,这样每排也是5个。”这时我抓住时机,引导学生给这个“5”起名字。说明第一种方法叫做“移多补少”,第二种方法叫做“先合并,再平均分”,第三种方法叫做“先假设,再调整”。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比较三种方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推导出通常求平均数的方法先合并,再平均分。学生通过实践操作,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增强了创新能力,品尝到发现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四、在想象中激活创新思维
  想象是人们对头脑记忆中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建立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小学生是想象的大师,这种潜能倘若能有效地挖掘,学生就能展开想象的翅膀,飞向知识的天空。
  如,一年级教材“分一分”中有这样一道题:“有番茄、青菜、樱桃、苹果、黄瓜、豆角、辣椒、葡萄、萝卜、草莓等,请小朋友分分类。”在教学时,教师没有限制学生的思维,而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分一分。学生一下子说出了许多不同的分法。可见,学生的想法非常新颖,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从而激活创新思维。
  五、在应用中体现创新价值
  “学以致用”是数学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如,在教学11到20各数的认识和怎样分类的知识后,我拿了一套本子,请学生帮我数一数有多少本,检查一组学生的作业本交了没有。我先请一位成绩中等的学生,他一本一本地数,数得很认真。数完后,学生发现有一组的作业本并没有交齐,少了一本,我又要求学生帮我想一个好办法很快地查出是谁没有交作业本。于是学生想到按男、女生分类来查找,或按前四排、后三排分排查找等方法,很快查出忘记交作业本的这位学生。生动活泼的数本子活动磁石般地吸住了学生,使传统的课堂教学焕发出的活力尽情绽放着教育的艺术和魅力。
  总之,创新能力的培养,要通过教师的精心设计、认真启发、积极引导,不断创造条件,营造氛围,促使学生自觉、主动、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去。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681993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