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科教兴国,教育为本,德育为先。德育在教学工作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心理健康教育则是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现阶段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常表现为人际关系敏感、行为异常、心理承受障碍、抑郁、焦虑、厌学等。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学校品德与社会教学不仅应重视德育渗透工作,还更应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
  
  爱国主义教育不应该是简单抽象的说教,而应把品德与社会课带到军事博物馆、德育基地等场所,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熏陶和教育。教师还可以结合教学内容采取演讲、朗诵、绘画、讲故事、小品表演、快乐竞猜等多种形式来教育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弘扬中华文化,继承革命优良传统。如在教学《不能忘记的屈辱》一课时,笔者采用了小品表演的形式,让学生分角色表演我们的国土被外国列强的铁蹄践踏,许多珍贵的、世间罕见的国宝也被列强所掠夺,让学生通过对这些残酷的历史事实的了解,体验和感受中国曾经遭受过的那段屈辱历史。学生用生动的表演,重现了这段历史,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和从小捍卫祖国的情感。
  
  二、良好自信心的树立
  
  我们办公室的墙上醒目地写着:面对孩子,今天你微笑了吗?我常以这句话提醒自己。给孩子微笑,能缩短师生间心灵的距离。学生从家庭来到学校,教师便成为他们最亲近的人。亲密无间的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学生在他喜欢的教师面前,会用自己的学习热情主动去表现自己,变被动地学为主动地学习。这说明,是教师的爱,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基于此,教师要在生活、学习、兴趣等各个方面去关心学生,尤其是在他们遇到困难的时候,教师的帮助会使他们的学习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教学中,应适当照顾差生,给他们提一些容易回答的问题,在他们回答出后,给予表扬,让他们体会成功的喜悦。同时,应让他们有一种强烈的不满足感,稳定他们学习品德与社会的兴趣,激发他们不断进取。爱,可以帮助学生做到从喜欢一位教师,到喜欢这位教师所教的课程,进而树立起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三、健全心理素质的培养
  
  教师不应只是传授知识的教书匠,而且应该成为学生的保健医生,学生人生道路的引路人。教师只有成为学生的知己、朋友,学生才能将自己的烦恼向教师倾诉。教师应以诚恳的态度耐心倾听他们的诉说,让他们把心里积郁的情绪渲泻出来。要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引导,帮助他们克服缺点,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作为教师,应时刻牢记,尽管教育者和被教育者角色不同,但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应该在保证教学工作正常进行的前提下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那些有心理障碍的学生,他们常常感觉不到自己的价值。这些学生只有被人接受,才能接受自己,如果教师不尊重他们,他们也感觉不到自尊。对待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要坚持正面教育引导,尽量不要当众批评。实践证明,只有从尊重出发,学生才能打开自己的心扉,心理教育措施才能奏效。
  为了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除了常规教育外,还要注意在耳濡目染中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这主要有赖于学生所处班级心理环境的状况。老师在教学实践和日常生活中,要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保持积极向上、平和开朗的心境,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要营造一个充满信心积极向上的氛围,激发学生看到自己的成绩、长处,继续努力,要让学生发扬团结友爱的精神,使学生都感到集体的温暖,这样有利于帮助其矫正不健康的异常心理。
  总之,品德与社会教学对于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寻找教学契机,创造教学环境,积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以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责任编辑 武之华)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1309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