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高校“两课”教师教学中的“蓄势”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高校“两课”教学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阵地,是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我们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证。“两课”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目标,以及为他们自始至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理论打下坚实的基础。
  从“两课”教学的现状看,要提高“两课”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体现“两课”的教学地位,作为“两课”教师必须不断提升自身价值,在教学过程中学会“蓄势”。所谓“势”就是事物内在的推动其前进的驱力。那么,“两课”教师怎样在教学中“蓄势”呢?我认为,在课程教学中要把握好六个“度”和体现“四性”。
  第一,“两课”教师对课程教学的整体把握上要有“高度”。“两课”教师对课程的把握主要看教师对课程的钻研程度、熟练程度和理解程度。教师对课程钻研得透,对课程教学内容了如指掌,就能左右逢源,旁征博引,游刃有余。教师对课程熟练,理解深透,就能准确把握课程知识的基本点、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及理论研究的前沿,教师才能在讲授的课程总体框架内抓住那些能揽活整门课程内容的几个专题。教师通过对课程进行专题式研究型课堂教学,理论水平、知识能力也就相应得到提高。教师在教学上的高度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和至关重要的。
  第二,“两课”教师对课程中每个专题的研究要有“深度”。教师要在吃透课程内容的前提下形成几个专题,进行深入研究取得一定的成果,并能在一些省级刊物甚至全国核心刊物上发表文章。教师争取每年能发表2-3篇文章,这才是自身学术水平的真正体现。教师学术水平高,课堂教学吸引力和影响力也就随之提高。教师对课程研究的深入,就会发现当前该领域的研究热点、难点问题,就会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思考和对一些现实问题引发兴趣,从而帮助他们自主地进行研究性学习,达到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目的。
  第三,“两课”教师对讲授课程的相关理论知识掌握要有“广度”。“两课”教师开设的课程不能长期“单打一”,因为这样会限制自身思维的拓展和视野的扩大。作为一个高水平的“两课”教师”,除了主讲一门课程外,还必须能开出2-3门课程。目前,部分“两课”教师往往是“从一而终”,知识面不广,课堂教学内容局限性大,知识拓展不开,课堂讲授呆板,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陈旧。课堂教学显得毫无生机、枯燥无味,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和不满,课堂教学效果差。学生对“两课”知识理解不透,教学效果不理想,教学目的难以达到,以致于部分学生对“两课”理论的科学性都产生了怀疑。可见,“两课”教师的现实要求是相当高的。
  第四,“两课”教师的课堂教学要有“创新度”。深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方法手段的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高等教育改革的目的。“两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应该不断改革和创新,走在时代的前列。首先,课堂讲授的内容要有新知识。当今知识经济社会,现代科技和文化知识日新月异。教师要不断地对课程所包容的知识进行新成果的补充,课程的每一个章节都需要补充新知识、新信息和新的参考资料,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地感受和认识到所学课程知识的科学性,引起关注和兴趣。其次,课程讲授的方式、方法及教学手段应适时更新,不能千篇一律。即使象多媒体教学也必须及时更新,否则学生就会感觉与幻灯、投影无异。最后,教师在课程知识讲授过程中,在不违背课程内容科学性的前提下,要进行课程结构调整。课程内容结构的变化也是一种创新,让学生意识到教师对课程进行过深入研究并有自己的创新之处。
  第五,“两课”教师对课堂教学过程的控制要有“力度”。教师对所讲授课程内容达到驾轻就熟的程度才体现出控制力。教师必须对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内在联系以及课程知识生产者在探索创造知识过程中的理论思维过程与研究方法熟悉和了解。这样,教师在课堂中讲授知识点时孰重孰轻就能把握自如,对研究现状、发展趋势等问题就会有较多的了解。教师既能高于教材内容,又不离开教材的基本知识点。教师能自如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自己设计的课堂目标中。
  第六,“两课”课堂教学的导入要有“维度”。专题式研究型课堂教学应该能针对各专题内容从不同的角度导入,可以不同的方式或教学媒介导入,不可千篇一律。教师能以不同的方式进行课堂导入,让学生有一种新鲜感,学生会感觉到教师确实是这方面的专家,是一位知识的开拓者,而不是一位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就会认同教师而产生一种敬佩感,最终达到教与学的情感融合与知识融通。
  因此,“两课”教师真正把握“六度”,才能在实际教学中体现“两课”的时代性、规律性、创新性和科学性,真正让学生感到“两课”对学生自身成长和发展的深刻影响。“两课”教师在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才能充分发挥组织者、参与者和推动者的作用,才能让学生在当今比较广泛的教育资源背景下,开展自主的、开放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信息收集、处理和综合能力及求知实践、创新的能力,从而让学生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发挥教育的强大功能。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49538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