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工学结合模式的高职学生管理问题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琪

  摘 要:“工学结合”是我国职业教育办学的重要模式,也是高职院校为了适应时代形势而进行改革的重要内容和主要着力点。高职院校在管理过程中存在着种种问题,传统的管理制度已无法满足院校发展的实际需求,实施新的管理制度已势在必行。
  关键词:工学结合;高职;学生管理
  作者简介:王琪(1979-),男,广东澄海人,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学生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和团建工作。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14-0085-04
  “工学结合”是我国职业教育办学的重要模式,也是高职院校为了适应时代要求而进行改革的重要内容和主要着力点。所谓“工学结合”,就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目标,在岗位上进行学习,力争将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统一起来,并贯穿整个学习过程始终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最大的优势就是将学校、企业和学生三者有机统一起来,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习中既可掌握动手实践的能力,又甚至达到实用人才培养“零距离”的效果。随着时代发展,传统的“工学结合”模式并未随着时代的变革而变革,因此逐渐出现了不适应时代的情形。
  一、工学结合模式异化:高职学生管理中的多维效用
  (一)高职院校管理部门的服务性不足
  高职院校的管理部门在整个教学制度的制定、实施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理论上高职院校的管理部门有几大具体职能
  首先,高职院校的管理部门要合理制定学生政策。学生政策关系到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以及毕业后的工作等多个方面,这不仅对学生有着极大的影响,对院校的声誉更是起着重要作用。学生政策的合理与否是高职院校能否顺利发展的关键。因此制定正确的学生政策是高职院校管理部门的重要职责之一。其次,高职院校的管理部门要保证学生政策能够得到有效落实。有了好的学生政策,还要保证它有效实施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学生政策在落实过程中,一定要按照规定认真严格地执行下去,在保证“公开、公平、公正”的前提下按规治校。第三,由于高职院校的特殊情况,高职院校的管理部门必须加强对学生食宿区及生活区的管理及建设。由于高职学生在校期间还需要去企业进行实地学习,因此如何解决学生在校外与在校内居住时的管理体制不相适应的问题成了关键。如果这个问题解决好了,对学生的学习以及学校的长远发展都将起到积极作用。第四,与学生生活变化相适应的是学生管理体制。高职院校的管理部门应结合学生的特殊情况,制定一套“有宽有严、宽严适度”的弹性管理模式,以满足学生在校学习与在校外实习的特殊需求,同时也是高职院校更具可操作性,对人才培养起到促进作用。最后,高职院校的管理部门还要接受学生、教师甚至部门内部的监督,并听取来自校内外各方面的建议,不断调整相关管理制度,使之更好地适应人才培养的需求。
  从高职院校管理部门的作用看,它本质上应该是一个为学生服务的部门。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往往会出现一些“职能缺失”问题[1]。首先,作为一个服务部门,高职院校往往会制定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来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也会对自己制定的各项制度进行讲解、宣传、落实,这对院校的顺利发展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受传统思想,尤其是“计划经济”模式的影响,各高职院校的管理往往呈现出“重管理、轻服务”的倾向。大多希望通过严格管理来规范学生的行为,对自身应起到的服务职能缺失。其次,当在管理工作中出现问题时,高职院校的管理部门最先想到的是“严格处理”而不是听取来自各方面的声音,这样就会使学生与院系之间的关系十分紧张。当出现问题增多时,院校往往会大力强调“规范、统一”,却很少考虑是否是自身的制度不合理,这样就进一步加剧了学生与院系间的紧张关系。第三,相互沟通是有效合作的重要前提。但高职院校的管理部门在这个问题上,往往会呈现出方向的单一性和行动的表面性。这种沟通往往是自上而下的,缺少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并且大多利用的是院校的官方渠道,如颁布规定、下发手册等方式来进行的,根本没有进行讨论与学习的过程。这就加剧了双方之间的不信任,使学生对院校的管理制度自然产生了强烈的抵触情绪。
  (二)教师在工学结合模式下的职能失位
  教师是学校进行教学的专门人员,是与学生在日常教学和生活中接触最多的人,同时也是院校制度的最终执行者,因此教师的作用不可小觑。
  高职院校的教师主要应在学生的学习、与学校的交流及平时生活中发挥作用。在学习上,高职院校教师应严格执行院校的管理制度,并严格要求自己,不仅要在学业上对学生进行指导与管理,在学生的思想方面也要认真负责,以减少学生的思想波动,减少学生在学习上的困难,保证其学业的顺利完成。在学生与学校的交流中,教师要利用自身的学术能力以及对学生的了解,及时掌握学生的动态,并对学生的动向作出准确判断。在此基础上为学生及高职院校管理部门的相互交流提供帮助,及时将制度实施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反馈给上级部门,并就如何修改提出建议。在生活上,教师应利用与学生接触频繁、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着较深入的了解的特点,积极关心学生的生活。高职院校由于其特殊性,学生会在日常学习、实习生活、人际交流、甚至情感等方方面面出现意想不到的问题。教师平时应注意与学生的沟通,使双方相互信任,并对学生的种种问题给予切实的帮助,这样也会对人才的培养起到实际作用。
  在实际情况中,大多数高职院校由于学习时间较短,因此专业课的课时量较大,教师往往过多关注如何将课程尽快结束而不是学生掌握得如何。尤其是本科院校中的高职院校,学校往往将工作重点放在本科教育中,对高职学生的教育则是“走马观花”,致使高职学生很难真正掌握理论知识。同时高职院校的教师在学生管理中,往往会以“局外人”的身份出现,因为他们觉得学生管理是管理部门的事,与自身无关。另外,由于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教师在授课结束之后就会离开校园,因此与学生接触的时间并不长,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缺少真正了解,无法对学生的生活起到引领指导作用。   (三)企业在管理中的定位模糊
  作为企业,在高职院校管理中,应起到“引导者”和“推动者”的作用。由于企业是高职院校的实习场所,因此也是高职院校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对于实习的学生,企业应起到引导作用,使其了解一线工作的具体情况,有计划有步骤地让学生逐步掌握实践技能[2]。同时,企业又是高职院校管理中的推动者,在执行院校管理制度的同时,又要将一线的实际情况反馈给高职院校,使其不断完善自身的制度,进一步促进人才的培养。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企业的定位却是极其模糊的。企业自身有一套管理制度,而高校也为学生制订了一套实习的管理制度,二者往往会存在冲突。另外企业往往以营利为目的,而实习生往往是“浪费时间和浪费原材料”的,这也是企业不愿意对实习生进行实际教育的重要原因。作为学生来说,他们往往觉得企业不是学校,因此也不是学习的地方,实习只不过是“走形式”罢了。同时高职院校得不到企业的有效反馈,也会对在企业的教育产生怀疑,甚至觉得没有用处。这样就会产生得过且过的情绪。由于三方面相互不协调,造成了企业在管理中的定位模糊,给人才培养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四)学生参与管理的力度与兴趣日益缩减
  学生是管理制度的遵从者,更是管理制度的监督者和执行者,因此学生是高职院校管理中的重要环节[3]。在高职院校中,学生应当自觉遵守院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并对自身进行监督和约束;学生应了解到自己在院校管理中的作用,积极参与到制度管理中,主动配合各个部门进行具体实施;学生也可以将自己发现的与实际情况不适合的管理制度及时反馈给管理部门,使其调整管理制度,以保证制度的有效性。
  可在实际情况中,学生往往意识不到自己也是制度的执行者。部分学生即使意识到了,也不知道该如何参与其中。而且由于传统思想的影响,许多学生将参与工作的学生讥讽为“伪军”,并不将其看作是自身利益的代表,这加大了学生参与管理工作的难度。同时由于部分规章制度脱离了学生的实际,导致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问题。学生对此极为反感,却不知道该如何将情况反馈出去,因此大大降低了对管理工作的热情。另外,即使部分情况反馈到了院校,却往往不会得到院校的重视。就算院校对此重视并进行了修改,等到新制度实施时,却早已失去了时效性。因此学生对参与管理的力度与兴趣日益缩减。
  二、工学结合模式演化:高职学生管理的转变
  (一)高职学生管理主体的外化
  在现代学徒制中,工学结合、产教融合使高职院校的教育主体呈现出外化趋势。传统的高职教育主要由教师以授课的形式来完成,而现代学徒制则需要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承担教育任务。这也使得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在管理者层面发生了重大变化。这要求二者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相互交流,深入合作,共同为人才的培养作出努力。
  (二)高职学生扮演角色的转变
  在传统的高职院校教育模式中,学生的身份是单一的学习者,而在现代学徒制中,学生所扮演的角色发生了转变。由于现代学徒制需要学校与企业的有效对接,因此学生在学校中既是管理制度的遵从者和执行者,又是管理制度的制定者;在企业中,学生既是学徒,接受师傅的教育和管理,又是工人,必须遵守企业的各种规章制度。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一方面会增强自身的主体意识,进一步加强对自身的管理和约束,另一方面也可能会在双重身份的角色转换中产生不适应,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和企业双方加强对学生的引导。
  (三)高职学生管理环境的变化
  传统的高职教育都是在学校中进行的,高职学生管理的环境比较单一。现代学徒制则是在校园与企业双重环境中进行的。这就对学校的管理和企业的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一方面,高职院校和企业在管理制度上要相互交流,共同制定符合学生实际情况并具有实际操作性的管理制度,另一方面也要注意由于两种环境的差异给学生带来的心理问题。在接受职业教育之前,学生往往会习惯了传统的学校教育模式,因此对在企业中学习会产生种种的不适应,甚至产生某些心理问题。这也对现代学徒制的学生管理问题提出了新的挑战。
  (四)高职学生管理方式的调整
  传统的高职教育模式是以理论知识为教学内容、以课堂教学为主要教学方式来完成的。在现代学徒之中,学生的学习是通过学校教育掌握理论知识,在企业接受师傅的以实际操作为主的技术技能训练。这样传统的单一的高职学生管理模式以无法适应,因此必须进行必要的调整。
  三、工学结合模式的完善:高职学生管理的创新路径
  (一)制度性建设:管理部门立足服务
  对工学结合模式进行完善的重要前提是教育管理者思路的转变。在新模式下要求教育管理工作者必须摒弃传统的“重管理轻服务”的思想观念。学生是高职院校教育的主体,而且高职教育不是义务教育,是需要收费的。那么学校与学生之间更多应该呈现出一种服务者与被服务者的关系,而不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
  高职院校制定的管理制度必须“人性化”,应当遵循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积极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突出展现“服务性”的特点。比如过去的《高职生素质综合评测方法》中学生学业成绩所占比重过大,因此可以适当减少其比重,增加实践性成绩的比重,同时进一步协调学生德育、智育、体育、能力方面的比重,力争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样不仅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更有效的鼓励学生学习,进一步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要及时对学生反映的情况进行了解,及时、准确、迅速地作出有效调整,使其不断适应学生的实际需求,切实体现出服务性的特点。
  (二)素质性教育:注重管教协同发展
  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是为学生服务的,因此要注重管教协调,“管”是为“教”服务的,“教”是“管”的直接目的,管教要协同发展,共同提高学生素质。教师作为教育的重要环节,在教育过程中必然起着决定性作用。由于高职教育的特殊性,高职教育的教师由两部分组成――在校教师和企业人员。学生在校期间,教师要本着为学生服务的思想,认真对学生进行教育。同时也可以把企业人员请进校园,以讲座或模拟生产、模拟经营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教授。在日常教育中,教师要将职业素质教育、法制教育、劳动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贯穿到教学内容中,从而使学生掌握与其相关的各方面的知识,接受的全面的教育。对学生违反规定的行为,教师在了解到实际情况后,以“公开、公平、公正”为原则,按照校规校纪及时进行批评教育或处理,以确保高职院校相关制度的实施。同时教师也要及时了解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于高校教师不坐班的问题,可以通过现代技术――比如QQ、微信等沟通方式来解决,以便更好地对学生进行管理和教育。   (三)学徒制应用:注重企业管理实效
  现代学徒制是高职院校管理的新趋势。在实行现代学徒制时,一定要注重企业管理的实效[4]。在职业素质方面,不仅要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专业技术的实际掌握和操作情况,更要注重对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的培养以及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职业素养的培育。在法制教育方面,要注重学生对相关法律法规的掌握,这样既可以明白自己的权利提高自我保护能力,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又可以明白自己的职责,对自身的行为起到导向作用。值得一提的是如果在此期间学生违背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企业一定要依法处理,切忌私下解决,这样才能提高企业管理的实效,为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铺平道路。同时,企业相关人员及企业师傅在学生进行实践学习之前,必须对学生进行相关的安全知识教育,提高学生在生产实践过程中的自我保护能力以及遇到意外情况的自我救助能力,使学生从根本上掌握劳动安全知识。在心理健康方面,要注意观察学生在教学内容、教学地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规定等改变后的实际反映,对于学生在上岗前或在实地学习期间产生的不适感甚至是抵触情绪要及时了解,并针对这些情况及时疏导,以保证学生快速适应现代学徒制模式。
  (四)自我化管理:发挥帮带引领作用
  在校期间,学生往往不喜欢与学校有关部门和教师进行沟通,而在进入企业实习后,思想上与心理上都会发生一系列变化,加之学生会分散在不同的企业和岗位,大部分学生不能经常回到学校,这一切使得学生管理工作变得十分困难[5]。因此,充分调动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的积极性,发挥帮带引领作用,实现学生的自我化管理是很好的办法。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学生之间的沟通突破了地域和时间的限制,这也为学生之间互相了解对方的生产生活状况、心理动态等提供了便利。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可以通过QQ、微信以及微博的网络技术随时了解其他人的种种变化,可以及时将信息反馈给上级部门,并对制度的改进等提出应有的建议,为高职院校的管理工作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张斌.高职学生管理制度实施中的主体参与问题及其对策[J].职教论坛,2011(11):16-18.
  [2]李祥.现代学徒制模式下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研究[J].教育探索,2015(8):52-54.
  [3]马晓峰.现代学徒制下高职学生管理模式浅探[J].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10-12.
  [4]钟银贞,高维春.探究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101-103.
  [5]柳海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学生管理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2(9):46-47.
  责任编辑 秦红梅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744087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