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面向现代化大农业的农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与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为了适应新时期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本文针对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管理制度改革的特点,探讨了我校农学专业面向现代化大农业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新模式,初步建立了适应新世纪的农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并在实施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农学专业 实践教学 改革 体系
  
  教学质量是高等院校的生命线,是培养现代化合格人才和创新人才的重要保证。而实践教学则是实施素质教育中的关键环节,实践教学运行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掌握专业技能的程度高低,也关系到学生走上社会以后的适应能力的强弱,同时,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突破口。21世纪我国农业现代化对高等农业教育提出了新要求,高等农业院校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为了适应这一要求,应全面提高农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在综合素质教育中担任重要角色,培养学生从事农业研究、生产调查、经营管理等基本素质和独立动手操作能力,以利于毕业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一、加强农学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近年来,我校农学专业在实施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德、智、体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培养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经验,但在实践教学方面尚有一些问题亟待完善和改进。如何搞好实践教学,国内外在认识和实践上尚不尽一致,尚无一个可遵循的模式。因此,针对我校农学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探讨我校农学专业面向21世纪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新模式,开展农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各相近学科的相互渗透,使农学专业涉及面进一步扩大,其研究范围由微观更微观,宏观更宏观,微观中体现宏观,宏观中又融汇微观。因此其理论要求更精湛,实践要求更深人、更广泛。也就是知识和能力并重,理论和实践并举。农学专业毕业生的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已成为用人单位首选的一个重要条件,这就要求学生不但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而且需要有较强的实践技能。可见,加强该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和实践技能的培养提高,已在农学专业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尤其在目前专业实践教学下滑的情况下显得更为突出。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实践教学是高等学校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有计划地组织学生以获取感性知识,进行本技能训练,增强实践能力,培养综合素质,提高独立工作能力和科研实际操作能力为目的的各种教学形式的统称。它包括教学实验、教学实习、生产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科研活动、专业劳动、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的教学环节。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有着其他教学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它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和社会服务于一体,具有转变学生思想、开发智力、提高能力、培养素质、促进全面发展的教育功能。特别是当前强调要加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而实践教学倍受高校的高度重视。
  
  二、开展农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近年来,随着农业科技生产发展和体制变化,在我校农学专业的实践教学体制中不少问题浮现出来,原有的农学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体系中主要围绕小麦、水稻、玉米、大豆等大田露地栽培作物,涉及的专业内容窄,已不适应招生计划的改变和新的人才质量要求,对南方作物、中草药、经济作物栽培、育种以及保护地生产缺少实践环节和各项技能的训练。
  我校虽然已设立农事操作或作物识别等部分实践环节,使学生在所参加的农事实践中得到了相应的各项技能训练,但大部分同学仍未能进入主动接受知识和训练的状态,还未从根本上解决教与学的统一。尤其在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还有待改进。传统实践课程中各项技能的训练强度不够,学生独立操作的时间仍相对较少,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独立发现问题和初步解决问题的机会不多,以至于学生毕业后“后熟期”仍过长,不能很快进入工作状态。
  随着国营农场和科研机构的改制,实践教学基地建立相对困难,学生生产实习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农学专业学生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环节安排困难增加,因此,急需重新研究新时期校、内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与利用,实施院场共建、院企共建实习基地,同时建立一整套完整的农学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三、面向现代化大农业的实践教学体系整体优化措施及成效
  
  1.积极争取项目支持,改善实验教学条件
  教学实验是实践教学的重要层次,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基础环节。
  在学校投入教学经费有限的情况下,为拓展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综合性人才,使学院向产、学、研综合方向发展。学院自己积极筹措资金或申请项目,用来购买先进仪器设备,改善实验条件。自2002年以来,学院先后申报“国家农业部大豆种质资源改良中心”“国家级特色专业――农学专业”“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寒地作物栽培技术重点实验室”等项目,争取了2000多万元资金。这些资金的投入,大大改善了我院实验室条件,更新了实验设备,同时也购进了一些国际先进的仪器设备,使得学生在科研与实践中能够得到充分的学习和锻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地接触并使用这些仪器设备,掌握这些先进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了解并掌握一些国际上先进的实验手段和技能,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为学生的实习、实践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
  2.优化实验课程体系、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优化了实验课程体系,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验,打破了实验依附于课堂教学的观念,修改了农学专业实验教学大纲,进一步规范实验课程教学。根据学校面对全国招生的特点,修改了实验课程教学内容、在种植标本谱时,除了北方常见作物外,还增加了一些南方的作物种类,课程体系的整合优化为学生开展创新性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动了学生参与科学研究,促进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综合应用、实践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等基本技能方面得到训练提高。
  3.加强实践环节的改革,提高毕业生产实践效果
  毕业生产实践教学是高等农业院校本科教学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农学专业本科教学计划中的一个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由于黑龙江省地理位置的特点,农业生产是1年1熟制,完成一个作物生长周期需要1年,所以学生完成一个农业科学研究周期需要较长时间,而毕业实习往往在最后一个学期进行,这在时间上就产生了矛盾。另外,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又形成了完成毕业论文与单位工作实习之间的矛盾。为此我院对毕业实践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形成了毕业论文和毕业实习分开与综合实习相融合进行的实践教学模式,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均有教学大纲、教学指导书、学生成绩考核办法等。
  依据我校所处的地理位置,结合我校教学计划的总体安排,从第6学期开始,安排毕业论文的设计及研究,主要在校内实习基地及实验室完成,部分论文可结合教师的科研项目进行安排。毕业论文完成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文献的查阅、试验方案的设计、试验内容的研究、数据的统计分析、论文的书写等整个毕业论文的实践过程,使学生掌握了科学研究的技能及方法、具备了科学研究的基本素质。
  毕业实习的完成同时又与综合实习相融合,依据学生毕业论文的需要,将每学期综合实习的实践安排在学生需要集中进行实验的时间,一般分别安排在春季的播种期间和田间管理阶段,便于学生毕业论文的完成。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48994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