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海德格尔的“存在”观论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向红

  摘 要: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从各个角度论述了“存在”之真理以及本真“存在”在日常生活中的显现:第一,从对人的生命的客观表达的角度去理解海德格尔的存在,在此基础上,将其与狄尔泰和马克思所理解的人的生命的客观性进行思想比较。第二,海德格尔的本真存在与马克思早期的人本主义思想有何理论共同之处。第三,海德格尔的“存在”之本真是一种形而上的普遍性维度。
  关键词:存在;本真;人本主义
  中图分类号:B516.5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1-0012-02
  自《存在与时间》出版以来,海德格尔的思想在国内学术界掀起了一股研究的热潮。尤其是对其“存在”思想及其与马克思的“存在”的关系的研究一直是学界的热点之一。这不仅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海德格尔的“存在”之真义,也给我们研究马克思哲学思想提供了一种新视角。这也彰显了海德格尔思想对当今现实社会所具有的深刻影响和现实意义。但学界对海德格尔“存在”内涵的理解尚难以取得一致,产生了不少误解,因而有必要进一步阐述海德格尔的“存在”思想,以为全面理解海德格尔思想体系奠定基础。
  一、海德格尔的“存在”
  “存在”问题一直以来就是哲学家们研究的热点话题,从对创造世界的“神”的存在者的研究到关注人的存在的问题转向。海德格尔的“存在”之所以是学术界研讨的热点,由于他对“存在”问题本身的始源性进行了追问。在海德格尔看来,存在就是“超越者”,“作为哲学的基本课题的存在不是存在者的族类,但却关涉每一存在者。须在更高处寻求存在的“普遍性”。存在与存在的结构超出一切存在者之外,超出存在者的一切存在者状态上的可能规定性之外。存在地地道道是transcedens[超越者]。”对“存在”的认识就是从根源上区别于一切存在者类别的认识,是一种超越的认识[1]44。正是这种从始源性对存在本身的探讨,彰显了海德格尔存在观点的艺术之处,使其与其他哲学家对存在问题观点区别开来。因为以往的哲学家把“存在”作为一种存在者意义上的存在,并作为研究存在问题的一种前提;而海德格尔却对这种前提进行源始性的追问,这让海德格尔在存在问题的研究对象上就超越以往的哲学家。
  狄尔泰是较早研究“存在”问题的西方哲学家。他认为人的生命――即存在是需要表达的,而表达生命是要通过语言作为表达的工具;生命是一种精神的活动和思维活动,它的表达方式仅仅通过语言的客观化和对象化表现出来,才能为人所能理解和经验得到的。海德格尔认为,人的生命的客观化表达是通过存在者来显现,这种存在者在现实社会中就是海德格尔所认为的――“常人”。存在之本真通过常人即非此在式的存在着的存在方式显现出来,“对自己存在的解说使我们得以见出我们或可称为日常生活的‘主体’的那种东西;常人。”[2]132常人是生存论意义上的存在样式之一。海德格尔认为以往的哲学家并没有把此在、存在在生存论上同人类学、心理学与生物学区化开来。把“存在”仅仅理解在存在者意义上的存在。“‘从科学理论上’进行这种划分必然是不充分的。这只须指出一点即可说明;当今之时,上述各学科的科学终结构――并非促进这些学科的工作者的‘科学态度’――极端地成问题,它们需要新的动力,而这种新动力只能来自存在论问题的提法。”[2]54海德格尔认为狄尔泰对人的生命的存在理解的研究,仅仅是通过对人的生命本身不断追问,没有把人的生命本身从生存论上作为问题。“但‘生命’本身却没有作为一种存在方式在存在论上成为问题,这始终是明显的,而且这就是生命哲学的根本缺陷。”[2]55
  马克思所关注的人的生命表达是通过现实的社会生活。他认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人的生命的客观化或者对象化通过货币来表达。现实的物质基础是建立在资本的统治之上的。马克思批判资本的统治及分析资本如何能统治整个社会,是为了揭示资本条件下人的存在本质。通过对商品分析得出在商品中除了作为物本身属性的使用价值外还包含着具有商品社会属性的价值――即隐藏在商品里的无差别的、抽象劳动。在商品的交换关系中内含着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商品之所以能进行交换是由于里面内在包含着无差别的抽象劳动。人类的物质生产主要目的不是物的使用价值,是作为交换为目的的人类抽象的、无差别的、同一劳动交换。“商品形式的奥秘不过在于;商品形式在人们面前把人们本身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劳动产品本身的物的性质,反映成这些物的天然的社会属性,从而把生产者同总劳动的社会关系反映成存在于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3]88
  在马克思看来,狄尔泰认为人的生命的客观化表达是需要语言来表达的。即他认为人的生命意义在于语言的叙述和陈述,这有一定的深刻性。但认为对人类历史的理解要经过语言才能变成一种可理解的,这仅仅是人的生命表达的一个方面,而且是较浅显的一个层次。因为在许多情况下语言作为一种交流的工具即抽象,并不能真正的表现出人的生命更深层的内容。人类历史是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语言作为对具体内容的抽象不能表达具体的历史的真正内容。“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人们的“意志和意识”是现实的生活过程的“必然升华物。”[4]124语言仅仅是对具体的历史时代的感性内容的抽象的结果。“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生成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是感性地摆在我们面前的人的心理学。”[5]88海德格尔在其《存在与时间》中对“此在”“存在”是通过常人即人们的日常生活显现出来的。每一个人都是一个主体的此在,每一个他人的共同此在构成共同存在。在马克思看来,在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是通过资本(商品)来联系的。在物与物的关系中隐藏着人与人之间的真正社会关系。在此,海德格尔看到了“此在”“存在”在现象学的意义上由人们的日常生活显示出来,认为人需要有决心去“存在”。并没有对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异化”的人的提出实现人的解放的路径和方法。马克思却为全人类的解放提供一条道路即消灭资本(货币)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二、人本主义意义上的“存在”
  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将此在划分为此在式的存在和非此在式的存在。两种存在方式并不是相互独立的,非此在式的就是人们的日常生活状态即存在者的存在方式,在这种日常的生活中隐现出此在式的存在。“在平均日常状态中,甚至在非本真模式中也先天地具有生存论结构。即使在平均日常状态中,此在仍以某种方式为它的存在而存在,只补过这里此在处于平均日常状态的样式中而已,甚或处于逃避它的存在和遗忘它的存在这类方式中。”[2]51在他认为,以往的哲学家们对存在的研究并没有在存在论上对“存在”进行提问,把存在论上的存在和存在者上的存在混淆起来,或者没有在哲学上作严格意义上的划分。这也是海德格尔认为狄尔泰的生命哲学的根本缺陷,“但‘生命’本身却没有作为一种存在方式在存在论上成为问题,这始终是明显的,而且这就是生命哲学的根本缺陷。”[2]55狄尔泰没有从本源的意义上对存在进行澄清。“这种存在者层次上最近的和最熟知的东西,在存在论上却是最远的和不为人知的东西,而就其存在论意义而言是不断被漏看的东西。”[2]52“常人”“沉沦”“被抛”都是作为此在或者本真存在在日常生活中的存在样式之一。“此在作为沉沦的此在,已经从作为实际在世的它自己脱落;而它想之沉沦的东西却不是在它继续存在的过程中刚碰上或才刚不碰上的某种存在者,而是本来就属于它的存在的那个世界。”[2]204本真的存在总是“被抛”在日常生活中作为一种非本真的存在而显示。“只要此在作为其所是的东西而存在,它就总处在被抛掷状态中而且被卷入常人的非本真状态的漩涡中。”[2]207在海德格尔看来,非本真的存在和非此在式的存在就是现实生活中人的日常存在即异化状态。海德格尔看到了生活在现实生活的人的“遮蔽”状态把此在和“存在”作为人应该真正的去“存在”的状态,作为一种“应当”的价值悬设。从现实社会的生活中看到了人的这种异化状态,导致这种异化状态的根源又是什么?海德格尔并没有直接说明根源在于现实的资本主义制度。他只是将异化作为此在式的存在样式,并没有分析异化本身的根源问题。“此在就趋向一种异化。在这种异化中,最本几的能在对此在隐而不露。”[2]206“但这种异化又不可能等于说;此在实际上被割离它本身;相反,异化驱使此在进入一种近乎极度‘自我解剖’的存在方式。”[2]206
  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作为存在者形式上的存在是本真的存在或者此在式的存在样式。马克思同样看到了生活在现实中的人是一种被奴役、被压迫的状态。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著名的“异化”劳动理论。就是立足于现实的人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非人的状态为基源而设想的人的存在“应当”价值悬设即人本主义。“把妇女当作共同淫欲的掳获物和婢女来对待,这表现人在对待自身方面的无限的退化,因为这种关系的秘密在男人对妇女的关系上,以及在对直接的、自然的类关系的理解方式上,都毫不含糊地、确凿无疑地、明显地、露骨地表现出来。”[5]80 马克思比海德格尔更加前进了一步,批判了导致这种异化的根源关键在于以资产阶级为统治阶级的资本主义制度。只有对这种非人制度的批判以及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现实的人才能从非人的世界中获得解放。“真理的彼岸世界消逝以后,历史的任务就是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人的自我异化的神圣形象被揭穿以后,揭露具有非神圣形象的自我异化,就成了为历史服务的哲学的迫切任务。于是,对天国的批判变成了对尘世的批判,对宗教的批判变成为对法的批判,对神学的批判变成对政治的批判。”[6]2现实的真理就是建立共产主义,全人类才能真正的摆脱非人的、自我异化的状态。人对自身的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才会成为无“遮蔽”的人的关系。“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认、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它是历史之谜的解答,而且知道自己就是这种解答。”[5]81
  三、形而上意义上的“存在”
  此在、本真的存在是一种无遮蔽的存在样式,这样一种无遮蔽是脱离于“常人”“被抛”“沉沦”的存在样式的。此在是“存在”的一种现实的可能性。“此在当下就是而且在一定范围之内总是从这种此在解释中来领会自身。这种领会开展着它的各种可能性并即调整着这些可能性。它自己的过去――而这总是说它的‘同代人’的过去――并不是跟在此在后面,而是向来已经走在它的前头。”[2]24此在作为无遮蔽“存在”不断地对自身存在的领会“指引”着其在存在论上的存在样式。站在马克思观点上来说,这种“存在”是“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在海德格尔看来,去实现或者达到这样的本真存在取决于“决心”即意识。我们并不否认在资本主义社会确实存在着此在式的存在者的存在方式。在现实社会中存在着人的存在样式可以划分为三种层次,一种是在所谓的“常人”,这种人在存在论的意义上是最低的一个层次,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在生存论上被异化的状态。一种是介于常人和本真之存在之间,即意识到自己的存在方式是“沉沦”的日常状态,在现实生活中却没有现实本真存在的现实条件和前提。这一类人往往也是最容易达到本真之存在。最后一种人是此在式的存在者,这种人是在现实社会中对生产资料直接或间接占统治地位的人。他们占有社会的绝大部分的财富从而能真正脱离于沉沦的存在样式,有现实的社会条件不断去“决心”领会自身“存在”。我们最终的目标是实现全人类的此在式的存在,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全人类的解放,而不是少部分人的解放。在劳动还是谋生手段的阶段或者说资本处于整个社会的统治时期全人类是无法实现海德格尔所说的本真存在的。在既有的现实社会中并没有实现全人类的这种无遮蔽存在的历史前提。海德格尔的“存在”在现实社会中仅是作为一种形而上的普遍性的价值维度。为日常生活的人的非此在式的存在者作此在式的存在“指引”方向。马克思认为实现人的本真存在提供了实现路径和方法,即消灭私有制(货币)才能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即实现全人类的存在之本真。
  总体而论,海德格尔的“存在”观点从根源上颠覆了我们对“存在”的认识。我们以前对存在的理解仅仅是从存在者的角度上去理解,没有作为一种形而上的“普遍性”的角度去理解存在。海德格尔对“存在”进行始源性的追问,并将“存在”与存在者区分开来。从这点上来看,其对存在问题的视角远远区别于以往哲学家对存在问题的理解。同时,存在问题作为哲学的基本课题,海德格尔对“存在”的理解为我们对存在问题的研究提供一种新的视域和哲学范式。这也是海德格尔存在观点的哲学魅力之处。
  参考文献:
  [1]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
  [2]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
  [3]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70406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