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需要教学路子的改变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龚亚夫

  【摘要】当前,按照“功能+结构”的思路设计的小学英语教材,主要还是让学生掌握语言结构为主,这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全人发展和核心素养的培养。因此,教学中,教师要超越现有教材,并对现有话题内容进行补充和更换,这样英语教育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成长。
  【关键词】英语教材;结构+功能;问题与改变
  【中图分类号】G4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11-0018-02
  【作者简介】龚亚夫,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88)研究员,中国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
  当前,小学英语教材大都是按照“结构+功能”的思路设计的,即首先考虑这个单元需要教给学生什么语言重点,如:这个单元要学习“第三人单数的动词形式”,下个单元要学习用will表述将来时,或者There is....句型,同时,还要学习“建议”“问路”“购物”等等。在这样的教学路子下,教师主要考虑的是如何教会学生掌握这些功能或结构。按这种路子编排的教材往往是线性的,这些句型或功能大都在某个单元出现之后,就很少复现。换句话说,这种教学路子把语言学习看作是“搭积木”的过程,觉得每次学习一点,学生就能掌握全部知识,形成语言运用能力。
  这样的教学路子至少有两个问题。一个是从语言学习本身来说,这种路子属于“合成性大纲”。Long & Crookes(1992)认为,“合成性大纲”是从教的体系考虑的,没有从学生学的角度考虑。语言习得的研究证明,学习不是分块的,按语法顺序掌握语言的,不是孤立的、分项掌握的,所以要按照“有意义的习得整体组织”(meaningful acquisition units)来分析语言的构成单位。也就是说,这样的分析单位是词汇、句型、语音、功能等,都是从语言体系来分析的,而这些体系在语言使用时、学习时却不是学生掌握语言的顺序,且没有研究表明,功能和结构可以这样线性习得。他们认为,语言习得的研究不认为学生掌握英语是零散地一点点学会的,而是经过较长时间不太规范地使用,有时也会呈现“倒退”和“U”型以及“Z”字形发展轨迹,才逐步能掌握到比较准确的程度。很多教师也有同感,他们说,自己把教材上的内容都教了,学生当时也好像都掌握了,可是过一段时间,他们又不会了。所以Nunan(1999)坚信,语言学习不是一种线性的进程,学习者不是每次都能完美地掌握一个语法项目,而是同时学习好几种语法结构,虽然同时接触,却运用得并不那么准确。除此以外,语言学习还是一个不稳定的过程,某个项目似乎在某个阶段已经掌握了,但是在随后某个阶段又似乎“没有学会”。
  当然,我们并不是说,教学中就可以不考虑语法结构、不考虑功能意义,而是应首先考虑让学生学会做什么、体验什么,再根据需要考虑学习什么结构和功能可以实现这样的目标。我们并不主张不学习语法,而是每次有限地聚焦某些结构,但又不指望学生必须准确地输出,必须掌握完美的表达、准确的拼写。正如Robinson(2001)谈到大纲设计时说:任务型途径并不指望学生的能力可以通过传统的方式,每次学某个特定的句型结构,逐渐累加,就达到与目标近似的准确性,而是从认知的角度考虑任务的难度和输入,在大量有语境的任务中接触语言,并逐步形成能力。
  第二个问题是:“结构+功能”的教学路子从根本上说并没有首先考虑学生的全人发展以及核心素养的培养,主要还是以掌握语言结构为主。在这种情况下,让教师去设计思维品质、优良品格、行为规范的培养的活动,完成立德树人的目标,就有点勉为其难。目前的问题是,教师只有一本教材,那我们该怎么做呢?我们建议教师首先要超越教材,不局限于教材,而要对教材进行改编、重构。还可以补充其他资源,设计校本课程。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不能仅仅考虑语言结构。比如:中小学只教Open the door. I am opening the door.而很少教给学生,在公共场所开门时,要回头看看后面有没有人,如果有人就替别人扶下门,以方便后面的人,这就是行为规范,而且是一种国际上普遍认同的文明礼仪行为。如果教科书中只有“不能做什么”,全是Don’t spit. Don’t be rude.还是难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此外,教师还可以对现有话题内容进行更换与补充,话题应与为了出国而使用的日常生活内容有较大不同,须更多地涉及学生的内心世界和他们面临的各种生活、学习、家庭、社会中的问题,而不是与他们生活较远的购物、点餐、国外旅游等话题。这样的交流内容包括人的素质培养,如何与人相处,如何面对校园和社会存在的问题,培养公民意识和良好品德,成为一个品格高尚、行为文明、对人友善、有正义感、诚实勇敢的少年;还应包括学会用英语从不同的角度表达自己的想法,能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树立正确的意识,养成责任感,学习为人处事之道,解决冲突的可选策略,等。由于学习的材料与学生的内心世界和生活环境联系紧密,材料的认知难度会大大减低。由于话题具有真实性,学生与人交流时可以言之有物,而不是背诵交际套话,这样学生会从交流中提升自己的思想深度和视野,也能在今后的国际交往中得到应有的尊重。
  【参考文献】
  [1]Long,M. H. & Crookes,G. Three Approaches to Task-based Syllabus Design[J]. TESOL Quarterly,1992(1).
  [2]Nunan,D.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 Learning[M]. Boston: Heinle & Heinle Publishers, 1999.
  [3]Robinson,P.Cogn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Instruction[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734575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