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谈中学“美术欣赏”课程的教与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冯卫军

  摘 要: 本文通过阐述中学“美术欣赏”对学生成长的作用,分析了“美术欣赏”课程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提出了中学“美术欣赏”课程的教学方法,为现代美术教育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 中学“美术欣赏”课程 “教”与“学” 主体分析 教学方法
  
  现代中学美术课程不仅要传授美术知识与技能,而且要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审美情趣、创新能力和个性品质。所以“美术欣赏”成为中学美术教育的重要部分,教学过程中有许多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中学“美术欣赏”课程的作用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强大源泉。”中学“美术欣赏”课程属于审美教育的范畴,作为现代审美教育内容的一部分,它的作用是内在的、深层的,并且是久远的。
  1.传授美术知识,弘扬人文精神。
  美术欣赏课,首先是美术知识的传播,让学生了解关于美的文化。美术欣赏的过程其实就是学习艺术文化的过程,对艺术的传承、人文精神的弘扬具有积极作用。
  2.满足学生的审美需求,提高审美能力。
  人不是天生具有审美力的,需要后天的培养。美术欣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美术素养,培养审美能力和理解力。纵观当前的美术教学,美术欣赏已贯穿从小学至大学的审美教学全过程中。
  3.完善学生的智力,激发创造热情。
  人的思维分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美术欣赏可以促进形象思维的开发,激发创作热情,这种热情可以成为学习,甚至是探索科学奥秘的动力。很多科学家喜欢艺术的事实正说明了这一点。
  4.调节心理,陶冶情操,健全人格。
  健康的心理素质能使人更积极地适应社会,美术欣赏是一种情感教育,作用于心灵,促进身心健康地发展,培养学生爱美、爱艺术,并积极地投入创造美好生活中去。
  二、中学“美术欣赏”课程中“教”与“学”的主体分析
  美术是一门很特殊的学科,单纯依靠老师的教是无法激起学生广泛的兴趣的,应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倾向和心理水平。这里我们就分析“教”与“学”的主体的特征与关系。
  1.教师――“教”的主体。
  教师是“美术欣赏”课程中“教”的主题,在课堂上起主导作用。课程教学的设计由教师来完成,无论是教师讲授,还是启发学生来讲,都是教师事先设计好的。所以教师首先要备好课,写好教案,选择好课程中要用的美术欣赏作品(世界名画、优秀艺术作品等)。每件美术作品的亮点都不同,作品的分析也就有不同的侧重:有的作品需要侧重于时代背景和历史故事的介绍;有的作品侧重于艺术家构思的巧妙;有的作品侧重于造型形式因素的运用;有的作品侧重于材质肌理的表现力;有的作品侧重于对整体空间和自然环境的联系。这些内容的不同决定了备课、授课的重点不同,并且带来教学方法设计上的差异。
  2.学生――“学”的主体。
  学生是学的主体,这里的学生指中学生。中学是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是心理和生理逐步成熟的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精力充沛,对生活充满热情,对社会的认识不深刻,但求知欲强,所以美术欣赏的内容对他们审美观的形成与稳定有重要作用。在“美术欣赏”课程中,我们要针对学生的特点,掌握学生欣赏习惯和欣赏特征,在课程的设计上将重教师“教”转向重学生“学”,现在的美术教材的内容大都考虑到学生的发展,为学生创造了发现自己个性和创造能力的空间,充分发挥学生在美术课程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在美术欣赏过程中,“教”与“学”的主客体关系有时不是那么一目了然的。我们主张主客体的统一,美术课程必须让学生直接参与,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获得深刻的体验。教师过多、过细地讲解,不利于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真切感受。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能够满足好奇心的同时,更加灵活地促进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从而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和美术能力。
  三、中学“美术欣赏”课程的教学方法
  “美术欣赏”课教学方法忌千篇一律,作品分析忌面面俱到。如果每件作品都是从构图、造型、色彩上分析,学生就会感到索然无味,也就失去了欣赏的意义。“美术欣赏”教学工作也应成为创造性的工作,其创造精神应体现在引导学生在每件作品发掘独自特有的美感形式与审美意义,并能对其做深刻分析,让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剖析中发挥想象和创造,逐渐培养他们的艺术修养和创造性。下面我就实践中的教学方法进行分析。
  1.教师解说型。
  由教师直接对美术作品或是对美术欣赏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的讲解、说明。这种方法比较传统,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这样的形式应避免枯燥,所以可以插入一些相关的故事、做一些趣味性的比拟等方式,来调解课堂的气氛,有效地引导、启发学生的思维,加强学生的记忆与理解。
  2.师生互动型。
  师生互动型的教学方式的特点在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在教师的引导下思考、讨论,并将自己的想法与教师交流,这样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想法,以及对作品的理解程度,可以有针对性地进一步分析、或给予概括性的总结。教师互动型教学通常有问答的形式――教师启发式提问,引导学生思维,并回答;讨论的形式――以学生为主体展开讨论,教师引导、分析与总结。互动性的教学方法大多要求学生课前预习、带着问题查资料,所以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课外实践型。
  “美术欣赏”课内的教学通常用的是图片、录像资料,毕竟没有欣赏实物来得真实有效,学生对于一件艺术品的欣赏,在美术馆看到的要比看图片更令人振奋。因此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可以去美术馆或博物馆欣赏文物、字画。这样可以有效补充课本上缺少的内容,同时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提高他们对艺术的兴趣,增长了见识。
  4.辅助教学手段。
  为了提升教学的质量,在教学中可以利用一些辅助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的教学方式,这种方式方便美术作品的展示,可以扩大我们教学的信息量;再如美术作品的欣赏过程中,我们可以运用背景音乐,将美术与音乐的融合,加深学生的记忆、理解与联想。
  综上所述,“美术欣赏”的教学方法是灵活多样的,“教”与“学”是相互依赖、相辅相成的,要把握“教”与“学”主体地位的适度均衡,不能完全以老师为主体,要带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样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赵英水,米海峰.走进高中美术教学现场.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朱宝荣.现代心理学原理与应用.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11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