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对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夏桂泉

  摘要:近年来整个社会对治理会计信息失真作了巨大努力,但令人遗憾的是当前我国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依然严重,与建设和谐社会为主旋律的要求极不相符,可见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依然是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从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危害,会计信息失真的产生原因,治理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对策三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阐述分析。
  关键词:会计信息 表现 危害 成因 治理对策
  
  会计信息是经过加工处理并对会计业务、企业管理活动及投资活动等经济活动产生决策影响的经济信息。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会计活动中当事人为达到某种特定目的而提供与企业真实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情况相偏离的会计信息。近年来整个社会对治理会计信息失真作了巨大努力,但令人遗憾的是当前我国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依然严重,与建设和谐社会为主旋律的要求极不相符,可见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依然是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从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危害,会计信息失真的产生原因,治理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对策三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阐述分析。
  
  一、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及危害
  
  (一)伪造或变更会计资料
  伪造票据、虚设会计核算对象主要是往来客户,方法有直接捏造、纂改会计报表数据等。如一些单位报送给税务局的报表与报送给财政及统计部门的会计报表是三份不同的报表:单位为了升级达标,虚挂一笔往来,加大实收资本;虚构员工名单则是逃避个人所得税、加大企业所得税扣税工资的手法;虚拟销售客户,开出销售发票,虚列销售收入和应收账款,虚增主营业务收入;企业内部上下串通,巧立名目,将企业的资金、财产转移出企业进行“体外循环”;在外设立一个公司,虚构购销合同,将款项转入该公司,然后该公司破产,以此达到财产转移的目的等等。
  (二)会计报表失真
  会计报表失真除受到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失真影响外,还存在凭空编制假会计报表等。如有的企业为了吸收更多资金来扩大再生产,在报表上故意多列利润,这种作法往往使投资人产生错觉,误认为该企业具有较强的盈利能力。
  (三)经营成果失真
  经营成果失真是指企业弄虚作假,虚列收入,乱挤成本,乱列费用,随意虚造利润。如有的企业为达到偷税的目的,将一部分收入隐藏起来,记入另外一套账;有的企业将收入不入帐,擅自存于单位金库,甚至以个人名义存放在银行,成为“小金库”;有的企业为完成利润指标,不择手段地在往来账上虚列销售收入,随意需增利润,使往来账成了这些企业利润的“蓄水池”。
  会计信息失真的形式无论如何多样,其核心都表现为损益不实,无论资产、负债或是成本、费用,最终都归结到损益的真实性问题上。会计信息失真对单位、社会和国家来讲,都贻害无穷。首先,会计信息失真,会给投资者、债权人的决策带来误导;其次,会计信息失真,使得有关核算资料发生扭曲,掩盖了企业生产经营中的某些矛盾,导致利润虚增,造成国民收入超量分配,消费基金过于膨胀,给国家经济建设造成不必要的混乱;再次,失真的会计信息易造成国有资产和财政收入的大量流失,对国家的宏观调控造成不良影响。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
  
  1.利益驱动
  市场经济发展的―个基本目成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一些企业的管理层在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目标下,失去了理性,走上了唯利是图的道路,不择手段地编制虚假会计信息以骗取投资者、债权人及监管者的信任,从而获得投资、贷款或减免税费等经济利益,而企业管理者还可获得职务晋升、增加薪金等方面的个人利益。作为会计信息的直接生产者――会计人员,在如此的环境下,也不得不考虑切身的利益“饭碗”问题,而成为管理层指使的“造假工具”。虚假会计信息能实现“多赢”,正是这些复杂的利益关系构成了虚假会计信息产生的内在动因。
  2.会计规范尚不完善
  由于会计法规、制度、准则、本身的缺陷,有些企业为了提高利润,采取合法而不合理的手段粉饰报表,利用资产重组、关联方交易、资产评估、虚拟资产、利息资本化交易时间差等多种手段,虚构经济业务,从事不等价交换和进行违规会计处理造成经济交易失真,从而导致会计信息失真。同时由于已有的制度法规都是根据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环境等具体情况制定的,不免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和时滞性,也会造成会计信息的不实。
  3.会计人员的专业判断
  会计核算工作就其内容而言,虽然有其客观的一面,但也不能完全脱离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在日趋复杂的经济活动中,会计核算方法、会计核算原则的选择,都需要会计人员客观、公正的主观判断。如果会计人员不能完全排除利益的干扰,其主观判断就会失去客观和公正,就为制造虚假会计信息提供了职务上的便利。在已查处的会计信息失真案例中,有许多是通过违规调整会计核算方法、随意变更折旧年限、随意选择报表合并范围、任意增减费用摊销及准备金的计提等方面来操纵会计信息。
  4.内部控制机制不健全
  内部控制机制是企业为维护资产的完整性,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以及对经济活动进行综合计划、考核和评价而制定的制度、方法和手续的总称。不少企业未建立健全相应的会计控制制度,企业管理者不重视,设置内审重形式轻实效,致使各种失真的会计信息不能被及时发现和抑制。重要的报表数字都是根据利益的需要,由一把手说了算,其反映的会计信息自然不可能真实可靠。
  5.缺少有效的监督措施
  首先是监督不到位,表现在国家对基层单位会计工作的监督仍停留在以国有单位为对象,对大量非国有单位缺乏必要的经常性的制度化监督,同时监督主体是多元化趋势,多个部门对同单位会计工作进行交叉检查的现象比较严。其次是监督和再监督不力,少数企业的内部审计缺乏独立性,其监督职能难以施展,监督效力偏弱;外部审计独立性虽强,也存在会计师事务所为自身利益而对被审计单位出具的审计报告避重就轻。国家有关部门,如政府审计部门、财政等部门没有有效地实施对企业内部监督,即使监督也没有协调一致,无法形成合力,对作假者失去了威慑力,导致会计信息失真难以遏止。
  6.对这类经济犯罪惩罚力度小,为会计造假提供了无形的“盾牌”
  当前我国对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公司及相关人员,以及中介机构处罚较轻,使造假者因违规所获收益远远大于所付出的成本,从而使许多公司为追求利益铤而走险。另外,当前我国的法律体系不完善,现行法规包括《刑法》、《公司法》、《证券法》和《会计法》等,都对上市公司及其管理当局因粉饰财务报告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做出了规定。但这些规定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对违规事件进行处罚时找不到统一的依据,这便为造假创造了条件。
  
  三、治理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对策
  
  1.健全法律法规体系,构建完善的具体会计准则体系
  在会计法规的制定过程中,应将考虑的重点集中在虚假会计信息的利益获得者上,从根源上防止有关人员通过虚假会计信息谋取利益。新《会计法》抓住关键,击中要害,将产生虚假会计信息的主要责任落实于单位负责人,明确单位负责人为单位会计行为的责任主体,强化了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责任,同时保证了会计人员真实反映、规范核算,依法履行职责而不受到打击报复。另外,财政部已陆续颁布了一些具体会计准则,具体会计准则的制订围绕会计报表项目为核心,侧重对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计价、记录和披露的有关方法和程序进行规范,为会计信息的加工处理提供更为科学的指导。针对企业容易出问题的环节,加快会计准则的研究和制订,更好地完善会计准则,压缩财务报告粉饰的空间,进一步减少制度性、技术性的会计失真。

  2.建立内部控制制度
  将会计监督建立于内部会计控制基础上,重点强调各单位建立、健全本单位的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内部审计是强化单位内部监督不可缺少的制约机制,首先对企业法定代表人(负责人)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以增强其内部审计意识,争取他们对内审工作的支持。其次,应完善内部审计制度,健全内部审计机构,配备精干的内审人员,以推动内审工作全面、深入、规范地进行。第三,为保障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存在和有效性,应在《会计法》中作出补充规定:由财政部门委托社会中介机构定期对所属各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分析和评价,对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或无效的企业,应责令其领导人限期整顿,如在限期内不实施相应的整改措施,则给予其相应处罚。
  3.完善会计信息质量监督体系
  建立会计信息质量检查体系,明确目的、目标、主体、客体及成果有效性,即“为什么查”、“谁来查”、“查谁”、“查什么”和“发现问题谁处理”。一方面,各单位法人代表(负责人)必须对会计报表和其他会计资料的合法性、真实性负法律责任;另一方面,各级财政、财务部门和其他有关管理部门要对会计报表和其他会计资料的合法、真实、准确、完整依法实施监督。要充分发挥社会中介机构的作用,大力发展注册会计师事业。要加强对中介机构的管理,建立注册会计师审计业务的再审计制度,对那些不能公正执法、出具虚假审计结论的机构,要按《证券法》中注册会计师执业的有关规定,吊销其营业执照,并对有关责任人终生取消其执业资格,对造成严重后果的,要移交司法机关惩处。
  4.加强诚信教育
  诚信不仅仅是道德要求,而且是市场经济下的基本游戏规则。对全体会计从业人员进行诚信教育,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所有会计人员要真正做到“诚信为本,操守为重,遵循准则,不做假账”,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
  5.加大执法力度,建立会计人员诚信考核体系
  借鉴外国成熟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修改、完善相关的法律和规章,加大对造假者的处罚力度,凡是单位负责人授意、指使会计人员编造、篡改会计数据,弄虚作假,损害社会利益的,必须依法严惩,并根据《会计法》的规定追究单位负责人的法律责任。通过实行会计准入和退出制度增大造假者的责任成本。会计信息的造假者都是被利益驱动的,当其发现所获利益小于责任成本时,造假者就会产生一种得不偿失的心理预期,失去造假的动力。
  
  参考文献:
  [1]李力平.会计信息外部性特征及其内部化探讨?郾财会月刊,2004,4A.
  [2]史明俊.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及对策?郾财会研究,2004,(8)?郾
  [3]张小霞?郾会计信息失真的社会经济学思考?郾金融时报,2005,1,5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0086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