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读懂学生的三个“点” 实现教学的三个“性”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要读懂学生,必须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发现学生学习的规律,形成对学生的正确、全面的认识,真正弄清楚“学生学习的起点在哪里”、“学生在学习中有哪些困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哪些差异”这几个问题。应当把“研究学生、了解学生”放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来,在行动中,更深入地关注孩子们是怎样学习数学的,从而使我们的数学教学更有针对性,更有效,更能符合不同层次学生发展的需要。
  一、读懂学生的学习起点,使教学更有针对性
  1.读懂学生学习内容的起点
  书本上编排的知识起点是静态的,本质上排斥其他学习资源对课堂学习的影响。而学生现有的知识起点是动态的、开放的,本质上容纳其他学习资源对课堂学习的影响,并以整合的方式加以促进。教师要选择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实施教学活动,对于教师来说,确实是一种挑战。
  对于同一学习内容来说,有时大多数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要高于学习的逻辑起点,而一小部分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会低于学习的逻辑起点。这时,作为数学教师就应该在学习新知前针对这部分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及时补救。对于同一个学生个体来说,由于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基础的不同,就不同的学习内容,其表现出来的现实起点有时低于学习的逻辑起点,但有时却高于学习的逻辑起点。这就提醒教师在实施分层教学时不能预先简单地将学生划定为A、B、C等,而应在学习某一新知前找准学生不同的现实起点,适时选择有效的教学方式,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以自己较习惯的学习方式开展学习。
  2.实现教学的针对性
  学生起点的多样性,使教师很难驾驭课堂。学生的起点到底在哪里,不同地方、不同班级、不同内容,学生的起点是不同的,它对于教师来说也是一个未知量,是个开放的量,作为教师只有努力估准这个量。通过实践,我们深深地体验到学生的思维与老师的想法是有差距的、有时甚至是出乎意料的。这就要求教师抛开预设教案,从学生的动态变化中去动态生成适当的教学行为。
  二、读懂学生的学习难点,使教学更有实效性
  难点,即相对难学的内容。这些内容一般又是学生应理解和掌握,并能熟练运用的知识,而且也是能够理解和掌握的。研究表明,大部分难点是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同知识要求之间存在差距造成的。这种矛盾既是学生学习新知的障碍,又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有利机会。为此,教师应在备课时深入钻研教材,认真分析难点难在何处以及难点形成的原因。让难点的突破成为发展学生思维的契机。
  1.读懂学生的学习难点
  仅就学生的“学”而言,难点的形成一般与学生本身、教师、教学内容等因素相关。其中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结构、学习动机和思维品质等,是难点形成的内因;而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水平以及教材的知识结构等则是难点形成的外因。外因相对来说比较容易把握,内因的分析更有助于老师读懂学生的学习难点。
   首先,学生“双基”不牢固、不全面、不准确。其次,习惯定向和思维定势引起的负迁移。再次,思维品质差,思维能力弱。另外,非认知因素欠佳也是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学习本身就是客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过程,如果学生对学习内容不感兴趣,对教师讲课内容不能引起注意,注意力不集中,缺乏坚强的意志品质,那么无论学习概念、计算,还是解决实际问题都会困惑重重,困难四起。
  2.实现教学的实效性
  针对学生学习中的困难所在,教师应灵活选用各种恰当的教学方法,对症下药,充分利用有限的教学时间突破难点,使教学更加有效。
  例如《三角形内角和》的教学。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多数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并不知道,甚至不清楚内角和的概念。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首先应为学生的研究给一个铺垫,明确三角形内角和的含义,然后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动手操作。要知道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并不难,但要证明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却有一定难度。很多同学都会想到用量一量的方法,但由于误差的存在,所以发现一些三角形的内角和在180°左右,这时不能急着告诉学生原因,而是要让学生体会到得出某个结论时,一个特例是不够的。再引导学生用撕、拼、折等操作活动,得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最后学生得到的不仅是三角形内角和的知识,也使学生体验了探索未知的思维方式与方法,培养他们主动探索的精神。
  三、读懂学生的差异点,使教学更有层次性
  1.读懂学生的个体差异
  (1)智力因素方面的差异
  学生个体智力上的差异是我们不可回避的问题,虽然我们在教学中更多地关注非智力因素,但遗传等因素导致智力间存在差异是客观的。从先天禀赋和环境的影响来看,智力因素是影响学生差异的重要方面。因此,教学时应更多关注孩子的自身成长,根据不同孩子的智力水平制定不同的学习要求,纵向对比对孩子来说更有意义。
  (2)非智力因素方面的差异
  非智力因素的个别差异呈复杂状态,通常表现为方向、性质、强度等方面的差别。①学习动机的差异。有的学生由好奇心引发的认识动机强烈,不断发问:这是什么?那是什么?为什么?有的学生自我提高的动机突出,迫切希望通过学习得到同伴的尊重;有的把获得家长与教师的表扬作为努力学习的动机。不仅有方向、性质的不同,同时有强度、水平的差别。②兴趣的差异。有的倾向于直接兴趣,有的倾向于间接兴趣,从个体发展看需要两者相结合,学生在发展的不同阶段和个体之间其倾向都有所不同,教师要根据学生各自的兴趣表现给予积极引导,实现有效的转化。③情感和意志的差异。学生之间既有情感意志的指向性的区别,对不同事物表现出积极情感,在不同的活动中表现出具有意志力;也有强度、深度的不同。有的学生情感表现丰富而强,意志坚强而稳定,有的学生则表现出明显不足,需要创造条件给予特殊的关心和帮助。另外,学生的性格表现为对事物的稳定态度,每个人均有其性格特征,有的内向,趋于沉稳;有的外向,趋于鲁莽,由此形成不同的行为习惯。学校教育要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对性格特征不同的学生进行同一内容的教学应有不同的手段与方法,否则就难以取得良好教育教学效果。
  2.实现教学的层次性
  由于学生所处的环境、背景不同,学习能力、思维方式、学习需要的不同,必然存在知识经验与认知结构的差异,如何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过程中学有所获,实现最优发展?怎样在有限时间内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佳效益?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教学中注意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习惯、思维倾向。根据学生知识背景所存在的客观差异,探寻适合不同学生学习发展的“最近发展区”,合理地组织学习材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活动经验的基础上顺利实现知识、能力、情感的提升。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我提供了以下探究学习材料:
  (1)大小不同的平行四边形硬纸片若干(底和高都是整厘米数的);
  (2)面积为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若干个;
  (3)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并做好记录;
  (4)思考: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你能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吗?
  学生的知识经验和活动体验都不同,有的学生需要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来量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即数格子法);有的学生将平行四边形割补成了一个长方形再计算它的面积,割补的方法则多种多样……但无论用什么方法,每个学生都能依据自己的基础和独特的思维方式进行探究,为进一步探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预备了丰富的活动经验。
  真正的课堂教学过程应是动态发展的,是适时变化的,所以教师必须了解学生,善于捕捉学生反馈的信息来组织教学。这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要求,不论成败与得失如何,我们已经跨出了可喜的一步。
  
  参考文献:
  【1】俞正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起点在哪里》、ISSN 1006-1606、2003年第1期。
  【2】张静、《突破小学数学教学难点的途径》、ISSN1729-1720、2008年4月第2期。
  【4】薛赞祥、《关于小学数学教学难点的若干思考》、1007-9068、2000年01期。
  【5】、周莺歌、《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促使学生个性化发展》、ISSN1009-010X、2002年01期。
  【3】李荣和、《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向素质教育转轨》、ISSN 1009-4075、1998年第8卷第1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18447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