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职风电专业建设模式探索与实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在化石能源不断被开采利用、耗尽,而且环境污染日益加重的今天,风能作为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我国风电企业发展迅速,急需培养大批风电专业人才,目前有几所高职院校已开设或计划开设风电专业,我院风电专业由于起步早,可借鉴的经验不多,经过几年的积极探索和实践,人才培养模式和质量取得了显著成效。
  关键词:教学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36-0115-02
  我院新能源应用技术(风力发电方向)专业于2009年获得河北省教育厅的批准,2010年正式招生,现有3个年级共147名学生在校学习。
  新能源应用技术专业(风力发电方向)专业自设立以来,坚持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为宗旨,以创建特色品牌专业为目标,以学生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的发展道路,主动、灵活地适应社会需求,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机制,大胆创新课程教学模式,强素质,重技能,专业建设取得快速发展。
  一、风电专业定位
  我院新能源应用技术专业(风力发电方向)专业培养风力发电机组运行与维护、风电场运行与管理、风电设备总装与调试等专业技能,完成风力发电设备运行、检修、维护,风电设备制造、组装与调试,变电站运行与维护等主要工作任务,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专业设置坚持“立足市场,面向社会,服务行业”,以河北为核心,面向东北、华北、西北地区,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满足区域风电资源开发、风电设备制造对风电技术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需求。
  二、风电专业建设思路
  坚持服务风电企业和地方经济建设,以就业为导向,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突破口。
  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密切关注和跟踪社会人才需求变化及专业发展动态,适时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适应行业、企业和地方经济建设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专业建设已做到至少牵手一家企业、背靠一个企业群,并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深度合作。强化推进“内涵”及“质量工程”建设,狠抓人才培养质量、突出专业特色、打造专业品牌,不断创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
  三、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聘请企业中的技术人员和岗位师傅担任学院的兼职教师与校内教师共同组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充分发挥生产一线专家在专业开发与建设中的作用,使专业办学思路和培养目标切合行业企业的发展要求。
  与企业专家一起归纳典型工作任务及完成任务应具备的核心能力,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立突出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以企业真实项目构建教学内容,用工作任务训练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实现专业教学要求与企业(行业)岗位技能要求对接;引入企业新技术,校企合作共同培训师资、开发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提供实习机会及就业机会;依据职业标准构建课程内容,积极推行“双证书”制度,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与企业合作建设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校内实训提供真实的岗位训练、职场氛围和企业文化,工作与学习相互交替。
  建立实施了三岗实习制度,“识岗(认识实习)”、“顶岗(综合实习)”、“上岗(顶岗实习)”交叉进行。
  聘请企业技术专家承担部分课程的讲授与实习指导工作。注重过程监控,校企共同参与指导和考核。
  与企业技术人员合作研发科技项目,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并承担企业员工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工作。
  在教学过程中融入企业优秀文化理念,注重学生的个人修养和综合素质,培养学生诚实守信、遵守社会公德、讲究文明礼仪等职业素养;培养学生严格执行运行检修操作规程,强化安全制度,珍惜学习机会、服从管理的学习态度,敢于负责的工作精神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强化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培养,推进素质教育。
  四、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建设
  本专业坚持“面向市场设方向、瞄准职业定目标、对准岗位取技能、按照技能开课程、依据工种考证书” 的专业和课程建设指导思想。打破“学科中心型”的课程模式,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课程体系。
  首先将专业面向的主要岗位必须的专业基本理论和基础技能汇总构成专业基础课程(1~2学期);专业基础课程的内容融入主要岗位对应的职业资格证理论知识和基础技能项目,可夯实学生在风力发电领域的专业发展基础;在此基础上,构建专业主干课程群(3~4学期),即以主干核心课程来支撑每个主要岗位的知识和能力要求,并引入相关职业证书的考核内容及标准,构建“课、岗、证”融合的专业核心课程群,该课程群可培养学生面向风电岗位群的核心职业能力;再次,针对具体岗位对专项技能的特殊要求,制定 “专业综合实习课程+顶岗实习”强化课程群(5~6学期),形成特色职业技能,突出岗位专长的强化培养。
  五、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建设
  1.教学模式
  (1)学校、企业两个课堂交替。利用学校课堂夯实学生的专业基本理论基础,训练娴熟的职业专项技能;借助企业课堂,加深学生对生产现场的认识,训练他们应用专业理论解释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初步形成职业综合实践能力。不断强化和提高学生岗位实践能力,学生对岗位的适应能力强,真正做到学生的培养过程和就业岗位的有效对接。
  (2)学生、“准员工”两类角色交融。在校内模拟的生产现场和企业真实的生产现场,采用“岗位团队模拟”的方式开展课程学习,通过引入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标准和要求,使课程学习与职业岗位要求有机地衔接起来,使学生在职业化的学习情境中,以职业人的角色,开展职业化的教学内容的学习,并以职业化的考核方式检验学习成果,真实地体验“职业人”的要求。实践证明,学生学习目标达标率和学生满意度都达到了90%以上,保证了学生职业岗位核心技能的形成。   (3)模拟、真实两种场境交互。一方面,本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群中,大多涉及到风力发电机组、变电站等大型设备,它们的生产情境无法在校内实训基地再现,这势必对学生职业核心岗位技能的形成带来不利的影响,为此,我们借助企业认识实习、校外综合实习,开展专业现场教学,提高学生的现场认知能力,积累工程实践经验。另一方面,针对生产现场安全操作要求高,很难为学生提供大量的现场操作机会来练就娴熟专业技能的特点,我们在校内实训基地通过风力发电机组缩比模型、供配电设备、气动液压系统、变电站仿真软件等为学生提供大量技能训练机会,再进入生产现场检修维护和提升。两种场境的交互,为学生形成稳定的实践能力提供了保障。
  2.教学方法
  (1)教学方法灵活多变。在教学方法上,专业核心课基于工作过程进行“虚实交替、讲练结合”的一体化教学,充分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进行仿真教学、实物教学和现场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主体,突出技能训练,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从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培养目标出发,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现场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情境体验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2)教学手段丰富多样。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应用虚拟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并采用现场教学、基于案例教学、开放式实践教学、第二课堂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利用仿真软件提供了与生产现场一致的操作环境,基本实现了学校教学与生产现场的一致性,集“教、学、做”为一体,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率。
  (3)教学评价对接岗位。注重实际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考核,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强调课程考核职业化,将风力发电运行检修员职业资格标准及考核内容结合到专业运行类课程、检修类课程内容中。做到课程考核与企业考核相一致,将职业技能鉴定引入教学评价体系,专业核心课程的考核与国家职业资格考核结合。
  (4)实施“工学交替”教学形式。我们充分利用校外实习基地,结合所授课程的特点,将部分课程安排到企业开展教学,利用企业资源,实现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加强学生现场认知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培养,提高生产性实习的比例,切实增强学生实践能力。
  3.教学资源
  建立和完善教学资源库,具体包括安全规程、运行规程、案例库、习题库、试题库、电子版教材、教学录像、教学课件等。已建成电机运行与检修、变电运行技术2门院级精品课程,通过建立风电信息资源平台,为教师和学生的教研、科研以及学习提供优越的资源条件。
  目前已完成风力发电机组运行维护与调试、风电机械设备检修与维护、变电站运行与维护等多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任务驱动的校本教材的编写工作。
  六、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建设
  近3年来,通过“引聘专才、分层培养、校企双栖”等途径,优化教师结构,培育出一支德才兼备、教研双长的专兼结合“双师”型教学团队,团队由20名成员组成,高级职称比例为35%,中级职称比例达35%,其中具有研究生学历8人;技师2人;高级工7人。来自企业占50%,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工程实践经验。有力地保障了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
  七、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新能源应用技术(风力发电方向)专业具有优越的实践教学条件,现有风机测试与检修实训室、液压气动实训室、传感器应用技术实训室、电力电子实训室、电机检修实训室、控制原理与系统实训室实训室、220KV变电站运行与仿真实训室等7个专业实训室,计划2013年完成风场测试实训室、风电运行与仿真实训室等2个专业实训室的建设,建成后可以基本满足学生及企业员工专业技能训练和职业培训鉴定的教学要求,校外还建有承德红松风力发电股份有限公司、国电保定联合动力、大唐国际等多家校外实训实习基地。
  八、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建设
  充分发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建立就业(用人)单位、行业协会、学生及其家长、研究机构等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的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创业成效等作为衡量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并对毕业生毕业后至少五年的发展轨迹进行持续追踪。
  每两年召开一次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工作会议,研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执行情况,审定课程体系及课程内容,分析职业能力培养和企业用人需求。
  完善“院、系、教研室”三级教学督导机制建设,建立科学、公正、透明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继续实施教师帮带工作,指派的指导教师应具备多年的教学经验、先进的教学理念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九、结束语
  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始终重视适应生产一线要求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通过专业认识实习、专业综合实习、顶岗实习与实境育人,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技能,也培养了学生安心基层、艰苦创业、不怕挫折、团结协作的精神品质,学生普遍具有“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上手快”的特点,赢得行业企业专家和管理者的高度评价。
  参考文献:
  [1]张玲.高职校企办学“四点伦”[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36).
  [2]孙善学.从职业出发的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1,(22).
  [3]姜大源.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系统化课程开发的解读[J].中国高教研究,2009,(4):66-70.
  [4]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韩晓英)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48591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