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学习成绩的合理归因是激发英语学习动机的有效手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合理归因是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建立自信,提高学习积极性的保证,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本文拟从可控因素和不可控因素两个方面分析高中学生成败归因的特点,并据此提出指导学生科学合理归因的几条途径:否定能力论、鼓励努力归因、善用回馈。
   【关键词】学习成绩 合理归因 学习动机 有效手段
  
  新的英语课程标准倡导素质教育,要求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培养的倾向,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然而时下的学校教育的一大特点仍是以“升学率”来衡量学习成效。尤其是一些毕业年级,两周一小考,一月一大考,长此以往,“分数”主义成为学校教育的热门话题。那么素质教育与“分数”主义是否就是水火不相容的两种观念呢?笔者认为既然学校教育无法摆脱现实中多种因素的限制,那么教师就要善于运用自身的专业修养、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可以借助“分数”灵活的引导学生进行合理归因,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良好的素质。
  学习动机(motivation to learn)是指引起学生学习活动,维持学习活动,并导致该学习活动趋向所设定目标的内在心理历程。曾有心理学家将学习动机分为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外在动机是受外在环境影响而形成的。内在动机是内在需求而产生的。根据学习动机的不同起源,如何使学生的学习动机专注于英语这门学科,显然是英语教师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然而怎样关注学生每次的考试反馈,培养他们科学的归因理念呢?在弄清这一问题之前,我们很有必要先了解一下高中生在考试之后通常的归因方法。
  一、可控因素
  1.是否努力。少数成功的女生会认为自己很努力,但大部分成功的男生将成功的原因解释为能力强,接受力快,不承认自己很努力。因为他们都想展示自己很聪明,优异的成绩不是靠“死用功”得来的。而大部分考试失败的学生也不会承认自己努力了,他们会找出各种托词,诸如“我没背单词”“我的笔记记得不完整”“我上课没认真听讲”等。认为未努力而遭到失败,心理的挫折感较低。
  2.不够细心。80%的学生归纳考试失败的原因时都会说:“某某题目我只看了空格前面的内容,后面的没看;我心里想的是A可手里写的是B;我写完之后没有检查”等等之类的理由。多数学生认为粗心不代表他们不聪明,只要下次细心一点就能考好。
  3.身体状况。诚然有少数学生因为生病缺课导致考试失败。但也有部分考试失败的学生会采取逃避责任的态度,如“考试那天我状态不好;我昨天泻肚子,可能对考试有影响。”等等,他们会想方设法来安慰自己。
  二、不可控因素
  1.能力。少数学生考试失败后归因于能力不够,对自己以后的考试没有信心,预期到他们仍然难免再度失败。因此他们缺乏强烈的动机去积极准备下次考试。如有三分之一的女生进入高三后对考试有极大的畏惧心理,经受了一次次失败后,只能认命自己能力差。尤其是看到那些不是很努力的男生每次考试都会超出她们一大截,更是感到失望。
  2.运气。学生之间的竞争是相当激烈的,尤其是考试之后的排名最能使学生看到自己与别人的差距。积极的学生还能从主观上分析原因,而逃避失败型学生会归因于别人运气好,自己运气差。诸如“这次听力中的短文学生A在课外读物上阅读过的;这次考试的有关星座的书面表达正好是学生B的星座,所以他沾光了;我们教室的广播声音没有别的教室声音大,所以我的听力没考好;看我的作文的老师扣分严,所以我倒霉。”教师常能从学生中听到类似的抱怨。
  从上面的分析看,学生的自我归因各有不同,从中我们不难看出有积极与消极之分。将考试成功视为自己很努力,考试较细心的学生,在心态上是较为积极的,成功的经验能提高他们对自我价值感的追求,并且增强他们的学习动机。然而学生们从考试结果中所体验到的成败经验,永远是成功者少,失败者多。在长期得不到成功机会的情形下,学生在心理上形成了上述应付学校考试后成败压力的对策。由于一般学生对自己能力与周围环境并不十分了解,难免在成败归因时,受主观因素影响,因而做出不正确的归因。作为教师应深入细致了解学生能力及性格上差异,运用归因理论,对学生的归因进行正确的引导,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三、有效措施
  1.否定能力论。首先肯定绝大部分学生的智商没有差异,也就不存在某某生来能力强,某某生来能力弱的说法。部分性格张扬,认为自己很聪明的学生,把自己的成功归因于能力,这表示他有信心,这也是一种积极的归因心态。教师不要给予全盘否定,只是有意识的挑些难题治治他们,让他们感到凡事并不如自己想的那么简单,脚踏实地的努力还是不可缺少的。
  而对认为自己能力差的学生,往往教师和家长的评价和暗示都会成为学生对自己学业成败进行归因的线索和凭借,对于学生考试上的失败,教师、家长往往要进行批评,如果批评的内容涉及到学生不聪明、脑子笨等方面,学生往往就把考试成败归因于自己能力低等原因。因此对这类学生,教师要联合家长,想方设法找他们的优点给予表扬。如:“这次考试中你的书写清楚工整,老师看了就觉得舒服;这次考试虽然你的分数没有改变,但考试的难度大了,说明你还是进步了;本次考试你的阅读理解失分较少,阅读最能显示人的综合能力,证明你的能力较强;本次考试你的听力拿了满分,太好了,事实说明你的反应很快。”等等,教师要让学生看到自己是有希望的,从而继续维持学习动机。
  2.鼓励努力归因。考试成败后的努力归因,对今后奋发学习具有积极的激励作用。如果学生在失败面前敢于承担责任,能感到自己努力不够,表明了学生能正视自己内在的不足。今后只要作努力尝试,采取一些改进学习的策略,失败的状况就可以改变。
  部分学生有能力而不去努力,他们认为只有能力低的学生才需要努力。也有学生不认同努力即可成功,从而达到既维护自我价值又足以逃避失败的目的。这些都是缺乏强烈学习动机的表现。学习动机是追求成功的内在动力,如果追求成功的结果屡遭失败,学习动机自然不能维持。因此,教师必须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并让学生在各种不同的学习中有可能获得这种机会,从而体验和认识自己的能力。不要关注联考之类的教师自己无法控制的试题,而要重视平时的小测验。如进行单词默写时,让成绩下等的学生上黑板,这是所有英语测试类型中最易成功的一种。同时教师对他们的优异表现给予高度肯定,从而增强他们的信心;在课堂反馈练习中,成绩中等的学生取得上等的成绩时,教师可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肯定他们上课听讲认真,学习很努力;在平时的小练中,笔者不赞成同组教师流水阅卷,而是教师阅自己班级的试卷,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标准、不同的尺度评定分数,如阅英语作文时,对成绩中下等的学生要放低要求,采取小错不扣分,大错少扣分的原则。尽可能的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使他们在努力之后获得满足,从而肯定自己的价值。也只有学生体验到努力后的成功,才可能将学业的成败与是否努力联系在一起,才能真正理解常人所说的“人之成功是靠三分天才,七分努力”。
  3.善用回馈。作为教师,如果只了解学生成绩的优劣,而不了解学生对自己以及对环境(包括教师、同学、课程、学校规范等)的看法,辅导工作是很难真正发挥作用的。学生自己对其考试成败原因的主观解释,是影响其以后学习动机强弱的重要因素。对有些人来说,“失败为失败之源”,但对另一些人而言,“失败乃成功之母”,其间的差异重在教师的指导。
  首先,教师不可妄下结论。要耐心倾听学生的归因解释,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都为教师今后的教育教学提供依据。在全面了解学生之后,教师要善用回馈激发学生士气,多以表扬鼓励为主。如一次英语测试之后,一名勉强及格的中等生建议:“老师,你总是让我们自己划词组去背,但是你报给我们默写的词组跟我们找的不一样,如果老师把认为重要的词组直接划给我们背,省得我们浪费时间,还可以把多余的时间用来做其它作业。”笔者当即表态:“好,你提的建议很好,我怎么就没想到呢?证明你是在动脑筋学习,而且还知道怎样合理安排时间。你的学习成绩我完全不用担心。”教师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回馈,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动机有很大影响。根据教师的回馈,学生就可能对自己以后的行为形成一种预期:预期自己会成功,他就会努力去追求成功;预期自己会失败,他就会稍遇困难立即退缩放弃。因此,教师要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因势利导,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成就动机。
  现在高三学生面临考试的压力,他们的目光都盯住了考试成绩,都希望在学习过程中证明或表现自己的能力。引导其确立积极向上的成就动机,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避免考试压力以及由此导致的心理问题,也对个体的发展具有长远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春兴.教育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2]韩仁生.中小学生考试成败归因的研究[J].心理学报,1996,(2).
  [3]樊洁.当前中学生成就动机的调查与分析[J].红河学院学报,2004,(2).
  [4]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S].200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18892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