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张謇职业教育思想对农业职业学校教学改革之启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张謇的职业教育思想及其在实业和教育方面的成功实践,对当今农职校的教学改革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张謇职业教育思想对农职校教学改革的启示在于:专业设置――现实与前瞻紧密结合;课程改革――教学与需求无缝对接;技能培养――谋生与创业相得益彰。
  关键词:张謇;职业教育思想;农职校;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0)04-0159-02
  
  当前,农村中等职业学校(以下简称农职校)教学改革正向纵深推进,教改成果不断涌现。张謇作为中国近代伟大的实业教育家,他的职业教育思想及其在实业和教育方面的成功实践,对当今农职校的教学改革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专业设置――现实与前瞻紧密结合
  张謇主张“凡事必求其适”。办教育“当顾及本地的需要,例如在南通讲教育,先要想什么是南通需要的,什么是适合南通的”。“南通有纱厂,爰设立纺织专业学校;南通经营盐垦,爰设立农校。以实业辅助教育,以教育改良实业。实业之所至,即教育之所至”。
  在张謇看来,有什么样的实体经济就应创办什么样的教育,办教育是为了兴实业,这对当今农职校的专业设置具有极其重要的启示意义。职业教育必须为当地经济服务,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必须与当地的产业结构相衔接。目前,在一些农职校中存在着舍弃传统优势专业、片面追求热门专业的现象,一味迎合社会风气,专业名称越发时髦,专业实质越发空洞,社会上什么热门就开设什么专业,完全无视当地实际,违背了职教为民富民的宗旨,背离了服务“三农”的根基,致使很多农职校特色消亡,在剧烈的社会变革中或被兼并,或遭淘汰。农职校的专业设置必须面向广阔的农村市场,紧密切合农村的产业结构调整,其首要和核心任务是培养新农村建设所需要的一代新农民。要切实转变教育观念,主动出击,寻求学校与镇、村农业龙头企业及种养大户的合作,适时围绕产教结合中产生的新情况、新问题调整专业设置与课程结构,做到“实际、实用、实效”,农民种什么,就办什么专业;农民养什么,就办什么专业;有什么专业村,就办什么专业;什么专业前景好,就办什么专业。专业设置要应时而变,应势而变,应需而变,以实现“农业之所需,专业之所至”。
  张謇认为:“吾国人才异常缺乏,本应在工程未发生之先,从事培育,庶不至临时而叹才难,自毋须借欧美之才供吾使用”。张謇深深地意识到人才培养的滞后性给实业发展带来的影响,但受限于当时内忧外患的环境,张謇不可能超前创办更多的职业学校。
  农职校在紧贴“三农”办学的同时,必须保持高度的洞察力和前瞻性,既要有宏观上的把握,又要有微观上的敏锐。随着农村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发展都市农业前景广阔,市场诱人,农职校应适时开设相关专业,如畜牧、水产、果蔬和农产品加工等;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绿色食品大受推崇,农职校应围绕绿色食品做文章,开设与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相关的专业,打造绿色食品品牌;随着超市农业的应运而生,农职校应迎合人们的这种需求开设相应的涉农专业。农村中一个产业的兴起有一个周期,在产业形成的初期开设相关专业,有利于更好地服务于产业发展。例如,有的地方开始出现假日型农村经济,农职校应敏锐地、适时地开设相关专业,培养农业经营人才,引导农民开发“农家乐”、农业生态观光旅游、农业休闲(如垂钓、采摘等)等产品,抢占旅游市场,为即将兴起的农村假日型经济产业服务。
  课程改革――教学与需求“无缝对接”
  张謇办学力求“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他创办的银行专修学校开设了“银行实践室”,模拟成立了四家银行,并设有保险公司、轮船公司、电报局、邮电局等辅助机关,银行的经营形式及器用设备一应俱全,学生可分别模拟商人、公司职员、银行职员并进入角色,轮流操作,均能达到“簿记迅速,珠算娴熟”的程度。张謇开荒式的实践为当今项目教学的开展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在职业教育中,项目教学是指以生产一件具体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或一件较完整的作品、一个完整的操作过程及工序流程组织教学,例如棉花栽培,以棉田整地、选择优种、洇地造墒、播种、苗期管理、蕾期管理、初花期管理、盛花期管理、花铃期管理、吐絮期管理直至收获的整个过程作为一个项目,让学生对棉花的整个栽培管理有全面的了解,知流程、会技术、掌要领,不求系统,但求够用;不求识记,但求会做,做到“一事一毕”。
  专业教学的项目化可极大地促进学生技能的提高和综合专业素质的提升,也可在一定程度上缩小教学与实际的距离。为了实现教学与就业的“无缝对接”,部分中等职业学校开始推行“教学工厂”制。“教学工厂”制是从新加坡引进的,就是将现代工厂的经营管理理念引入学校,将现代工厂的生产、经营环境浓缩并模拟到学校的教学过程之中,甚至将现代企业的某一个生产、经营环节引入学校,使学生直接参与到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从而使学校的教学与企业的经营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得以在一个近似于真实的环境中学习掌握必需的各种知识和能力,在这一模式中对学生进行各种专项训练,可使学生在实际活动中培养各项职业能力。其实,早在一百多年前,张謇就曾破天荒地创设了厂办学校和学校办厂的新体制,使实业与教育、产与学的结合实现了“零距离”。张謇曾以工场机械之富、江海交通之利、教员与学生易于参观之便,陈请于上海制造局附近建设了一所完全高等工学,1913年8月,张謇在大生纱厂内正式成立南通纺织专门学校,前后还有农科、医科等专门学校。可见,张謇才是“教学工厂”的先驱。
  技能培养――谋生与创业相得益彰
  当前“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成为广大农职校的办学宗旨。为使学生“毕业后为农者必蕲为良农”,各农职校高度重视技能训练,通过更新训练观念、拓宽训练渠道、创新训练方法,不断提高技能训练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以期实现学生毕业后能用得上,用得上能挣到钱,挣到钱能带动人,带动人能形成优势产业群的喜人局面。
  张謇认为,职业教育首先是谋生教育。“謇等经办学务,……推究国民他日生计之关系”,“没有饭吃的人要使他有饭吃,生活困苦的人使他能够逐渐提高”,为民谋生成为张謇的办学理想。张謇深感旧教育的弊端“日育千言,终身不尽,人人骛此,谁与谋生?”并身体力行,革除时弊,大力推行职业教育,强化学生技能训练,“专门教育,以实践为主要”;张謇高度重视学生所学技能在实践中的熟练和提高,他常告诫人们,实业教育必须“注重实地练习,以养成切实应用之知识”。
  张謇学以致用的谋生教育思想为农职校的实训、实习、就业安置指明了方向。当前,农职校对口就业率普遍偏低,相当多的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在工作中无用武之地。为了有效摆脱学而无用的羁绊,很多农职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应运而生,就是以企业订单为依据,按照企业的要求“量身定做”地完成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这种“订单”,不仅是一张用人需求的预订单,而且涵盖人才教育培养的全过程。“定向招生,订单培养,定向就业”,使学生一入学就明白自己以后的工作单位,便于引导学生正确地进行职业生涯设计,使学生能切合实际地规划自己的职业蓝图,并为之努力做好知识、能力等各方面的准备,使其能学一行、干一行、专一行。
  “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这是张謇办学的两个层次。“知实践、务合群、增阅历、练能力”,当学生经历了实践,增加了阅历,练就了能力后,就为自主创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前,中职校创业教育如火如荼,中职生创业浪潮风起云涌,创业典型不断涌现,这也是对张謇职业教育思想的发扬光大。在谋生与创业之间,农职校发挥了重要的阶梯职能。但“教育者,乃耗财之事业,建学校,聘教师,无不需要资金”,只有“教育实业迭相为用”,“以实业辅助教育,以教育改良实业”,才是校企合作的根本出路。目前的校企合作还是浅层次的,多限于职校向企业输送人才,而企业较少反哺教育,要真正实现校企融合、互利共赢,则任重而道远。
  “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在张謇职业教育思想的引领下,农职校必将在服务“三农”的道路上越走越光明。
  
  参考文献:
  [1]崔志钰.农科专业实施项目教学的困难和对策[J].中国农业教育,2008,(4):36-37.
  [2]崔志钰.涉农专业服务新农村建设的理念创新[J].中国农村教育,2007,(6):10-11.
  [3]曹丛坡.张謇全集[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92,159,480.
  [4]杨启秀.张謇农业改革的思想与实践[J].社会科学,1996,(2).
  [5]李太平,马万明,等.张謇农工商一体化的构想与实践[J].中国农史,2005,24(3):49-58.
  作者简介:
  薛辉(1962―),男,江苏海门人,海门三厂职业高级中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本栏责任编辑:王恒)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6604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