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师《公共心理学》课堂教学改革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蔡小霞 田媛

  【摘 要】高师《公共心理学》课程承担着培养合格教师的重任,但目前《公共心理学》课堂教学仍然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视角,分别从教材编制、学生学习以及教师教学三大方面加以分析探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建议。
  【关键词】《公共心理学》    课堂教学    建构主义
  一位教师,专业知识再精湛,如果不具备心理学相关知识,永远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公共心理学》是高师院校为完成向中小学输送合格的人民教师这一培养目标而专门为师范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教育基础课程,也是未来从事教师职业所必修的公共课程之一,由此可见,《公共心理学》对师范专业学生未来能否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具有重要的作用。就目前看来,虽然我们一直在努力,但高师《公共心理学》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针对目前高师《公共心理学》课堂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视角,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建议。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学取向,是目前国内中小学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依据之一,对于传统教育思想具有巨大的冲击作用。其核心思想可以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具体表现为:(1)知识观:强调知识的动态性,认为知识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说,会随着人类的进步不断地被“革命”掉,因此不存在一成不变的知识,知识是需要随着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的;(2)学生观: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认为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教室的,教学不能无视学生先前经验,而要把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知识;(3)学习观: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以及情境性;(4)教学观:教学不是教师将准备好的知识直接传递给学生、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经验建构意义的过程,教师主要任务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主动的思维活动,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促进学生主动构建意义以及解决问题。
  二、目前高师《公共心理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编排方面
  首先,教学内容陈旧。理论大多停留在20世纪80年代,与学生现代的日常生活相脱节,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教材理论性过强,学了之后又没有实践的机会,导致学生看不到学习知识的价值和意义所在。再次,教材缺乏针对性。目前使用的《公共心理学》教材大多是普通心理学、基础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拼凑的结果,体现不出该门课程应有的特色,因此最终导致学生上课积极性不高,课堂出现注意力分散、开小差等情况。
  (二)学生态度不端正、学习积极性不高
  有调查显示,高师学生对心理学的知识还是普遍比较感兴趣的,大都觉得心理学很神秘,因此学习之前期待较高,但上课后发现课堂上的内容并不是期待中的样子,因此希望变为失望。同时,《公共心理学》是一门公共必修课,与专业知识相比,不能够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再加上十几年应试教育的影响,传统教育模式已经在学生头脑中根深蒂固。他们已经习惯了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很多时候已经不愿意,甚至是不知道如何进行独立思考,面临问题缺乏主见的现象非常普遍,久而久之学生的思考能力逐渐退化,导致进入课堂就睡觉,出了教室活蹦乱跳,课堂学习出现“疲软”的恶性循环状态。
  (三)教师讲课刻板、教学方法单一
  虽然《公共心理学》承担着重要任务,但是目前在高师院校课程设置中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大多数院校才安排40甚至才30多个课时,与教学内容的多少远远没有形成正比。在课时少、任务重的情况下,教师为了赶教学进度、完成教学任务,在课堂上拼命讲授基础理论知识,很少能照顾到学生的实际需要,也没有过多的时间安排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时间一长,学生很容易进入疲劳状态。同时,目前由于资源有限,学校的公共课大多采用大班教学,一个班有一两百人,师生互动更是很难实现,在一定程度上教学质量也会受到影响。
  三、提高《公共心理学》课堂教学质量的建议
  针对目前高师院校《公共心理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对我们的启示,现提出以下建议:
  (一)依据建构主义的知识观,改革目前《公共心理学》的教学内容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知识的动态性。因此,针对高师《公共心理学》课堂教学中的教材编排问题,我们应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公共心理学》课堂教学内容。比如说将心理学最新的研究成果引入课堂,特别是学生最关心最感兴趣的相关信息,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需要以及目前中小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创设真实具体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带着问题学习基础知识,建构知识的意义,最终实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
  (二)依据建构主义学习观,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及学习共同体的作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以及情境性,认为学习不是教师将准备好的知识直接传递给学生,而是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经验建构意义的过程。因此,针对公共心理学课堂上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现象,应该多鼓励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进行独立思考,主动地获取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鼓励学生多和老师、同学以及周围的朋友等就心理学相关知识进行探讨,在讨论中逐渐理解知识的意义。老师应该给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的生成过程,从而更好地将学得的知识迁移到实际生活中去。
  (三)依据建构主义学生观和教学观,充分发挥教师在学习中的主导作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认为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教室的,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先前经验,而要把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知识。基于此,《公共心理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学生已有的相关经验,不能无视学生,一味地只顾讲授基础知识,而忽略了学生的主观感受和课堂质量,最终破坏了学生对心理学的学习兴趣,导致学习积极性下降。
  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学生运用已有经验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比如采用情景教学的教学模式,课前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然后带着问题讲授基础知识,在确定学生充分理解了基础知识之后,让其运用基础知识去解决课前的问题。这样既有利于把握学习的重点,也利于学生认识知识的价值,还能体会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成就感,从而产生新的学习兴趣。同时,还可以采用讨论法,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培养其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也可以采用活动体验式教学,让学生通过参与心理学相关活动,理解心理学知识。比如说讲解注意的分配时,可以让学生尝试“左手画圆右手画方”的方式,然后总结注意分配的相关知识,这样既有利于体现心理现象的可操作性,又便于加深学生对注意分配的理解。
  总之,目前高师《公共心理学》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有关观点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心理学教学模式,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公共心理学》课堂教学,充分体现学生在心理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对于培养师范专业学生学习心理学的兴趣,提高其学习积极性,最终提高心理学课堂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除了上述建议外,也可以通过增加课时或是实现多元化考核等方式,改善课堂教学环境,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冯忠良.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2]张海琴.高师公共心理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
  [3]王胜芹.建构主义理论在大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大众科技,2009.
  [4]徐大真.高师公修心理学教改探讨――谈课堂教学心理分析[J].心理科学,1999(22).
  [5]沈晖.高师院校公共心理学教学现状调查报告[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693324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