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立足课堂,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打开近几年的小学语文质量检测试卷,我们不难发现,从一年级起就有阅读理解题了,其分值的比例,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逐渐增多,此类题目学生失分比较大,影响学生语文成绩,如何提高学生做阅读理解题的能力? 不少老师靠考试之前找几篇文章,出几道题,练一练、讲一讲。这种做法不仅加重了学生的负担,而且效果也不好。笔者认为,应该把功夫放在阅读课上,因为现行语文书中的文章都选自名家名篇、文质兼美、浅显易懂,具有童真童味,适宜对学生进行阅读理解训练。因此,我们要立足课堂,发挥语文课本中每篇文章的阅读训练作用,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一、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练有目的
   1.达标。达标就是指阅读思考题的设计既要突出语文课标中的阅读总目标,又要突出学段中的阅读目标;既要突出每册教材的阅读目标,又要突出每篇课文的阅读目标。因为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在教学活动中起着指向作用。
  2.精要。所提问题要少而精,凡是和理解内容,领会中心,掌握写法有关的问题才提。这就要求我们围绕目标,通盘考虑。某老师教学《十六年前的回忆》(第二课时),整节课只围绕一个问题展开教学的。即:这篇文章表现李大钊什么样的精神?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个思考题的设计,高屋建瓴,从理清英雄人物的行为和思想的关系入手,引导学生探觅英雄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进行感染和教育。因为问题提得少,学生“读”的时间相对充分,其主体作用也发挥得充分,教学也就容易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3.整体。设计问题时,要以整体的,联系的,全面的观点为指导思想,充分把握教材中字、词、句、段、篇之间的联系,抓住教材内在的思路。某老师教学《一夜的工作》一课时,通过钻研教材,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全文围绕哪句话写的?通过哪些具体句子描写的?这些句子你是怎么理解的?由于教者充分把握了这篇文章的整体联系,阅读教学就能层层剥笋式地展开。
  4.递进。就是阅读思考题的设计要注意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前后问题之间要讲究层次,以利清晰地展开教学过程。这条要求尤其适用于对课文重点句段、关键词句的探究。某老师教学《挑山工》一文,组织学生理解挑山工的一段含义时,抓住“随便”一词,设计了这样一组思考题:什么叫随便?这句话是说什么人随便?怎样随便?和游人相比,和随便相对,什么人不随便?他们怎样登山?这样的提问从现象着眼,从字面入手,通过两种登山方法的比较,生动、形象地揭示了“随便”和“踏实”之间的矛盾关系以及它们所包含的含义。
  5.典型。就是设计问题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力争在教学过程中举一反三,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这种设问较适用于并列结构课文的教学。某老师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设计了这样一组问题:小女孩是在什么情况下擦燃第一根火柴的?看到什么?想到什么?结果怎样?说明什么?因为课文接着写她四次擦火柴。所以上组思考题的设计,实际上起着引路作用。在后面的教学中,教师只要将上组思考题中的“一”换成“二、三、四、五”,就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学。应当说,这样的设计,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十分有益。
  二、传授方法技巧,让学生学会分析思考
  1、认真读书、明白要表达意思
  完成阅读理解题的核心是具有良好的理解、感悟和表达的能力,理解与感悟的关键又在于读,读不通顺、读不明白,就无法进行理解和感悟。因此,要让学生养成多读习惯。特别是做题之前,一定要先读书,对文章内容进行大致的分析,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和要表达的意思。否则,边看题边找答案,是“欲速则不达”的。
  2、审清题意、对问题进行“定位”
  为了便于训练,阅读课堂上的提问应尽量写在小黑板上呈现给学生,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看清问题,仔细读题,理解题意,把握要求。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找准问题中的关键词,仍后到文中找到涉及问题关键词的句段,即找准问题的所在位置,对问题进行定位。
  如,一位老师教学《桃花心木》一课时,出示了这样一个思考题;种树人有哪些奇怪的做法?学生通过审题,明白了问题的关键词是“奇怪的做法”,然后引导学生在文中找到带有“奇怪做法”的句子或段落,这就找到了问题的位置,做到了对问题的“定位”。
  3、联系上下文、对答案进行“定位”
  题目出自文章,答案一般而言,也会源自文章具体内容,不会纯粹是出题者的主观臆想。有时文章会直接呈现答案;有时只提供了部分答案;有时只给出了思考的线索和方向……答案或提示一般就在问题中的关键词前后的位置,因此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在上下文中搜索答案。
  如前例中,学生找到了问题的关键词(下转第92页) “奇怪的做法”,只要联系上下文读一读,“答案”就自然而然的找到了。
  另外,根据目标要求学生掌握的段、篇等知识,一定要让学生掌握。如,什么叫过渡句?什么叫前后照应?什么叫插叙?怎样分段写段意?……学生只有掌握这些知识,才会分析归纳答案。
  4、对照问题、检查订正
  答案完成后,要求学生对照阅读理解题,再次审视一遍,看是否答非所问,特别要注意语言表达是否紧扣题意,语句是否完整、简练、流畅。
  三、评析课堂答问,让学生学会锤炼答案
  目前不少语文教师在阅读课上,对学生的课堂答问,缺乏应有的评析,尤其对一些颠三倒四、不着边际、语言不规范的现象,也同样或一味称好、或不予表态,这种做法会影响和贻误学生的思维和语言的发展,更会造成学生不善于思考、无所用心、满足于应付发言的思想。新课程强调,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在学生学习活动中起主导作用。因此,阅读课上,教师应对学生的答问给予评析,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阅读课上学到锤炼答案的方法。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18192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