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行为导向教学模式课程体系的构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苏霍姆林斯基说:“正像肌肉离开劳动和锻炼就会变得萎缩无力一样,智慧离开紧张的动脑,离开思考,离开独立的探索,就得不到发展。”那么,怎样把人认识理解世界和自我表现的两种职能协调起来呢?本文所探索的“行为导向”教学法,就是在这方面开启新思路的一种尝试。
  
  一、行为导向教学法的渊源及其内涵
  
  早在春秋时期,伟大教育家孔子周游列国,到处讲学,教授弟子,在教学实践中就运用了行为导向教学法。《论语》中的《为政》,是围绕“政”这个项目进行教学,多角度、多方位地解说,做了“做学合一”的行为导向;《宪问》是围绕“德”、“仁”、“勇”这个项目进行教学,从不同侧面质疑,做了“做学合一”的行为导向。可以这样说,《论语》20篇,篇篇显露孔子在运用行为导向教学法进行教学。只不过由于时代的限制,孔子没有提出“行为导向教学法”这一理论罢了。
  行为导向教学法是20世纪80年代世界教育教学论中出现的新思潮。由于新教学法对于培养人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起着十分重要和有效的作用,所以日益被世界各国教育界与劳动界的专家们所推崇。在世纪之交,我国引入“行为导向教学法”,真正意义上进行“行为导向教学法”试点工作是在本世纪初。时间虽短,但已经取得了实质性的成果,给我国教育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德国教育理论工作者特拉姆认为“行为导向”在教育教学中意味着:知识的传授和应用取决于行为导向的学习组合。行为导向教学论的核心意图,就是提出个体行为能力的培养。上海马庆发教授认为,“行为导向”实质上是指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创造一种学与教、学生与教师互动的社会交往情境,把教与学的过程视为一种社会的交往情境,从而产生的一种行为理论的假设。笔者认为,“行为导向教学法”,是把“做”和“学”两者融合在一起,手、脑并用,师生共同参与,通过一系列的项目活动,将实际的技能训练与技能鉴定环境带人教学环境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并重点突出培养学生技术能力,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内化技能,为学生提供一个实际的、完善的、有效的学习过程的教学方法。
  
  二、行为导向教学课程体系构建的理论依据
  
  构建适合于社会发展需求的课程体系,进行适应现代教育的教学模式研究,探讨新的教学模式下的具体教学方法,这些都必须建立在科学的理论基础上,应该运用科学的理论和实验方法指导我们研究过程。这些理论是建立在人的主体性理论、人的社会化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人的身心发展理论,而其中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具有指导意义。
  
  1.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是认知心理学派中的一个分支。建构主义的观点一般表现为个人的建构主义、社会的建构主义和激进的建构主义,其主要代表人物有:皮亚杰、科恩伯格、斯滕伯格、卡茨、维果斯基等等。
  建构主义本来是源自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由于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因此利用建构主义可以比较好地说明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即能较好地说明学习如何发生、意义如何建构、概念如何形成,以及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包含哪些主要因素等等。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协作和会话,进行意义建构而获得。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
  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上的许多教学模式在实践中获得了成功,行为导向教学模式就是为适应时代发展要求而提出的一种现代教育思想。它提出了教学应从理论培养向实践性教学转化,从示范性教学向应用性教学转化的观念。行为导向教学模式中的诸如模拟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等,正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具体体现。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行为导向教学模式可简单概括为在设计教学时充分考虑学生学习目标的明确性,学习活动的自主性、学习过程的交互性,学习成果的建构性。学生在完成一个既定任务的过程中,在教师的帮助下,通过自主的活动和小组分工协作,构建自身新的知识体系,习得各种能力。
  
  2.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人本主义的学习与教学观深刻地影响了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改革,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是当代人本主义的典型代表。他的学习理论主要有如下几个观点:关于教学基本原则。罗杰斯认为每一个人都有一种内在的推动力量――自我实现的需要,他把“个人中心”理论应用于教学中并提出了“学习者中心理论”。罗杰斯主张:在教学中必须尊重学习者;必须相信任何学习者都有自我实现这一基本需要的能力,坚信能够发展自己的潜能;必须以学习者作为学习活动全过程的中心;教师必须同学生建立起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创造出一种良好的学习气氛;教师的作用只是促进学生的变化和学习,为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创造条件。在崇尚“主体性教育”的今天,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学校教育应把学生视为学习活动的主体,赋予他们学习的自主性;课堂教学应注重学生的个性价值与生命尊严,要充分相信学生能发展自身的潜能,从而达到“完美人格”和“自我实现”,成为“完整的人”;要重视学习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全方位互动;学习活动中,教师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有效的资源和最佳的情境,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生长。
  
  三、行为导向教学课堂的实践应用
  
  1.精心设计行为导向教学法的规则和程序
  行为导向教学法关键是进行行为导向。行为即活动,包括个人行为和集体行为。行为又分为隐性行为和外露行为。隐性行为即心理行为,看不见摸不着,需要揣度、判断;外露行为即人的言行举止,显而易见,容易把握。行为导向教学法主要是对外露行为的导向,对“做学合一”的导向,对“工学结合”的导向。首先,要对行为进行规则教育,让学生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不能做,进行自我控制、行为规范,把项目活动办好。其次,要制定完备的计划。再次,要对行为程序进行精心设计。任何行为都经过一个由起始到经过再到结果的过程。因此,要精心设计“做学合一”的项目活动方案,把方案交给学生,让师生心中明白,根据方案,按照程序,有步骤地完成项目活动任务。
  
  2.着力建设行为导向教学法环境
  环境建设是“做学合一”的必要条件。“做学合一”依仗活动场所及其工具,不能纸上谈兵,要真刀真枪地干。因此,首先要加强硬件建设,要有良好的实习实训实验基地,配置必要的活动工具。即使是非物质产品的“做学合一”,也要有场地和工具。其次要加强软件建设,特别要注重实习实训实验基地的文化建设,如张贴激励性的宣传标语,配挂操作性流程图,强调团结合作和操作安全,让学生在真实的操作环境里模仿、仿真,学到真功夫、硬本领。
  
  3.有效进行质量控制
  质量控制是“做学合一”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质量控制要贯穿于活动的始终。行为活动是一个整体系统工程,它的下面有诸多子系统工程。要确保行为活动的质量,就必须对子系统工程跟踪控制,即时发现问题即时解决。质量控制既要进行定量分析,又要进行定性分析,尽量使每―个子系统工程尽善尽美。
  
  4.教会提问题,培养创新精神
  问题意识,往往是行为活动中创新的契机。要在“做学合一”中让学生学会提问题。学生们在活动中应用所学的综合知识时会有新的感触,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他们就会向教师提问。学生在“做学合一”的过程中,必然会发现一些事物的特点、规律、本质,尤其会发现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免不了要“问”教师。另一方面,由于综合知识组合能力的限制,以及思维角度不同,在“做学合一”的过程中必然知不足、知困,会发现新问题,也免不了要问教师。教师要教会学生提问题,并且要引导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的综合知识以及自己的聪明才智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学生不能及的情况下,教师给予适时点拨。要让学生始终在问题的情境中培养创新精神。
  
  5.因材施教,培养个性
  因材施教或者分层教学,是一种主动适应“做学合一”教学规律的智慧。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基础不同,气质有差异,做学有缓急,如果在教学中能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这些差异,就能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教育资源。因此,教学过程中要实行目标弹性化、辅导层次化、合作层次化、评价多样化、展示多层化,尊重差异,开发情感资源,运用激励机制,让每一个学生的做学潜能得到有效开发,让全体学生得到发展。
  
  责任编辑 陈国庆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3829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