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论微课内容之“微”与“不微”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曹荣

  摘 要:微课内容之“微”具有双重性,其在方便我们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碎片化”学习之际,又带来诸多不便与不良结果。为此,我们可以通过科学的理论引导微课设计,同时引导学习者设计有效的学习路径和知识管理,让微课内容不“微”。
  关键词:微课;知识图谱;概念地图;思维导图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12-0060-02
  一、微课内容之“微”概述
  微课的产生是信息技术发展和教育变革相结合的产物。一方面,信息化时代下,随着移动技术、移动终端与视频压缩传输与共享技术、网络带宽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以视频为主的信息传输媒介的微课的广泛应用在技术上成为可能;另一方面,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教育理念、学习方式等一系列变革,在终身教育、个性化学习、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以及移动学习、碎片化学习、翻转课堂等学习理念的综合影响下,教育成为微课广泛传播与应用的广阔领域,并为其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在学术界,很多学者对微课的概念做了界定,如胡铁生认为“微课又名微型课程,是基于学科知识点而构建、生成的新型网络课程资源,微课以‘微视频’为核心,包含与教学相配套的‘微教案’、‘微练习’、‘微课件’、‘微反思’及‘微点评’等支持性和扩展性资源,从而形成一个半结构化、网页化、开放性、情景化的资源动态生成与交互教学应用环境”[1];还有学者是从教学活动的角度进行界定,如张一春教授指出“微课是指为使学习者自主学习获得最佳效果,经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以流媒体形式展示的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2]。尽管概念不完全一致,从教学资源或者教学活动的角度界定,但这些概念也有共同之处,比如都体现了微课内容是基于学科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等)或者技能点进行构建的,容量小,内容少,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学习一个知识点,解决一个问题。微课时间较短,时长一般5-8分钟左右,在如此短暂的时间中一般只讲授一两个知识点,不同于一般课程所具有的复杂课程体系,可见微课内容之“微”。
  微课内容之“微”常常带来内容缺乏逻辑性和系统性的问题,学习者可能通过微课学到很多零散的知识点,却难以把握这个知识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位置和作用,因而不能理清学科内部和学科之间知识的内在联系,学习者头脑中不能形成概念地图,头脑中的知识就像一盘散沙,在提取和应用时就比较困难。从知识系统论视角看,客观知识本身就是一种复杂的系统,内容庞杂又多样,同时知识系统又具有整体性,知识的整体性对于知识的具体解释、经验的传递、问题解决等具体实践以及整体思维的形成都有很强的促进与推动作用,而知识的整体性是零碎的知识所不能体现出来的。这就要求在学习知识时善于构建知识体系,形成知识网。从认知心理学视角看,依据图式理论,与某个主题相关的、相互联系的基本概念等构成了关于某个主题的基本框架结构,各知识点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存在于头脑中,也就是说形成了知识块,而不是凌乱的堆积于头脑中,这样的表征方式能促进对知识技能的反思、理解和提升,有利于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和有意义学习。从教学论视角看,教学应该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在尊重学科自身的逻辑基础和学生心理发展基础上进行教学,指导学生学习从简单走向复杂。以上我们从三种理论视角透视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的重要性,也充分证明我们正视微课内容的零散性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微课内容不“微”
  为实现微课“课微不小”,帮助学习者在学习具体知识点时构建整体的知识框架和知识体系,笔者认为可以在微课设计以及学习者的学习路径和知识管理方面做出改进。
  1.基于知识图谱的微课设计
  知识图谱是显示科学知识的发展进程与结构关系的一种图形,用可视化技术描述人类随时间拥有的知识资源及其载体,绘制、挖掘、分析和显示科学技术知识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3],知识图谱描绘的对象包括显性或编码化的知识如所学课程,过程与方法包括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或方法等。基于知识图谱的微课设计就是在对学科自身逻辑、学生认知规律与社会对未来人才要求深入把握的基础上,理清各门学科知识之间的内在关系,构建引领学生循序渐进学习的知识图谱。对学生而言,在没有掌握这门学科体系的情况下,他们对什么应该先学,什么应该后学并不清楚,在微课学习情况下,更难把握学习所必须遵循的“序”,这就需要教师先给他们提供一个按序前进的地图,比如每个微课开始部分可以先以知识树的形式呈现本知识点在相应知识体系中的位置和作用,让学生有个整体认识,然后再呈现具体知识点的内容,理解了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学生的学习才会更有意义。根据知识图谱,给每一知识点找到最适宜的表现方式,知识图谱也能帮助学生发现知识断点,比如很多家长常常抱怨为什么自己的孩子在初中时学习名列前茅,但是上了高中就不再那么突出了呢?除了初中和高中学习方式的不同(如初中可能更偏向记忆型,高中更偏向理解型),还有一种可能是学生在初中学习过程中知识“断点”即存在空白点,高中在这个知识点的难度和深度上进一步增加导致高中学习的困难,知识图谱可以帮助学生有效的发现这些知识断点,及时弥补。
  2.基于概念地图的微课学习
  概念地图是用来组织和表征知识的工具。它通常将某一主题的有关概念置于圆圈或方框之中,然后用连线将相关的概念和命题连接,连线上标明两个概念之间的意义关系,通过连线表示概念或命题间的关系。概念通过层级关系表征,最概括、最一般的概念位于概念地图的上面,更具体而不太一般的概念分等级排列在下面,某个特定领域知识的层次结构还取决于知识应用或考虑的情境。概念地图高度简练的表征了关键概念和教学的重要原理,它的层次结构提供了教学材料的最佳编列方式。基于概念地图的学习可以有效的克服微课知识点的零散性和缺乏逻辑性的缺点。学生在微课学习时最好是带着目的去学习,对于自己比较熟悉或者之前涉猎过的内容,可以回想自己之前所建立起来的概念框架,然后有针对性的学习自己未完全掌握的内容;对于自己完全不熟悉的内容,最好在自己学习之前简单的查阅一下书籍或者资料,了解一下这部分内容的基本概念和结构,然后再选择内容学习,并尝试对新学习的内容建立自己的概念图,这样比较容易激发有意义学习,学的内容也更不容易被遗忘。当然基于概念地图的微课学习对平时的学习方式也提出了要求,即善于构建和利用概念图,将零散的知识建构概念图。
  3.基于思维导图的知识管理
  思维导图又称心智图,作为有效表达放射性思维的图形工具,能以简单却高效的方式快速激发大脑的潜力。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通过这些链接,大脑将丰富的知识分层次分类别地管理,并且系统化地存储起来加深记忆和理解,加快大脑处理信息时的工作效率。弥补微课学习内容零散性的另一做法是学习之后对知识进行有效的管理,基于思维导图的知识管理是一种有效的知识管理模式。微课学习的知识可能不仅仅限于一个学科或者领域,利用思维导图可以比较清晰的表现出各学科内容之间的横向联系,绘制思维导图时学习者可以以一个核心知识点作为基础,不断向四周增加相关知识点,充分发散思维联想,很多相关的知识点内容可能会涌现出来,条理也会慢慢清晰,学生对已经学习的零散知识点进行系统整合,体现学科之间知识的横向联系。除了学科之间的知识,还要考虑学科内部新旧知识的联系,学习的过程是个由浅入深的过程,能够将新知识同化到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是学习的关键。微课学习的内容有些对自己而言可能是熟悉的,但是又不完全一致,那么运用思维导图能以节点或分支的形式将新旧知识结合起来,形成并列或相关关系。
  参考文献:
  [1]胡铁生,黄明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36-42.
  [2]张一春.微课建设研究与思考[J].中国教育网络,2013(10):28-31.
  [3]杨虹.基于知识图谱的知识管理研究进展[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8.
  (编辑:鲁利瑞)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718892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