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培养学生实验能力之我见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小学科学是一门探究性极强的学科,通过科学课的教学,旨在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去探索、认识自然界事物的性质和规律,培养他们独立、主动的探索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而探究过程能否顺利进行?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能否获得正确体验?学生的实验能力如何,无疑是重要的因素之一。那么,作为教师,我们应怎样去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呢?
  
  一、培养学生实验的兴趣
  “做”由“趣”始。对于小学生来说,科学探究实验在他们眼中是生动的、新奇的。他们对“动手做一做”是非常感兴趣的。因此,我们就应该在科学课上注重培养他们实验的兴趣。例如,三年级学生在刚刚接触科学这门学科时,教材安排了《亲历科学》一课,这一课是激发学生兴趣、萌生热爱科学的思想的关键。教材设计了这样一个探究实验―向两片纸中间吹气,纸片会怎样?教师可以在巧妙地揭示“科学”的内涵之后,巧设这个实验来激发学生实验探究的兴趣。“同学们,科学世界是神秘的天地。研究科学不但要利用我们的多种感官,同时还要敢于大胆地想象,敢于动手去试一试。正所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如果我们向两片纸中间吹气,这两片纸会怎样呢?”教师顺势拿出两片纸引导学生各抒己见,说说自己的猜想。在学生争执之际,教师顺势引导:“其实,有一种方法对我们研究科学、验证猜想是非常重要的。以后,我们就将利用它来做钥匙去解开科学世界里的一个又一个奥秘。它,就是实验。现在,让我们都来动手试一试吧!”孩子们马上进入了实验状态,个个兴趣高涨。这样的课堂设计,不仅激发了学生对实验的兴趣,而且使学生明白了研究科学的“两大法宝”―猜想和实验。只有我们在每一节课的教学中让学生时刻对实验充满兴趣,这种兴趣才会成为调动他们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直接动力,激发他们探究科学问题的毅力。
  
  二、激发学生的实验欲望
  学生对探究实验产生兴趣之后,我们还要引导学生萌生一种“我要实验”的欲望,变“要我做”为“我要做”,切实消除“看”实验而不愿“做”实验的不良局面,使人人参与进来,人人从实验中获得体验。此时,适时的猜想是激发学生实验欲望的有效手段。例如在五年级《传热比赛》一课中,我们可以在设计传热比赛之前引导学生对陶瓷、木头、玻璃、塑料、金属等材料的传热速度进行猜想。在这一环节,有的学生可能会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联系性猜想;有的学生可能会根据几种不同材料进行对比性猜想;还有的学生可能会根据直觉去进行判断性猜想等等。不管是哪一种猜想,都会在学生心灵深处激起“动手试一试”的欲望。因为,他们非常渴望通过自己的实验来证实自己猜想的正确性。这种欲望,会使下一步实验的目的更明确,实验过程更严密,这对整个探究过程来说是非常有利的。
  (下转页)
  (上接页)
  
  三、规范学生的实验方法
  1.鼓励学生学会小组合作。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多创造小组合作的机会,教给学生合作的方式。通过小组同学互相协作完成某个实验,不但培养了他们的实验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之间交流、合作的能力。
  2.指导学生规范化操作。很多实验和所有的工具仪器的操作步骤都有规范化的要求,必须严格规范地操作。例如:过滤、测力的大小、测水的温度等实验,教师都必须讲清操作程序,指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实验,做好演示,明确要求,规范操作。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巡视,认真指导,及时纠正实验操作中的错误,使学生掌握规范的实验操作技能。
  3.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实验方法。小组实验是一种科学有效的实验方法。教师要指导以小组为单位学生在实验中逐步养成能根据探究的问题设计实验的能力。在实验前,目的要明确,实验材料要充分;实验中,要与小组成员认真分工、仔细观察、及时记录、认真思考;实验后,要主动交流,获得实验结论。另外,还要养成整理实验器材的良好习惯和在实验中不怕困难、勇于不断改进实验的意志品质。
  
  四、拓宽学生的实验空间
  我们多姿多彩的世界就是一个大的科学课堂。不管是花草树木,还是鸟叫虫鸣,它无时无刻不在吸引孩子们驻足、凝望。因此,我们不要把对学生实验能力的的培养局限在有限的40分钟内,而应该是学以致用,在课堂上,通过实验启迪学生思维、学习实验方法、培养实验习惯。在此基础上,将课堂内外、课上课下有机地衔接在一起,拓宽学生的实验空间。例如学习了“磁铁能吸铁”的知识可以安排学生课下继续应用“磁铁的性质”进行实验;完成了“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验可以让学生制作一个小玩具;学习了“沉和浮”的知识以后,可以让学生想办法让沉的物体浮起来,让浮的物体沉下去。同时鼓励学生进一步去探究潜水艇的工作原理等等。这些课下实验的设计,是课堂探究的延续与延伸,它将实验探究与生活巧妙地联系起来,从而使我们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更有序和有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3467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