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课标下初中化学学困生的成因及应对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后,所有的小学毕业生全部都升入初中。初中化学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面对全体学生,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充分发展。然而作为初中九年级才开始为学生所接触的化学课,毫不例外地也存在着学困生,教学中教师应抓好学困生的转化,以大面积提高初中化学教学质量。,因此,认识学困生产生的原因,积极转化学困生,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初中化学;化学教学;学困生成因;方法策略
  初中化学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面对全体学生,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充分发展。然而在当前的义务教育中,很多班级里普遍存在大量学困生。
  学困生:学困生即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学困生指各种原因引起的学习成绩低下的学生;狭义的学困生是指感官和智力正常,但学习成绩低于智力潜能的期望水平、远未到教学目标要求的学生。本课题中的学困生概念指狭义的学困生,即指智力水平虽无明显缺陷,但非智力因素水平较低而导致学习成绩相对不良的学生。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发现总有一些学生跟课困难,中考理综阅卷中,不少学生化学部分分值偏低。这些学生我们称之为化学“学困生”。初中化学学困生是怎样形成的?怎样将其尽量转化?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通过对一些学生观察、谈话、跟踪调查、分析,发现与下列因素有关。
  一、学困生的成因
  (一)客观原因。
  1.学科原因。
  首先化学被称为“理科中的文科”,要学好化学,理解和记忆缺一不可。理解了但没记住,或死记硬背但不理解,都不可能学好化学,也不可能有好的成绩。其次,化学学科的连贯性极强,一环扣一环,开头没学好,中间就学不好,中间没学好,后面就学不了,所以一旦形成某个知识上的盲点或弱点,后面的学习就很困难了。
  2.地域原因。
  化学是一门以试验为基础的学科,边远落后地区的教学设施虽有部分投入,但实验设备仍严重短缺,现有药品不足或过期,仪器匮乏等诸多因素导致许多趣味实验、探究实验和分组实验无法完成,这样教师无法充分利用学生对化学的新鲜感来培养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影响了后继学习。
  3.家庭和社会原因。
  有的学生结交社会不良青年,沾染了社会上的不良习气,变得贪图享乐、不思学习,甚至厌学逃学。有的学生父母经常吵架,使其心灵受到伤害;或者生活在单亲家庭之中,不能得到双亲全面的关心;又或者是留守学生,缺少生活上的关怀、学习上的督促和监管,导致养成许多不良习性。有的学生父母没什么文化,做生意成了暴发户,这些学生在物质上比其他学生超前消费,手机、电动车、游戏机经常更新换代,课间不停地吃零食,穿戴打扮追求时尚。他们的心态是:我的成绩虽不好,但父母会用金钱为我铺路,帮我找好学校或好工作,只要我有头脑有关系有手段,就算书念不好也照样赚大钱。这些学生还经常嘲笑其他刻苦学习的学生,给他们泼冷水,所以他们的存在也给班风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还有的学生家中学习环境恶劣,父母非但不给子女树立好榜样,还以不良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子女,如抽烟、酗酒、打麻将、玩低级趣味的游戏,结果子女往往近墨者黑,同样胸无大志,无心学习,读书最多为了混个初中毕业文凭,将来和父辈一样找些零活做做。还有的家长因养家糊口成天忙于高强度的劳作无暇顾忌孩子的生活和学习,完全依赖十三、四岁学生的主动性。
  (二)主观原因。
  1.负面积累太多。
  “学习的成败决定于”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在智慧活动中承担信息接收、加工、处理的任务,属于认识活动范畴,起认识作用;而非智力因素一般不直接参与智慧活动的操作,但在智慧活动中具有动力和调节的效能,属于意向活动范畴。智力因素决定一个人能干不能干,而非智力因素决定一个人肯干不肯干,是积极主动的还是消极被动的,是坚韧不拔的还是畏缩不前的,是勤劳勇敢的还是懒惰懦弱的。
  初中化学是一门入门课。有些学生一开始就不愿意学,不管老师课备得多好,讲课多么投入、生动,运用多好的教学手段,都很难激发其学习兴趣。这样的学生其他学科也不好。通常表现为上课注意力分散、爱搞小动作、甚至上课乱讲话。他们中许多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没有积极的人生态度。究其原因,除个别与先天遗传有关外,大多与非智力因素有关。
  (1)学生的习惯养成教育不好。在初一正常分班的两个班,到初三学生相差却很多。不好的班风使下滑的学生越落越远。
  (2)学生自制力差。学生面对形形色色的诱惑管不住自己。不能将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上,长期的负积累使他们在学习上越来越困难,甚至自暴自弃。
  (3)缺乏信心的自卑心理。有自卑心理的学生在化学学习过程中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及水平的心理评价较低,从而产生一种技不如人、低人一等的自我意识。初中学生随着身体发育以及社会对其认识态度的转变,他们会将注意力更多地集中于自身。然而由于其身心尚处于发展之中,不可能全面、客观地评价自我,这样就极易导致产生自卑心理。笔者在教学中发现一些学困生面对教师很简单提问也不敢举手回答,对学好化学的自信心不足,而且这种自信心常常因考试成绩的。
  2.学习中途掉队。
  有的学生开始对新的学科感到新奇,被化学魔术般的实验所吸引,被多媒体动画吸引,或被老师的人格魅力所吸引,踌躇满志,信心十足。而当学到具体的知识,尤其是抽象的分子、原子概念,原子的结构,以及化合价、化学式等这些抽象的知识时,便产生畏难情绪,付出努力越来越少,兴趣越来越淡,情绪越来越低落,失去了学习化学的信心,学习成绩越来越差。究其原因,有的是化学老师所任班级较多,对有的学生没有刻意注意而挫伤了积极性;也有的是学生由于一、两次考得不好,没有及时调整状态,最后也落伍了;还有同学没有好的学习方法,没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会预习、复习,不做笔记,课下不能及时巩固,久而久之就掉队了。   当然学生掉队也有教师的原因,如教师不能做到以学生为本,不能激起学生兴趣;不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传授知识不能难点突破;不能对学生严格要求等。
  3.总复习没跟上。
  有的同学平时学得不是很好,期待通过总复习加以改观,总复习真正到来时,又舍不得多花气力,或是方法不恰当,最终收效甚微。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大致知道了初中化学学困生的成因,所以我们必需想一些办法,在以上各个环节下功夫,减少化学学困生。
  二、化学学困生的类型及表现
  (一)暂时较差型。
  这类学生以男生居多,其智商不低甚至很聪明,反应快,接受能力强,好动、贪玩,自我感觉良好,情绪佳时注意力会高度集中并把知识理解得很深刻,但由于不能长期保持高度的学习热情,在学习上投入时间太少,故长期积累起来成绩不理想。
  (二)偏科型。
  这类学生并非智商低下,因为他们并不是所有学科都学不好。可能由于化学教师的个人素质和个人魅力原因导致学生对化学不感兴趣,也可能由于学习方法不对头,总之他们学不进化学,甚至放弃学化学。
  (三)能力不足型。
  这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计算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都比较差,但学习态度、学习习惯较好,意志较强,勤奋坚韧。
  三、转化学困生的方法
  由于形成原因的多样性导致化学学困生有不同的类型,因而我们不能把所有学困生都简单归结为“脑子笨”或“不用功”。教学中应根据不同学困生的特点及产生原因,进行有针对性的帮助和教育,对症下药才有可能取得理想的转化效果。
  (一)尊重学生,激励学生。
  从入学到初中三年级,这些孩子经历了太多的挫折。其实他们心中最大的渴望仍然是寻找和实现自我价值。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是开启沟通之门的钥匙。教师一定要充分尊重这些孩子,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多找他们谈心,用自己正确的世界观和人格去影响他们,用名人传记去打动他们;每次都注意其上课的听课情况,给他们及时补课;及时检查作业,形成反馈;有进步要加以肯定和表扬,树立起信心。对他们给予较大的期望值,使之不断地对自己以肯定和激励。逐渐摆脱失败者心理,逐渐由我不行转化为我能行。
  (二)注重“学困生”的非智力因素培养。
  常有“学困生”自叹“我真笨”“我什么都不会”“我的记性真差”,但同时有些老师又会说“这个学生学习成绩不好,但玩起来什么多会”,“这个同学头脑简单但四肢发达,玩体育什么多行”等等,其实这里边就包含着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作用。由此可见,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必须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充分发挥非智力因素动力功能的作用。
  (三)启迪学生思维,适当的给予鼓励,塑造“学困生”健康的人格和成功的信念。
  对“学困生”来说,由于他们原本基础差,学习环境不理想,他们很少受到表扬,很少得到获得成功的喜悦。而我们老师就应该给他们这个机会,树立三个信念即:相信每个孩子都有成功的愿望、相信每个孩子都有成功的潜能、相信每个孩子都有多方面的成功。
  首先,老师要有健康心理和高尚的人格。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领导者和管理者,其人格和威信是一种巨大的潜在精神力量。尤其对于“学困生”,当他们认可了老师的人格魅力,就会产生无穷的学习动力去学好这门课。其次,激发“学困生”的好奇观念是调节课堂气氛的内在动力。好奇是创造行为的开始,是学生探索心理的推动力,在创造性思维中具有触发催化的作用,从而成为学生行为的内在动力之一。最后,适时的激励是培养“学困生”走向成功的催化剂。只有做“学困生”的“知音”,真正做到“知其心,救其失。”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使他们形成“我也能学好”的良好心理,让“学困生”体验到自己的价值。
  (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个人对课题有意选择并力求认识的一种倾向,因此兴趣是求知的重要动力。如果学习的个体在学习过程中始终能保持浓厚的兴趣,那么学习的过程也就变成了一种享受。
  1.融洽的师生关系。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情感教学中重要的一个方面,师生间情感的交流和沟通,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知识学习的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类最微妙的能力就是爱的能力”。因此,作为一名教师要深爱自己的学生,经常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他们的生活和学习情况,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关心和帮助他们,并且听取他们对该课程的反映,要和他们建立起深厚的感情并和他们交朋友,而且要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这样学生会由对教师的热爱,逐渐转变为对教师所教的学科产生兴趣。
  2.挖掘课本中的教育资源。
  在初三化学教材中有着丰富的诸如名人的故事、化学的成就等优质的教育资源。例如介绍我国古代成就时就有图、有史实、有习题,在学习二氧化碳和碳酸钙时有于谦的“咏石灰”的诗,等等。这样即使“学困生”弄通化学原理,又使“学困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如此坚持下去,一定也能使“学困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为学好化学打下基础。
  3.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即创设一个使学生学习愉快而不过分紧张的学习环境和气氛,把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充分地调动起来。
  (1)充分利用演示实验和其他直观教具以及现代化教学手段。化学实验能给学生展现诸如颜色变化、放出气体、产生沉淀等生动、新奇、鲜明的化学现象。教学中要借助化学实验诱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结合实验设置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观察――惊叹――疑问”中增强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创造条件做好演示实验。
  (2)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实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化学内容,密切联系生活中的化学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到身边处处有化学。   例如通过二氧化碳教学,联系目前乱砍滥伐的现象,地球上吸收二氧化碳的森林面积减少,导致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上升,形成“温室效应”,致使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环境构成危害,进一步引导学生应怎样保护森林资源,怎样利用所学知识去开发利用二氧化碳新途径等等。
  (3)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动手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在化学教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是培养学生兴趣及各种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应创造条件让学生有更多机会亲手动手,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际操作,体验成功的喜悦,这会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他们会根据自己掌握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去探讨新知识解决新问题,使学习兴趣上升到更高层次。
  4.幽默生动的教学语言。
  幽默的语言是课堂的催化剂,幽默的语言能给人很深刻的印象。幽默的关键是巧妙地揭露事物的内在关系,造成出乎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的微妙效果。
  比如在学习“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时,实验前要先通一氧化碳,再加热,反应结束后应先停止加热,再停止通一氧化碳。笔者教给学生记忆的方法是“一氧化碳早出晚归,酒精灯迟到早退”。同时,老师语重心长地说:“大家不能学酒精灯啊!”学生都会心地笑了,这一笑,就记住了该实验的主要注意事项。
  此外,更要设法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变为一种长久而稳定的学习动机。有了稳定的学习动机,学生就能专心致志,遇到困难时就有顽强的自制力和坚强的毅力克服困难,而且能保持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并把学习当作一种乐趣,从而达到教育目标。
  (五)帮助“学困生”,寻学习妙法。
  “授之以渔”。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教师要不断给其学法指导,如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如预习、听课、复习,如根据知识的记忆和遗忘规律指导其记忆。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提高管理学生能力、教学能力,努力适应时代要求、课标要求。
  在教学中,教师在提出本节课要思考的问题及重要的知识点时,应尽量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因为通过自觉探究而获得的知识容易在他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因此,我们在辅导中使他们认识化学学科的特点,指导他们相应的学习程序和归纳知识的方法,引导他们形成一套适合自己具体情况,操作性强的学习方法,然后逐渐减少辅导,尽可能让学生自行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培养他们独立学习的能力,由“学会”转变为“会学”、“会创”。
  例如:在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中,要让他们明白多数单质和化合物的学习是沿着“物理性质――结构――化学性质――用途――制法”的线索进行;而在基本概念和理论的学习时,必须准确把握概念的内涵,外延不可随意扩大,讲究概念理解的准确性;在定律、原理的学习中,一定要认清其适用的范围和运用条件,提高思维品质;在化学计算的学习过程中,一定要分清化学反应的原理,弄清已知量与末知量,把掌解题思路和方法。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困生”在学习过程不断的总结、交流、反思,从而找到适合学生自己的学习方法。
  (六)课后热心辅导。
  针对学困生基础差的状况,利用下午的辅导课和晚自习对其进行个别辅导,为其查缺补漏,巩固基础。重点要根据学科特点指导他们学会学习,让他们获得学习的基本能力和方法;指导他们制订符合自己实际的奋斗目标系统,振奋人心的远大目标、分阶段的分目标和近阶段的小目标和完成这些目标的周安排、日常规;不断的检查这些学生目标实现情况,存在哪些问题,如有必要做相应地调整,以求达到最佳效果。
  (七)转化“学困生”,需坚持不懈。
  “学困生”的转化教育很难一劳永逸,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一个长期、反复的工程。一般要经历醒悟、转变、反复、稳定四个阶段。因此,在转化过程中,“学困生”故态复萌,出现多次反复,是一种正常现象。对这项十分艰苦的工作,教师一定要有满腔热情,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反复抓,抓反复”做到有的放矢,因势利导,使“学困生”保持不断前进的势头。
  总之,学困生现象是一种不可避免与学习过程并存的问题,是一个值得认真探索和研究的紧迫课题。只要老师在思想上重视学困生的存在和转化工作,在教学中对学困生倾注更多的爱和热情,减少学困生、转化学困生会取得更大的成效,整体教学质量会有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文海峰.《浅谈新课标下转化学困生的策略》《中国教育发展与创新》,2009.10.
  [2] 石国利.《中学化学教学转化学困生之我见》《当代教育教学理论研究》,2010.1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710345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