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中国古代诗文中的“玉”文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玉是中国人自古以来尊崇的物品,比对金银的崇拜更有内涵,更有美意,这种古已有之的玉情结很值得人们去研究,这对发掘中国传统文化为现代人所用很有意义。古代文人作品是玉情结的载体之一,研究古代诗文可以知道玉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玉所代表的意义。玉不仅寄寓着人的美德、人对生命永恒的期望,更表明了人们对和谐生活、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渴望与追求。
  关键词:玉 美德 永恒 和谐
  
  玉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玉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特色之一,它对中华民族的精神、意志、道德、哲理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文人常用玉作比喻,使许多人、物、事、景为之增辉生色,同时用玉表达出内心深处对人类社会生活、现实世界和谐美好态势的渴望与追求。
  
  一、玉揭示着人们对拥有美德的渴望
  
  石器发展成为玉器,器物本身就不再是普通的日用工具,而是注入了更高级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的文化载体。玉器中的“更高级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是什么呢?中国古代文人在他们的文章中有所论述。孔子认为玉有“十一德”即“仁、知、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礼记・聘义》云:“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队,礼也;叩之其声清与越以长其终锉诎然,乐也;暇不掩瑜,瑜不掩暇,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诗云: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故君子贵之也。”东汉许慎指出玉石有“五德”即“仁、义、智、勇、洁”,他在《说文解字》中说道:“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鳃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择,勇之方也;锐廉而不怯,洁之方也。”不管是“十一德”也好,“五德”也罢,实际上人们是根据玉的光泽温和,纹理致密,硬度坚硬,表面光滑和洁净,不掩暇疵,清脆悦耳等特性就将玉人格化,综合起来就有了“仁、知、义、勇、忠、洁、智、礼”的美德,即仁慈、(思维)缜密、正直、公平、忠诚、廉直、智慧、有秩序,玉被赋予了人的优良品性,有了美德的寓意,这使玉成为一切行为的典范,成为君子的代名词,佩玉就是提醒自己要时时谨言慎行,做个如玉般温润的高洁君子。有道德有修养有地位的人都以佩戴玉器明志,或者说以佩戴玉器来表明自己道德高尚、行为端正。
  由于儒家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意识中的统治地位,儒家思想对玉器的精神和价值也有着巨大的影响,玉也成为中国文化精神和价值的重要物质载体。因此,古代作为装饰品、信物、法器、礼物的玉都不应看成是一种用具或是装饰品,而是有其更深刻的内在意义。想像一下,古人身上佩玉,行动时环佩相击,铮琮作响,清悦的玉声时刻提醒着人们应象温良的美玉一样处世做人。“黄金有价玉无价”,玉的无价也在于儒家代表人物赋予它的美意。玉成为君子德行操守的化身,玉展示了儒家文化所刻意追求的理想人格,成为道德的象征物。“君子无故,玉不去身。”
  
  二、玉承载着人们对永恒生命的向往
  
  人是唯一一种能预知生命有限的“高级动物”,但又不满足于有限的生命,总是想方设法延长自己的生命,谓之“养生”,或者幻想死后另有一个世界可以生活。中国人把希望寄托在“玉”上。道教以玉为灵物,视玉为神药,东晋葛洪《抱朴子・内篇・仙药》中说:“玉亦仙药,但难求耳”,《玉经》记载:“服玉者,寿如玉也”,屈原在《九章・涉江》中也这样写道:“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神农本草经》上部《玉石部》中说玉泉(即玉屑汁)可以“柔筋强骨,安魂魄,长肌肉,益气。久服耐寒暑,不饥渴,不老神仙,人临死服五斤,死三年色不变。”古人在死后还头枕玉枕,口里含玉,手里握玉,身上穿玉衣,为的是死后能借玉的力量在另一个世界继续生活,获得永生,长沙马王汗堆出土的“金缕玉衣”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道教想象的仙界中,到处都是玉山、玉树、玉宇,《山海经》中所描述的世外仙山仙岛都充满了金玉,如“南山经”中记载:“又东三百里,曰基山,其阳多玉。”,“又东三百里,曰青丘之山,其阳多玉,”“又东三百五十里,……其中多白玉。”,“南次二经之首,曰柜山,西临流黄,……西南流注于赤水,其中多白玉,多丹粟。”在“西山经”也有“西次二经之首,曰妗山,其上多铜,其下多玉。”,“又西二百里,……东南流注于泾水,其中多美玉。”在“北山经”部分也有“又北三百里,曰带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青碧。”,“北次二经之首,……其上无木而多草,其下多玉。” 之类等等,不胜枚举。道教的天界领袖被称为“玉皇大帝”,神仙世界称“玉虚仙境”,神仙们居住的宫殿又有叫“玉清宫”的。这些在道教思想中对玉的尊崇和利用的词句宣扬了玉延年益寿,长生不老,获得永恒的作用。玉文化里也有佛教的影响,《法华经》将玉列为“七宝”之一。从传统玉器中的观音、佛摆件、小而精的挂件、如意等到数量众多的博物馆馆藏珍品,佛教文化和佛教题材成为玉器产品系列中的一个重要表现主题。佛教也宣扬修来世获永生,所以以玉制作佛教题材来寄托人们永恒的愿望。据说,历代皇朝的帝王嫔妃都注重养生,养生不离玉,他们用玉杯,坐玉凳,睡玉床,枕玉枕,还流下了美名,如:宋徽宗嗜玉成癖,杨贵妃含玉镇暑,乾隆帝爱玉成痴,慈禧太后持玉拂面等等。此外,各流派的气功大师也一致认为,人身有“精、气、神”三宝,“气”最为重要,而玉石是蓄“气”最充沛的物质,也就是“玉”对养生十分有益。
  正如山有仙则名,水有龙则灵,古人认为,玉在山而草木润,玉在河则河水清。时至今日,有人特地研究玉石养生的原理,认为玉石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如锌、镁、铁等,人佩带玉石可使其所含的微量元素被人体皮肤吸收,产生特殊的“能量效应”形成人体电磁场,与人体发生谐振,从而使人体各项生理机能更加协调地运转。人嘴里含玉石,借助唾液所含营养成分与溶菌酶的协同作用,能生津止渴,除去人体内的热气,平息胸中的烦躁郁闷,滋养心肺,清润声喉,养育毛发,可见,佩带玉石和把玉做盛食物的器皿作为养生的途径是有道理的。
  由古到今,玉器不仅寄寓了人们所崇尚的美德,表达了人们对美好品格的渴望,对永恒生命的向往,更寄托了人们对和谐社会的盼望与追求。社会和谐即生活安定、和平共处、快乐舒适,这是由古到今文人潜意识中的一种渴求。
  
  三、玉寄寓着人们对和谐生活的追求
  
  玉器的历史“源远流长,可以一直上溯到河姆渡文化甚至更远”。在上古时代,殷商之前,中国的玉器――琮就显示出中国古代的“天人和一”观念,孔子则将其引发到“人和”强调“克己复礼”与“允执其中”,注重维护人伦秩序的和谐。可见,玉在中国早就注入了一种“和谐”的意识。
  纵观古代诗文,出现了许多“玉”词,形容人美,物美,景美,愿望美,都有一种追求和谐的意思。杜甫《月夜》中的“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把手臂美称为“玉臂”,描写手臂像玉一样莹润,与“清辉”相配,显得协调,或者说,正是有了“清辉”映照,手臂才成“玉臂”,这又透露出一生悲苦的诗人企盼和谐。李贺《梦天》中的“玉轮轧露湿团光,鸾佩相逢桂香陌”,“玉轮”指代的就是圆月,诗人幻想由人间来到月宫的经过。只有“玉”才显示出月宫的高洁美丽,奔向“玉轮”(月宫)仙境,也是诗人对快乐、浪漫美好生活的渴望。苏轼《水调歌头》中的“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是作者政治失意并思念亲人时所做,幻想飞到美玉砌成的高楼大厦,即想象中的仙宫,去过那悠游自在的生活,那种想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怀可见一斑。贺知章《咏柳 》中的“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碧玉句说柳树碧绿葱翠,高高耸立,犹如碧玉一般。让人感觉到那么的柔和愉悦、和谐美好。白居易《琵琶行 》中的“大弦嘈嘈如急语,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玉”字鲜明而生动的把在时间流动中的优美悦耳的音乐旋律形象地再现出来。当时白居易正值被贬,情绪低落,却能把音乐刻画得如此美妙,与玉的美相媲美,也就表明了作者希望自己的才华能再得到认可,自己能再得到重用,让一切恢复和谐愉快。《西京杂记・玉鱼动荡》的记载“昆明池刻玉石为鲸鱼,每至雷雨,玉常鸣吼,鳍尾皆动。汗世祭之以祈雨,往往有验。”古代的人们对自然现象不能合理地解释,往往认为是有神灵主宰,就用一些具象征性的物品来拜祭,求神灵帮助自己实现愿望。这里说的“玉鱼”就是这种物品。玉雕的鱼能给人们带来可贵的雨,有雨万物就会生长,稻谷丰收,生活富裕和美。常建的《塞下曲》中“玉帛朝回望帝乡,乌孙归去不称王。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两国建交,没有战争,没有离别,没有死亡,没有悲伤,表达了诗人的美好理想。可见,自古以来,甚至在国事外交中“玉”也早已寄托了人们对和平、安定生活的向往。《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里,秦王想用15座城池跟赵王交换和氏璧,难道仅仅因为秦王有贪婪之心吗?不全是。因为玉代表着人的美好德行,代表着和谐安宁。秦王有一统天下之心,当然想四海归一,万物朝一,和谐共处,拥有和氏璧既可以彰显他的美德,又可以让他更有信心去征服各国,统一全国。秦始皇更是在他的传国玉玺上刻着“受天之命,皇帝寿昌”借玉表明自己当皇帝是上天赐予的,是理所当然的,告知各国王孙遗臣不该反对,而应顺天命,接受秦王的统治,和平共处于这一国之君的统领之下。这也就是“协和”的意识,一种对和谐社会的追求。原名《石头记》的《红楼梦》更是章章说玉,人人与玉相连。《红楼梦》中,贾宝玉生下来口里就衔着一块玉,看来很神奇。这块“通灵宝玉”的正面用篆体写着“莫失莫忘,仙寿恒昌”,背面写着“一除邪祟,二疗冤疾,三知祸福”,表达出辟邪吉祥的寓意。小说中有摔玉、失玉、寻玉、得玉的情节,热闹非常,玉的变幻使《红楼梦》表达更为灵动。如第三回宝玉见到林黛玉时的摔玉情景,宝玉摔玉只因为黛玉无玉,其实这是因为宝玉爱黛玉,想对方与自己保持完全的一致,和谐相处。通灵宝玉使得贾宝玉成为贾府上下喜爱推崇的对象,即使他不喜读书,时发“痴狂”,是个“混世魔王”,但依然得到宠溺。不仅贾宝玉的平安祸福都反映到了那块玉上面,贾府的平安祸福也反映到了那块玉上面。有玉则平安,有玉则和谐。
  玉世界里有和谐,玉世界里看和谐,“玉”不仅代表着人的美好品格,承载着生命永恒的使命,更寄寓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即“和谐观”。中国传统文化的一贯精神就是“协和万邦”的思想理念。“‘协和万邦’是中国文化的整体和谐观的表现,它不仅仅是一种先贤的哲学理念,更是作为一种自古以来追求和平、统一的民族精神存在着。”中国古典诗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这些诗文中常出现的“玉”,也不可避免的会有极其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蕴,当今中国领导人提倡的,也是人民大众所希求的“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不也承传着中国的传统文化吗?2007年8月全国各媒体刊登了以“金镶玉”为特色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奖牌亮相首都博物馆的消息,一时间成为全国人民热议的话题。仅仅是“金镶玉”工艺的高超及奥运会的话题令人们感兴趣吗?其实这暗含着人们对和谐社会,安定生活的喜爱。北京申办奥运会打出了“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科技奥运”的旗帜,2008年北京奥运会奖牌是“金镶玉”,这既是结合了中国实际和世界发展趋势的文化创新,又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观,是更新更具时代感的玉文化的延续。
  
  参考文献:
  [1]山海经[M].华夏出版社,2005.
  [2]张璋 萧民重.中华诗综[M].中国和平出版社,1994.
  [3]朱世英.中国古典诗文“四绝”[M].长江文艺出版社,1996.
  [4][晋]葛洪撰.西京杂记全译[M].成林 程章灿译注.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
  [5]胡云翼.唐宋词一百首[M].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6]刘伟胜.文化霸权概论[M].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
  [7]郑涵.中国的和文化意识[M].学林出版社,2005.
  [8]向勇.玉之赏[M].北京出版社,2005.
  [9]曹雪芹 高 鹗.红楼梦[M].华夏出版社,1995.
  
  (黄水珍,广东省肇庆市四会中等专业学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52063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