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绘画中的色彩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形象和色彩是构成绘画艺术的两大要素。如果说素描表现的重点是形态的话,那么色彩则使一件作品更加丰富、灵动,更富有生命力。经过两代艺术家们的不断探索,人们对色彩艺术的认识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在美术教学中,色彩向来被人们认为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学生难以掌握,老师难以教导。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固有色”观念根深蒂固,即固守色彩感觉,形成僵化的色彩观念。究其原因,是对本质的光源色、环境色等缺乏真正直接的光色体验,常用观念的、习惯的颜色作画。如画草一味地使用绿色,画苹果一味地使用红色,不敢向其他颜色挑战。这与其说是对原始的忠实,还不如说是对原物的歪曲。这样的画法很容易把对象画成类似于单色的素描,使画面僵化,没有灵气,缺乏色彩感、生动感,整个画面不能体现色彩层次和色彩关系。
  有些初学绘画的同学,甚至死记硬背一些色彩关系变化公式,许多色彩写生仍旧以造型素描为主调,过分注重神似的刻画,极大地限制了色彩艺术的充分发挥。要改变这种局面,必须打破陈规,大胆创新。本文就“绘画中的色彩”问题谈几点认识。
  
  一、色是由画者自己的感觉发现,而后引发的情绪情感,是对生活的一种创造性把握
  
  艺术是对生活的再现,但它又是对生活的加工、创造。优秀的艺术作品不仅可以陶冶人们的灵魂,而且还可以引领人们的实践。因此,艺术不需要重复自然,因为自然远不如我们的心灵丰富。就物体色彩来说,人们在进行艺术创造时,同样不必原封不动地模仿原物,而应当在“似与不似”之间;过多的模仿只会制约主观色彩的发挥。事实上,“人类艺术的发挥是在理论和技法表现上自成体系的”。一味的模仿,只会导致造型艺术走向一种程式化。色彩是人们共有的财富,它包括色彩本身及人们对色彩的感觉、情感与联想。绘画中的色彩是以人的感受为基点,借助现实发挥主观色彩感,引发情绪的共鸣,从而创作出令人赏心悦目的作品。正如马克思所说:“色彩的感觉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那种死板的模仿或来自素描过多的理性只会让人的色彩感觉失去敏锐。而不包含人的色彩情感的作品是不能称其为艺术品的。
  
  二、形象和色彩是构成绘画艺术的两要素
  
  形与色是造型艺术的两大基本要素,两者缺其一彩色画便成了“半身不遂”的病躯。因此,对色彩的探究,从来是对美术创作或设计者的必然要求。
  世间万物,不仅形象纷繁而且颜色万千。就以大自然而论,一年四季都在和谐地变化着。当“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时候,到处是疏疏嫩绿,点点丹红,给人以万物生机、欣欣向荣之感;夏天的绿荫又是郁郁沉沉,显得茂密葱茏、深远刚健;秋天的景象,不尽是“红叶黄花秋意晚”,田野是一片金黄,这是丰收的季节;冬天虽是万木萧疏,但那银色的雪花好似给大地披上一层素洁的衣裳,正孕育着未来和希望。美术作品,正是通过它的形和色来表达万物,将健康向上的思想和美好的意境富于形色之中。
  形和色本无主次之分,但在一定情况下,色彩要为物体的形象塑造服务,物体的形象为色彩的表现提供依据。达・芬奇在《绘画论》中这样写道:绘画也包括单纯的色彩,并且是与各种色彩性质相关的光和影的结合,使色彩潜入物体之中来传达物体真正的形态。通过强调色彩来塑造空间关系和起到对光的表现,从这个意义上讲,色彩就是“意义”,色彩就是“内容”,使描绘的东西能够寄托幻想。倘若没有色彩,即使有了主题,充其量也不过是线条描绘而已。正确的理解应当是,用色来塑造形,用色彩来表现物体的明暗关系、质感和空间。形限定了色彩的应用,色彩表现画面的灵魂和意境。
  
  三、注重艺术表现,提高色彩表现力
  
  色彩教学是一门艺术。色彩教学中各种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不仅是培养学生艺术素养的过程,同时也是塑造和改变学生综合素质的过程。因此,应正确认识色彩的自身价值和色彩在绘画中的价值。教学中要重视色彩,让学生逐步形成完整的色彩意识和正确的绘画观念,着力提高学生的色彩认识,扩大学生的色域,把课程的重心从素描转移到对色彩的熟悉、调和、搭配以及画面结合的方式等。把色彩用在“写”而不是“描”和“填”中去得到体会,培养和掌握从感性到理性观察色彩的习惯和方法,用色彩关系及变化规律去理解和分析对象的色彩,提高色彩感觉能力和运用色彩的能力。
  绘画时重视第一印象。保持画面新鲜感,然而融入更多的情感,这是色彩训练的重中之重。经常性的色彩写生是提高色彩表现水平的必由之路,不断实践、总结经验,方可不断提高。
  总之,在色彩艺术复兴的今天,绘画者应深刻剖析物象的色彩关系,并融入自己的情感,绘制出高雅上乘的作品。
  
  (作者单位:陕西省神木县神木四中)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5807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