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实践是知识积累的重要手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实践性教学和课堂教学是对立统一体,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着实践性,在实践教学又有理论的传授性。文章通过理论论据和事实论据,以及教学经验阐述了实践既是检验知识的有效途径,也是积累知识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理论知识 实践教学 知识积累 教学改革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不仅是应用于政治领域的一句至理名言,而且还广泛适用于各个阶层、各个方面。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它更是得到了进一步的验证。弗赖登塔尔在他的教育思想中有个精彩的阐述:“学一个活动的最好方法是实践。”我国也有“纸上得来终觉浅,须知此事要躬行”的佳句。
  实践能力,既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新时期的体现,也反映了在科技革命和经济时代对于人的素质的新要求。可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正是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注重实践活动的开展也正是顺应了教学改革的趋势。研究这一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无疑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一、理论知识――培养实践能力的前提
  
  古语云:“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同样地,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也是有条件的,即必须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没有知识,人们的正确观点就难以形成,分析问题无依据,更难以有所创新。学生只有基础课程学得好,建构起自己合理的知识结构和体系,才有可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探求未知的世界。如果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那就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样即使实践能力再强,掌握的思想方法再多,也不能适应生活的需要。所以说,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前提条件。
  实践性教学和课堂教学是对立统一体,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课堂教学渗透着实践性,实践教学又有理论的传授性。课堂教学不应是纯理论教学,应突出教学的实践性,它是实践性教学的合理延伸和拓展,是专业基础技能的实训过程。课堂的实践性特点是一种模拟环境、情境的实践仿真过程。
  在传授理论知识时,教师应注重小课堂中的“大社会”,即把周围的社会生活这个广阔天地作为学生学习的“大课堂”,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发现问题,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生活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这无疑会对只能“按图索骥”、不能举一反三、审时度势的学生观予以彻底的改变。理论知识较为单调,教学中可以充分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以理解知识的真正含义,学以致用。在把教学和生活有机联系起来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可以得到增强,实践能力可以得到提高,潜能也可以得到充分的挖掘,使得课堂洋溢着浓浓的生活气息,充分体现了“小课堂,大社会”的特点。如在新闻采访课堂上,教师就曾多次把教室模拟成新闻现场,让同学们自由发挥,现场进行采访,通过你来我往的一问一答,迅速提高了学生们的语言组织和逻辑思维能力,受益匪浅。
  
  二、实践活动――积累知识的重要手段
  
  实践是检验知识的有效途径,也是积累知识的重要手段。只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研究,那是空洞的,对学生来说也是乏味的,有些技能性知识必须通过大量的实践去掌握。这就犹如我们生活中的学骑自行车,只听人们讲解骑车的技巧和要领是不够的,如果不亲身实践,便永远也无法自由驾驭这样一辆小小的自行车。
  
  1.教师要成为实践教学的行家
  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我国的基础教育在“应试教育”的轨道上运行多年,人们在思想观念、政策导向、管理体制乃至教育的内容与方法等诸多方面,都形成了一整套固定的模式,而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在人类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中起着桥梁和纽带作用。因此,我们要打破过去一味理论教学的模式,首先要从教师入手,要求教师不仅是理论教学的能手,同时也是实践教学的行家。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的“要两手抓,而且两手都要硬”,只有这样才能为社会培养出适应时代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应用型人才。在课堂上注意减少理论教学时间,增加课堂知识含量,利用节省下来的时间补充到实践中去,从实践中发现问题,获得灵感,大胆创新,探索研究,引导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探索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和有效方法,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培养的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要求学生掌握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和新闻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写作能力和采、编、播以及创新能力,能适应现代新闻传媒工作要求的新闻传播战线的人才需求,适应新闻传媒迅速发展的形势,注重实际实践能力,培养专、兼职高级编辑、记者、广告策划及各类主持等高级应用型人才。为了使新闻专业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同时为了走出自己的特色,我们从教学计划的设置和实施,到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办学方针思想的指导下,加大实践力度,使理论知识在实践中检验,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知识,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达到知识积累的目的,为社会培养高级的应用型人才做出了新的探索。
  例如:学生在实习时从创意策划到撰写文案,从节目编排到具体实施,完全由学生自己去做,教师只做方向性的指导,政策性地把关,目的是培养学生工作的主动性和自觉性、理解和创新能力,与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相结合。在实践活动结束后,教师还要及时总结活动情况、活动成果,既要肯定学生的优点,又要提示学生反思不足,还要对学生提出希望,进行自我思想教育,让学生在交流评价中拓展知识的视野,了解斑斓的世界,共享活动成功的愉悦。
  
  2.信息积累,打造实践活动的重要保证
  对新闻专业来讲,及时、迅速的掌握大量信息,是顺利开展实践活动的重要保证。在工作中,我们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通过课堂教学及各种教育、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信息意识,形成对信息获取、储存、运用的初步能力,这是信息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例如,美国著名的四大雕像之一的哈佛铜像有着一个美丽的传说:“摸一摸铜像的左脚尖能给人带来好运”。但它还有一个幽默的绰号:“三个谎言铜像”。第一个谎言是铜像的外形名不付实,因为约翰・哈佛没留下任何图像资料,雕像作者只好请一个学生做模特来代替他。第二个谎言是“捐赠人”约翰・哈佛被错刻成了“创办人”。第三个谎言是哈佛的建校时间被错刻成了1638年,比实际晚了两年。如果我们没有掌握这些真实的信息,就很容易被世代“传承”下来的谎言所迷惑。
  作为教师要做个生活的有心人,要关注身边的人和国家大事,善于选取对教学有用的素材,收集和整理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富有时代气息的材料,这样学生也能自觉养成收集信息的习惯。同时还可根据信息的内容分类整理,建立“信息库”,实现“资源共享,合理利用”,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更是在潜默化中为实践能力的培养打下了根基。
  
  3.请进来、走出去,做好实践教学的全面实施
  为了使学生能真正在计划的指导下,获得广泛的专业技能知识,我们主要采取了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
  高等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教学改革要符合时代要求,必须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应用性人才为宗旨,教育培训要产教联合、产校联合,要走社会化办学的途径。为了实现教学计划中实习的顺利进行,大家广开思路,集思广益。增加实训基地的建设,为学生增添了实习的场所,成为教学计划中重要的一笔。
  为了使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越办越好,为了使在校学生有长期的固定锻炼的地方,我们先后与多家企业和媒体建立了联系,签定了协议,建立了多处实习实训基地。学生们通过在电台、电视台、报社等各大媒体的亲身实践,掌握了许多在课堂上无法学到的新知识,他们纷纷反映,原来以为媒体制作是一个简单的流程,而在实践中却发现,原来连“报纸印刷”这样一个小小的过程都是要通过几道工序才能完成的。这不免让我们想起这样一个故事:一位父亲带着儿子去参观凡高的故居,在看过那张小木床及裂了口的皮鞋之后,儿子问父亲:“凡高不是位百万富翁吗?”父亲答:“凡高是位连妻子都没娶上的穷人。”第二天,这位父亲带儿子去了丹麦,在安徒生的故居前,儿子又困惑地问:“爸爸,安徒生不是生活在皇宫里吗?”父亲答:“安徒生是位鞋匠的儿子,他就生活在这栋阁楼里”。这位父亲是一个水手,他每年来往于大西洋的各个港口,这位儿子叫伊东・布拉格,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获普利策奖的黑人记者。
  
  三、小结
  
  人们都知道这样一个道理:在实践中获得的知识,是最扎实和最不容易忘记的知识。而且在实践过程中最容易发现问题,真所谓实践是创造的基础。有些知识在理论上具有合理性,而在实践中却并不合理,这就是实践出真知的道理。从苏联革命――先解放城市的成功,到中国革命――先解放城市的失败,再到毛泽东的农村包围城市的成功,就是最好的实践过程。我国“百闻不如一见”等历史典故也都非常深刻地阐述了这个道理。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认识是人的头脑对于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客观物质世界不会直接在人的头脑中出现,人的认识也不会在头脑中自然而然地产生出来。因此,要想得到对某一事物的认识,只有经过实践这一中间环节。
  如今的21世纪是人类依靠知识和可持续发展的世纪,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手段。实践出真知,让我们肩负起这一伟大使命,更新观念,勇于实践。在教学工作中不断探索、不断完善,向着更高、更深层的领域迈进。
  
  参考文献:
  [1]叶国灿.浅议高校创新体系的构建[J].教育发展研究,2004(2):54-56.
  [2]花蓉.试论高校创新性人才培养[J].教育研究,2003(10):198-200.
  
  (作者单位: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新闻与传播系)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54837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