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促进教师专业化、个性化发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一、以校本教研为载体,带动教师专业成长
  
  健全校本教研网络
  学校成立校本教研工作组,校长担任组长,教学副校长、主任、教研组长、市区级骨干教师参与组织与指导工作,每学期对全校的教师进行校本培训,对教师教学工作中的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其中“听课与评课”、“课堂中对个别学生的关注”、“新课改理念下的学科课堂评价标准的研究”、“教学过程中的细节与成败”等专题贴近教育教学实际,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完善校本教研制度
  学校对教研组的工作实施过程管理。开学初,学校将各教研组教师的课表发给教研组长,各教研组安排教研活动,在全校局域网上公开活动的内容。教研组活动情况有专人检查,学校定期抽查教研活动记录,组织教研组长对教研组计划的实施情况进行交流。
  
  校本教研活动多样化
  我校的校本教研以年级为基本单位,各组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教研的方向和选题,如英语教研组重视抓“课堂中的小组活动”及各年级备课组活动;语文教研组注重科研课题及青年教师的培养;史地政教研组将“一个中心(即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两个基本点(一是脚踏实地、求真务实,二是迎接挑战、努力创新。)”作为教学的基本思路;数学组根据年级特点设计教学模式,每位教师都上了一节精品课,教师先独立钻研教材,设计教案,课后教研组内开展评课活动,从教学理念、教学环节等各个方面进行深入的剖析;体育教研组注重开展运动技术、技能练兵活动,有针对性地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并利用每周一、周四下午,由教研组长组织教师进行球类、游泳等训练,每个有专长的教师都有责任将该项目的技术、战术、教学方法传授给其他教师,组内形成了传帮带的教研风气。
  
  校本教研课题化
  理论学习是提高教师认识,改变教师观念的关键。为加强学习,学校为每位教师购买《课程标准》和《课程标准解读》,为每位教师订购一份专业杂志,为每位参加课改实验的教师订购全年《北京教育》,定期由课题组长负责组织学习、研讨,并组织教师参加《北京教育》举办的“我与新课程同行”的征文活动,有多篇征文发表。
  学校教科研室每周在固定时间组织骨干教师学习课改理论,还请专家作报告,如请查有梁教授讲《新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请八中龚正行校长讲《课堂教学与学习方法研究》,等等。
  经过学习与交流,各课题组的教师重新审核、确立课改课题,并积极申报课改课题,张玉双老师申报的“新课标下的优质课”、袁勤娴老师申报的“阅读学习”等市级课题,都已经顺利开题,进入研究阶段。
  用理论指导实践,是落实新课标的关键。我校一批青年骨干教师,积极探索,从不同学科、不同角度探索教学规律。在新课程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构建方面,语文组有袁勤娴老师的“语文课引导――参与型教学模式”、张又平老师的“个性化写作模式”、数学组有刘萍老师的“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模式”、王浩老师的“自主、合作学习模式”;外语组有韩健石老师的“‘SARS’的读写程序模式”、马琳老师的“教为指导,学为主体――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地理组有李向珍老师的系列教学模式,如“透视校园”――体验发现的快乐、“自制地球仪”――体验创造的快乐、“论文比赛”体验研究的快乐、“走向社会”――体验共同游戏的快乐,等等。这些课程得到市、区专家的好评,也受到学生的欢迎。
  校本教研课题化对教师要求比较高,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要有主动研究的意识,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课题研究有着严格的程序,无形中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个别教师有埋怨情绪,因此,我们在具体工作中特别注意发现典型,培养骨干,以点带面。从本学期开始,我校所有教研组都采取了课题化的校本教研活动方式。
  
  二、以课程改革为平台,推出骨干教师
  
  搭建平台,充分展示骨干教师的风采
  课程改革为教师搭建了舞台,无论青年教师,还是中老年教师,在课程改革过程中都得到了提高和锻炼。在近几年的课改工作中,我校涌现出一批主动投身课改的积极分子。
  为了充分展示我校骨干教师的风采,为其提供展示平台,从而带动更多的教师投入到教改活动中,我校由教学处、教科研室牵头,在全校开展了“课改展示课”、“课堂教学设计评比”、“优秀教案评比”等活动,让教师每人讲一节展示课,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评价,推出优秀课参加市区大赛,于洋老师、袁勤娴老师、刘萍老师、卢道明老师等都获得了专家的认可和市、区级奖。
  为调动更多教师加入到课改的行列中,我校组织了课堂教学设计、优秀教案评比活动,训练教师的教学基本功。许多教师的教案设计新颖,可操作性强,在市、区级比赛中取得很好的成绩,如李向珍老师的教案设计获市级一等奖,郑宝琴、袁勤娴、裴武卫等老师的教案设计获二等奖。
  
  以点带面,建设有特色的教师队伍
  树立典型,发挥特长,形成自己的特色,这是我校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一贯坚持的原则。正是在这种氛围中,我校的骨干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与风格,使课堂教学出现了新的局面。如阮迎老师的阅读学习课、张又平老师的作文课、李向珍老师的地理操作课等都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和喜爱。
  
  三、开发校本课程,推动全体教师发展
  
  在制定校本课程目标上,我们以学生发展为本,把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精神作为总目标。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我们尊重学生的发展水平和个体差异,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兴趣选择学习的内容。
  我们与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中国地方遥感协会联合开设“人造地球卫星和遥感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并签定了合作协议书,明确了各自的职责。中国地方遥感协会、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负责为学校提供有关卫星、遥感方面的文字及影像资料,提供参观场所。同时负责培训教师,审定教材,还派出教授、专家任兼职教师;学校负责根据资料编写教材,派教师授课,负责课程评价和课程管理。
  我们的校本课程授课形式多样,不仅是教师组织学生学习,还聘请专家直接给学生开设讲座,例如,请资源卫星应用中心的总工程师陈宜元、中南大学的刘峡教授来校,为学生讲述人造地球卫星的构造和资源卫星与遥感技术的应用。为了使学生对“人造地球卫星与遥感信息技术”有直观的认识,我们安排学生参观资源卫星应用中心和航天博物馆。一个学期之后,我们征集学生、家长的反馈意见,在教材内容、授课形式上做了一些改进,还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增加了实践活动的内容。学校还给每位学生配备了一套制作工具。2005年,我校学生参加北京市航天知识竞赛,有16人获得北京市奖项、15人获得海淀区奖项。5月参加北京市2005年“CSA(航天)杯”航天模型比赛,取得中学组团体赛第二名的好成绩,其中沈奇艳、李润佳、赵其惠分别获得中学女生组第二、三、六名的好成绩。2006年5月,我校航天科技活动小组参加全国(北方地区)“CSA(航天)杯”航天模型比赛,取得初中组全国第一名的好成绩。
  
  四、培养年轻教师,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
  
  青年教师的成长,不仅关系到学校的今天,更关系到学校的明天、教育的明天。近几年,随着青年教师的大量增加,学校越来越多的岗位,特别是教学第一线的工作已由青年教师来承担,他们正逐渐成为或已经成为学校工作的主力军。因此,我校特别重视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对他们的教育培养,使他们尽快成为政治上追求进步、业务上不断进取、师德高尚的优秀教师。每学期我们都要召开青年教师与老同志的座谈会、青年教师专题演讲会等,通过这些活动,激发青年教师爱岗敬业、钻研业务、追求进步的思想意识。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4353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