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任务驱动法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当今中职生的数学基础普遍较差,且畏难、消极、厌学情绪严重。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明显地不切实际。摸索探讨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是每一位中职数学教师所要面对的问题。在借鉴参照其他学科教法的基础上,尝试采用任务驱动法同样有效。
  [关键词]任务驱动教学法 查漏补缺 协作学习 建构 引导
  
  目前,中职课堂教学反映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尤其是教师耐心细致的讲解与学生的收获不成比例,双方都有一种劳而无功的感觉,致使教师无奈,学生痛苦。面对这种现状,青岛经贸科技学校数学组成员在参照学习其他学科教法的基础上,集思广益,大胆尝试,逐渐摸索探讨,有效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于数学课教学。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施依据
  
  1 理论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取新知的过程。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相反,他要主动建构信息的意义,且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在学习的过程中,人脑并不是被动地学习和记录输入的信息,而是主动地选择一些信息,与过去的经验相互作用,从而理解新信息的意义,进行意义建构。
  数学课对学生的基础要求相当严格,若要达到有效地理解掌握新知识,学生头脑中必须存有与新知识有关的以往知识,才能进行建构。犹如建筑,有了牢固的地基才能建成高楼大厦。
  2 现实依据。目前中职生数学状况令人担忧,一是学习主动性差,依赖性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薄弱,理解能力差。不会总结、反馈,知识记而不牢,用而不活。二是畏难、消极和厌学情绪严重,学习目的不明确。三是多数学生不会学习,没有形成好的学习习惯。四是学生两极分化相当严重。为了达到教学目的,授课时若采取补习已学知识的方法,一方面由于课时紧根本难以完成教学任务,另一方面忽略了优等生,长期下去他们的学习兴趣也会慢慢失去。
  为了解决以上矛盾,用任务驱动法进行数学教学是合适的。教师备课时,可把本节课所涉及的有关内容、特别是已经学过的内容,设计成一个或多个具体的任务打印出来,提前发给学生,让他们在课下通过查阅资料和同学问交流,初步地逐个明确具体的任务,大概了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目标。这一方法打破了传统教学中横向知识积累的老套路,不再按照教材内容的顺序,而是采用纵向模块式知识提炼的方式进行教学。所以,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建立在学生现有基础上的,它有利于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查漏补缺,掌握新的学习内容。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施
  
  “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教师根据教学要求提出“任务”,以完成每一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有机地、巧妙地隐含在“任务”之中,学生自己或者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其具体模式为:下达任务――学生自主探求任务――学生交流――一教师引导完成任务――师生总结任务。
  1 下达任务。教师以问题的形式列出本节课所涉及的有关知识。例如,在讲到“角的概念的推广”时,问题如下:
  (1)要求学生观看教室的挂钟,了解分针每转一固、二圈分别的角度数。
  (2)提出问题:如果挂钟快了5分钟,校正时如何转动分针;如果慢了5分钟,又该如何校正?弄清两者的不同。要求学生回顾初中所学的角的概念、角的范围。
  (4)联系(1)和(2),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5)提问:初中所学的角的概念是否有一定的局限件?
  (6)如果有,试讲局限性的具体体现。
  (7)要求学生重新给出角的定义。
  (8)要求学生谈出对旋转一词的理解。
  上述(1)、(2)、(7)包含了本节课所要讲解的两大重点,一是角的范围、概念,二是角的分类(正角、负角、零角)。 (3)是回忆已学知识。 (4)至(8)是学生要探求的任务。这样,通过身边的例子创设情景,提出具体任务,明确目标,极大地调动起学生的兴趣,激发起他们的求知欲。
  2 自主探求任务。本阶段主要是要求学生针对上述问题,根据自身情况或回顾、或查阅已经学过的知识,然后仔细阅读教材,动脑思考问题的答案。本环节的设立依据,是以学生为本,特别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只有补充已学习过的知识,才能在他们头脑中建立有效的知识链接,保证顺畅地接受新知识。
  3 同学交流,教师引导,完成任务。问题中都包含着新、旧知识,学生接受任务后首先应思考如何去完成任务。对于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将会遇到的难以解决的问题。学生之间可以进行讨论,尽量自主解决,这样就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同学问互帮互助、团结合作的精神。难以解决的问题,正是他们想要知道的知识点,此时教师再传授以新知识,就能调动起学生主动求知的欲望,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追求,比传统的教师泛泛而谈效果要好得多。
   4 师生共同总结评价任务。本环节应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通过进一步强调本节课的重难点,使学生理解了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再谈及运用就不会那么难理解和掌握了。
  
  三、实施后的成果
  
  任务驱动教学法虽在理论上是成立的,但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经过协商,笔者所在数学组的教师在2006级新生中间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将其分为普通班和实验班,由两名有经验的老教师在普通班采用传统教法,其他三名教师则在实验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现将入校成绩、四个学期的期末成绩及及格率对比列表如下:
  
  从上表不难看出,实验班的成绩和及格率都好于普通班。特别是及格率提高的幅度更明显。说明了对于基础普遍较差的职校生来说,任务驱动法在查漏补缺中的作用更大。在两年的尝试中,师生有了不同的感觉不同。教师方面,普通班的教师感觉课堂效果不佳,成就感不强。而实验班老师则感觉课堂秩序有条不紊,一步一个台阶。学生方面,普通班的学生仍基本维持着刚入校时的状况,没有什么大的改变。而实验班除极差的学生没被拉动外,多数学生都能达到60分。
  
  四、任务驱动教学法实施后的反思
   
  1 教师集体备课,把好任务关。教学中,“任务”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 “任务”的设计、编排非常关键。首先,“任务”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要求教师在学习总体目标的框架上细分小目标,并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细化为容易掌握的“任务”,通过这些小的“任务”来体现总的学习目标。其次,、“任务”设计要符合学生特点。不同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往往会有很大的差异。教师在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考虑他们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年龄、兴趣等特点。最后,“任务”设计要注意分散重点、难点。所以,备课这一环节对课程的成败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应花大气力。当然,单靠一名教师很难达到目标,要充分发挥集体备课的作用,分模块进行,做到资源共享。
  2 教师必须进行角色转换。鉴于“任务驱动”教学法形成了“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教师必须因此进行角色转换。角色转换有两重含义:一是从讲授、灌输转变为组织、引导;二是从讲台上讲解转变为走到学生中间与其交流、讨论,共同学习。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必须明确自己所应担当的角色,认识到学生的知识不是靠教师的灌输被动接受的,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主动建构起来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是可有可无、无事可做。而是应该发挥比传统教学更加重要的作用,其角色定位不可缺少,不能认为只有站在讲台上讲课才是教师的本分。教师还要在任务驱动教学过程中充分地了解学生,在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应为他们搭起支架;在学生学习不够主动时,应给他们提出问题,引导他们去探究;在学生完成基本任务后,及时地给予赞扬。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2123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