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由合作学习“高耗低效”引发的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因此,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绝大多数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过去的“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合作学习正是顺应这一潮流得以广泛应用。我们得承认在进行小组合作的探索实践中确实有不少可借鉴的经验,但是我们也得承认合作学习呈现出的“高耗低效”现象屡见不鲜。
  我们发现有些教师在运用合作学习教学方式时,课堂上常常看到教师的话音一落,学生马上各说各的,看上去氛围很好,至于他人的思想、观点、见解不屑一顾。这还是比较好的合作交流,至少学生有参与的积极性。有的小组中只有一两个好的学生在说,其他学生一言不发,甘心情愿当听众,听得不在状态的也不乏其人,也不表述自己的思想,致使学困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获益比在班级的教学中还少。而教学也常常是在生生层面上的交流,缺少有意识的关注与监督机制,没有指导与调控的策略,很难形成实质上的交流。小组合作学习后的反馈,教师组织全班学生交流,严格的说是各组学习成果的交流,其场面很热烈,学生唯恐别人抢了先,“我,我”的声音在教室回荡,即使有人在回答,也不去倾听,仍在抢着发言,有时吵作一团,教师只好控制“看谁听得最认真!”形成了有的不甘示弱,有的拒不参与,有的看热闹,有的乘机玩耍等等。生与生、师与生两个层面交织在一起的交流,却成了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学生汇报常常代表的是自己而不是合作体。学生只在乎教师的评价,教师注重的是学生讨论的结果与问题的答案。这个环节的交流依然没有形成实质性的交流。因为教师评价的主体只限于个人,不评价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缺乏让学生自我评价或者生生互评的意识,更忽视引导学生反思与合作的情感与态度。交流中没有观点的交锋,没有思维的碰撞,又怎能谈得上学习能力从中得到锻炼和培养呢?
  新课程标准已实施了十年,合作学习这种教学方式与策略,教师在课堂上也探索了十年的时间,可呈现的往往流于形式,浮于表面,合作不到位,效果不明显,导致合作学习有形无神,缺乏实效。影响合作学习实效性的因素有很多,或教师方面的,或学生方面的,或其他方面的。怎么能扬长避短,减少小组合作低效现象,提高它的有效性呢?我看过不少同仁的相关论述,其观点大同小异,即:要增强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就是要培养小组合作的技能。我是认同的,但也存异。
  现在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诸多问题中,学生不会交流是问题的焦点,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指导学生学会表述自己的思想,学会倾听他人的诉说,学会对他人发言进行评价,三者缺一不可。而这三个方面技能的缺失,表面上看是小组合作学习出的问题,实质上暴露出课堂教学中教师忽视了这三个技能的指导与训练。因为这正是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课堂教学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所需要的技能,而不是合作学习走进了课堂,才有必要培养这三方面的学习技能,是教师在常规教学中必须培养的技能。这一点我是有切身体会的。每当围绕内容重点设疑,都在生生互动释疑中引导和培养学生说清楚自己的思想,让别人听懂你的见解,对不会表达的学生有意识地进行示范指导,并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多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要求学生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要听完整,要听要点,要认真思辨并作出判断,提出自己的见解,补充他人的意见,纠正他人的错误,汲取他人的长处,评价他人的观点。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提供发表不同见解的空间。在生生、师生互动中,常对学生说“你听懂了他的话吗?懂了你给大家说一遍。”或“XX同学怎么说的?你还有什么不同意见?”或“你觉得他讲得怎样?如果认为好,请说说好在哪里?如果认为不妥,说说不妥在哪里?”而且时不时的表扬,赞赏听得认真的、敢于怀疑和否定的同学,做到因材施教,因时施教。总之,让发言的同学表述清楚,听的同学很虚心,很投入,很文明,认真地听,静静地想,客观的评价。学生在互动交流中理解与深化,在交流中感悟与启迪,在交流中学习能力得到锻炼与培养。
  如此循环往复的指导与训练,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而且不止前面提到的那三种学习技能,还培养了学生健康的心理,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等,使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得到同步发展。引导学生把这些学习技能迁移到合作学习中,学生自然而然就会交流了,合作学习的主要矛盾解决了,其他问题会在不断的探索研究中逐渐地突破与攻克,就可以从容地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要使合作学习发挥最大的功效,教师学习新观念,更新观念是首要。任何一种实践行为必须基于理论的指导。课堂的合作学习低效现象,折射出更多的是教师观念滞后,观念没有转变,或对新理念的理解肤浅。传统的教育观念在现今的教学过程中仍然根深蒂固,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力,在时不时的影响、牵掣着我们的教育教学行为。因此要想落实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必须转变观念,从心理上接纳,从思想上重视,从行动上落实。教师要加强自身对合作学习的认识,要做更深一层的探讨、尝试和研究,熟悉合作学习的特点,而且在研究实践中要有一个科学的态度,不要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要认识到合作学习与传统的教学方式不是代替关系,而是互补关系。所以教师备课要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教材要体现哪些新理念,要恰当设计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内容要有一定难度,要有一定探究和讨论价值,问题要有开放性。在学生合作交流时,教师要积极参与,与学生一起探讨,倾听每一位学生的心声,为学生的合作学习起到示范作用,真正成为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只有这样才是新课标倡导的师生共同成长。
  要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学校要创建一种改革的氛围。领导要率先垂范,走在改革前面,加强管理力度,为有效的开展合作学习打好基础,做好课前准备,把“备课、上课、研讨”各个环节有机融合。从课堂调研入手,把发现的有价值的问题,作为“草根课题”,并在校本教研中落到实处,及时的总结合作学习的经验与不足,并制定改进的策略,为教师探索研究提供政策上的保证。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55457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