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析高校“两课”教学理念的转变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盆美

  摘要:高校“两课”在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工作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提高“两课”教学实效性是“两课”生命力所在。增强“两课”教学实效性的重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变;知识传授向行为引导转变;接受型学习向研究性学习转变。
  关键词:“两课”;教学;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2-0074-01
  
  高校“两课”是指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它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它在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工作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它是通过培养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及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来作用于社会、服务于社会的。通过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要完成好“两课“的教学任务,必须进行教学理念的转变,即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变;知识传授向行为引导转变;教师单主导向师生双主体转变;接受型学习向研究性学习转变,只有这样才能切实保证“两课”的教学实效性。
  一、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变
  教材是教学思想、教学内容的载体,是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依据。“两课”教材的内容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系统性。但是要想提高“两课”教学的有效性,还必须借助教学体系。教学体系是为了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诸要素之间的逻辑结构和教学活动运行整体设计而形成的操作范型或操作样式。
  教材体系是教学体系的指导和依据,教学体系是教材体系的拓展和延伸。
  在转变过程中,首先,应围绕教材内容实施教学,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其次,围绕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要求,提炼教材重点内容,坚持“要精,要管用”的原则。 “精”是对内容的要求;“管用”是对效果的要求,体现在通过教学,学生能够独立思考、主动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第三,从解决现实社会问题和学生思想实际问题的要求出发,保证教学内容具有时代性、针对性和创新性,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达到“两课”教学的有效性。
  二、知识传授向行为引导转变
  “两课”教学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它是通过培养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及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来作用于社会、服务于社会的。但是,“两课”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知识教育的层面上,而应该在传授必要的相关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着重对大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及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的教育和行为规范的引导,实现知识传授向行为引导的转变。
  古人云“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两课”教育应该注重对大学生行为的引导。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引导自己的行为,明确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使他们在社会实际生活中明辨是非,正确地进行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
  教师的单主导向师生双主体转变
  传统“一言堂”的教学方式,在新形势下,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两课”教师的主导地位不能忽视,但更不能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相长,这是教学规律,也是“两课”教学的基本规律。这就要求,教师在系统讲授的基础上,精心设计双主体互动式教学方法,建立教学磁力场,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探索和研究问题。②具体而言,一方面是要形成课堂内的师生互动。教师应努力做到两个方面:一是多采用启发式教学,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多使用“为什么”、“怎样理解”、“表现在哪里”这样的语言,给学生一些思考问题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的头脑始终处于思维的活跃状态,改变那种教师管教、学生管听得被动局面。其次,是多开展课堂讨论,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挖掘学生内在的潜力,讨论会上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后,由教师来归纳总结,将大家的思路统一到正确的观点上来。课堂讨论可激发学社功能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助于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促进教与学双方的了解和合作;有助于促进学生独立思考,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是要形成课堂外的师生互动。要通过师生课下交流,设立公共邮箱等方式,使学生有问题及时与老师交流,及时的解决问题。课堂外的师生互动有助于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有助于学生找到归属感,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信任纽带。
   三、接受型学习向研究性学习转变
  “两课”教学理念的转变不仅针对老师,而且也针对学生。过去一段时间,思想政治理论课多采取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灌、学生接受的方式进行,很少引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主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学生在教学过程处于被动地位,因而对“两课”认可度不理想、听课状态不理想、对教师教学不满意。这种学习内容单一、封闭的被动学习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强烈的求知欲,所以“两课”教师要帮助学生实现接受型学习向研究性学习的转变,学些内容从单一、封闭转向综合、开放,学习目的从掌握知识转向解决实际问题,学习形式从规定性转向灵活性,学习过程从接受性转向自主性。
   “两课”的教学改革是一个长期探索的过程,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要实现其目的,,需要各方面共同协助,付出艰辛和劳动才得的以实现。
  
  参考文献
  [1]祖嘉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三题[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1).
  [2] 陈秉公.创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魅力[J].思想理论教育,2007,(4).
  [3]唐春波.浅析增强高校“两课”教学的实效性[J].经济与发展报,2006,(6).
  [4]康小莉.加强“两课”教学的实效性[J].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校报,2005.(4).
  [5]甘宗郊.高校“两课教学改革走刍议,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5,(2).
  [6]龚萱.关于“基础”课教学理念转变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1470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