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立足教材,彰显个性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新课程改革带来全新的课程资源理念,一切可以转化为或服务于课堂教学的条件都能作为我们的教学资源,如多种音乐书籍、校内外各种艺术实践等。在此理念的指引下,各类教学资源正在源源不断地进入音乐课堂,呈现出多种教学资源并存的状态。这一方面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另一方面也引发了一些问题。如笔者参加的某次音乐教研活动,公开课上没有学唱歌曲,没有学习识谱,甚至于没有使用教材,教学内容都是教师自编而成。我们不禁要问:难道音乐新课程就不用学习节奏,不用学习识谱?难道我们刚刚编成的新教材不适于教学需要?
  《音乐课程标准》特别指出:“《标准》和据此编写的教材是音乐教学最重要的基本资源”,“音乐教材包括学生用课本、配套音像教材及教师用参考书。”因此,笔者认为对各种教学资源要分清主次,明确音乐教材在教学资源中的中心地位;音乐教学资源的研究主要是研究音乐教材的使用,其他教学资源的作用是辅助与补充性质的。教材是每一位音乐教师手头现有的材料,充分应用教材资源既立足现实,又意义深远。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
  
  一、深度解读教材,挖掘教材深层资源
  
  新版的音乐教材令人耳目一新,它蕴含的教学资源极为丰富,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显性教学资源一目了然,如教材中的音像、图片、练习、谱面及其呈现方式等;隐性资源因其内隐性的特点,不容易直接获得,如各类音乐材料的安排意图及其相互联系。显性资源表达现象,隐性资源表现实质,深入研究隐性资源是把握教材的关键。演奏家的做法给予我们启示:不放过谱面中一个极其细小的标记,对每一个符号都进行反复的推敲,细细揣摩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同样,我们也应以研究教材的音像、图片、练习、谱面等显性材料为切入点,进行教材资源的深入挖掘。
  
  1 解读教材的明暗线索
  音乐教材有两条线索,一条是单元主题线,另一条是知识技能线。单元主题的线索是明线,每个单元主题统领几个音乐作品,表达同一个音乐文化主题。例如人音版教材第十册第五课的主题是“雨花”,编排的音乐作品有管弦乐《暴风雨》、钢琴独奏《雨滴》、歌曲演唱《雨中》等。通过单元主题我们可以明确本单元的教学方向,考虑如何从多个角度来表达单元主题。知识技能线索是暗线,主要反映在不同年级对学生音乐知识技能有着不同的要求,需要我们按照课程标准对不同年级的教学目标进行比较才能掌握。以暗线的方式组织音乐知识技能,提示我们在音乐教学中应以含蓄的方式进行音乐知识技能的训练。
  
  2 解读教材版面细节
  新版音乐教材的版面极其精美,它不仅仅是为了美观,也传达着教材编写者的教学建议,深入解读教材版面,可以给予我们很多教学灵感。如歌谱是用来记录歌曲旋律、歌词的,教师可以从中找出知识、技能训练点,确定教学的重点、难点。新版教材在谱面设计上与旧教材相比有了很大突破,不仅形式多样,内涵也更为丰富。如人音版教材第二册第六课《母鸡叫咯咯》一曲,歌曲的图形谱非常形象地表现了歌曲的旋律、歌词、节奏,图形谱还配有打击乐,在歌词母鸡叫声――“叫咯咯”的四个小节中安排了打击乐器,使用乐器为舞板、三角铁。图形谱的应用使歌曲的学唱、记忆变得十分形象,让学生很快就能学会演唱;打击乐器的应用使教学活动变得妙趣横生,小朋友们做着母鸡的动作,扮演一只只可爱的母鸡,手里的舞板活像母鸡的嘴巴,打击乐器的演奏就好像是“母鸡嘴巴”在唱着“咯咯咯”,当音乐唱到“鸡蛋生落”时铃鼓一响,使演唱达到高潮。由此可见,正确使用教材提供的谱面,我们就能获得一次非常快乐而丰富多彩的教学。教材中的插图,我们仔细研究就会发现它们有着多方面的意义,有的展现音乐作品的场景,有些还表示如何进行音乐活动,研究它们会使我们获得许多教学灵感。如人音版第四册第四课欣赏作品《加伏特舞曲》配套插图中画了几个脚印,粗粗一看插图并无奥妙,细细一想就可从中受到很多启发:插图中的脚印直观地表示舞步的设计,学生一看脚印图,舞步怎样走便一目了然,舞步的学习变得十分快捷。因此,细细品味教材中的每一张插图,常常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由此可见,教材是资源丰富的宝库,让我们把教材中的深层内涵挖掘出来,使教材的资源效应发挥得更加充分。
  
  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资源,开辟个性鲜明的教学天地
  
  教材是静态的,课堂是鲜活的;教学内容虽来源于教材,但在教学中应该超越教材。教材必须经过教师富有创造性的艺术加工,才能焕发出其应有的生命活力,教材承载的文本信息、音像素材以及教学理念才能转化为富有感染力的课堂教学资源。我们可以应用以下策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1 补充――使资源应用更加丰富
  教材的篇幅毕竟是有限的,不可能将所有的教学资源都纳入其中,一些有益于教学的作品也可以补充进来,使教学更加圆满。例如:“雨花”一课中我将《雷鸣电闪波尔卡》一曲也加入单元教学中,与课本中另外几首描绘“雨”的音乐作品共同来表现大自然中“雨”的千姿百态。因为补充的乐曲切合单元主题,并且“雷鸣电闪”具有鲜明的形象性,所以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 替换――使资源应用更有针对性
  符合单元主题的音乐素材不是唯一的,为了更加有利于教师个人特长的发挥,为了使教学活动更加切合本校学生的实际,部分教材内容的替换也是很有必要的。表面上看教材有些内容被修改了,其实教材实质上没有发生变化。应用替换策略时我们应遵循一个前提:替换的内容不能偏离单元主题,替换的材料与教材其他内容应浑然一体。例如:我校创作的舞蹈《一箩麦、二箩麦》因成功地描绘本地民俗、表现家乡文化,被选送至“七艺节”的大舞台上展演。该舞蹈的音乐是由一首本地童谣改编而成的儿童歌曲。在人音版第五册第一课“唱唱家乡的歌”的教学中,我用舞蹈《一箩麦、二箩麦》的同名歌曲替换了教材中的一首歌,让孩子们唱着家乡的童谣,感受家乡的美好,大家学得兴致盎然、别有风趣。
  
  3 调整――使资源应用更加灵活
  教材面向全国所有的教师与学生,它包含着更多的共性成分,在我们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将教材资源略微调整一下,使其更有个性,常常能获得出人意料的收获。例如在《哈里罗》一课的教学时,我把课本插图中几个脚印的位置稍稍调整一下,脚印图就变成了有规则的加伏特舞步设计图。舞步很明了,孩子们一看就知道怎么跳,也觉得非常有趣,再听一听音乐,发现舞曲与舞步也是紧密相关的。课堂上孩子们跟着舞曲跳舞,教学效果非常好。这一教学案例中,插图的小小改动是整个教学活动画龙点睛之笔。
  
  4 删减――使资源应用更有效率
  插花时剪去多余的枝叶能使花束的造型更加好看,对教材进行必要的删减,将教学需要的一部分从整体中截取出来,也是为了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如“雨花”一课,在欣赏钢琴曲《雨滴》时,一个班级我让学生听全曲,另一个班级我只让学生反复聆听乐曲的主题,其他段落果断舍弃。后者由于聆听主题很充分,学生对乐曲所表现的“雨滴”形象体验得更加深刻。又如在第九册第一课管弦乐曲《晨曲》欣赏时,乐曲很长,教材配套的教师用书提示:只听前面一小段即可,其他部分可以舍弃。可见教材本意并不是让学生听全曲,因为考虑入选素材的完整性,才将整个音乐作品都纳入教材。对教材资源进行删减,不单是为了节省教学时间,更主要的是提高教学的效率。一些非主要的内容不仅对教学没有帮助,反而会冲淡课堂教学,干扰教学目标达成。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依据,我们反对脱离教材、自成一路的教学观点;教材的使用是一个创造性的活动,“源于教材,高于教材”,是新课程理念下对教师提出的创造性使用教材的要求。只有将教师创造才能与教材资源融为一体,教材的资源优势才能真正得以实现,教师才能拥有彰显个性的成功课堂。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963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