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体育教师的素质结构及其培养模式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素质教育的推行要求体育教师具备更高的素质。体育教师的素质结构应该包括:热爱体育事业的理想、先进的教育理念、丰富的专业知识、熟练的业务能力、良好的心理品质、较强的教学管理能力以及教学行为和策略等。文章对现代体育教师的素质结构进行了剖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培养建议,以期为全面提高体育教师的素质提供参考。
  [关键词]素质教育 体育教师 素质结构 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夏淑云(1974- ),女,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体育部讲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陕西西安710071)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09-0065-02
  
  实施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多方面的通力合作。在诸多因素中,教师的素质是核心。体育教师是体育教学的直接组织者和指导者,他们通过体育教学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依据学校体育工作的目的和需求,结合实践,对体育教师应具备的素质结构及其培养模式进行了分析,以期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提供借鉴。
  
  一、体育教师素质结构分析
  
  1.体育教师的素质构成。体育教师的素质即体育教师在教学中所表现出来的,决定其教学效果的,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影响的心理品质的总和。体育教师的素质结构应包括:热爱体育事业的理想、熟练的业务能力、丰富的专业知识、先进的教育理念、较强的教学管理能力以及教学行为与教学策略等。
  作为教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起码的行为准则。这其实是对教师素质的高度概括,是教师应具备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业务素质最起码的标准。教师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也是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教师的品行、精神内涵、教育理念、知识水平、业务能力等代表着社会的文明程度,高校的教育水平和办学层次。教师是传授知识、启迪智慧、张扬正义的群体,教师的整体素质对学生的影响是无形的却又是最有力的,是一种“不求而至,不为而成”的潜移默化的教育。所以,教师应提高知识、能力、心理品质等层面的素质,如此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学其理”。
  体育教师更应具备上述素质,因为体育教学的特殊性决定了体育教师自身素质在教学实践的运用上要更加炉火纯青。换一个视角来分析体育教师的素质,在“健康第一”思想的指导下,在“三维体育观”的引领下,高校对体育教师的素质也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和标准。尤其是在现代体育教学中,个性化教育、主体性教育等教育理念与体育教育的融合,要求体育教师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养成意识、能力和习惯,以适应终身体育的需要。由此看来,体育教师除了具备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业务素质外,先进的教育理念也不可或缺。
  2.体育教师的现代教育理念。教育理念是教师在了解教育工作本质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理性信念。现代体育教育理念朝着个性化、社会化的方向发展,以终身体育为宗旨,启发学生的潜在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个性化教育和社会化教育。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领者,现代教育理念对体育教师的教学行为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同时也直接影响其自身对课堂情境的知觉和判断。因此,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对体育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手段以及教学实践非常必要。研究表明,体育教师的教育理念对其自身的教育态度和教学行为的影响非常显著。由于体育教师所接受的教育不同,各自的教育理念也不尽相同。有的教师重视“健康第一,以人为本”;有的教师强调“教学要体现人道化、个性化”;有的教师则强调“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一切为了身心健康”。诸如此类的教育价值观和学生观都是教育理念的范例。在其引领下,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必然将动作技能的掌握、锻炼能力的培养以及学生课堂的心理感受有机结合起来,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地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能力,并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把学生群体的心理调适到最佳状态,形成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发扬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主体精神。
  体育教师具备了现代教育理念,并以此为体育教学的理性支点,这样教学自然就会指向预先设定的理想化目标。教育理念往往体现在处理教学实际问题的态度和方式上,直接影响着教师自身的发展和学生的身心发展。教师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和手段以实现教学目标。体育教学中有了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师就能通过教学方式这个中介变量来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体现“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能力。体育教师的教育理念是其自身成长和教学的支撑品质。教师在长期教学实践中摸索,与其他教育同仁相互切磋,潜移默化地形成各具特色的教育理念。这些教育理念相互映衬,相互补充,使得体育教学有别于其他学科教学,体现出独特的学科特点。
  3.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知识是教师的宝贵财富,是科学赋予的力量。知识水平影响着教师水平的发挥,影响着学生对教师的信赖感。知识往往是体育教师的弱项,这是历史形成的思维定式,而现在则不然,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正在渐渐改变。由于知识结构直接影响到体育教学质量,所以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相关学科的教育理念知识显得十分必要。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应包含:(1)体育专业知识。包括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医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心理学、体育统计、体育保健等,这些知识从不同角度研究了运动对人体的影响以及人的生理、心理变化规律,为我们选择科学的教法和手段提供了依据。(2)科学文化知识。体育教师在具备一定的体育专业知识时,还应具备较为广泛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丰厚的人文修养。(3)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体育教师要提高教学水平,就必须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必须掌握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
  值得一提的是,科学文化知识能陶冶教师的人文精神、人文素质,能丰富教师自身的文化底蕴,使教师更具有感召力和魅力。这些知识经过思考内化为教师自身的素质,使其对体育学科的课程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要掌握这些知识是作为一名体育教师的基本要求。从认知的角度来分析,教师要将知识传授给学生,以自己的知识结构对学生产生影响。心理学研究表明,体育教学的效果更多地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方法是否符合学生的心理需要。
  4.体育教师的心理素质。人的心理素质也可以称为个性心理特征或个人的心理品质。研究表明,教师的心理素质与其职业成就呈正相关,其中有两个重要特征对教学效果有显著影响:一是教师的热心和同情心,二是教师富于激励和想象的倾向性。由于体育教学的特殊性,教师要给学生施加一定的运动负荷,而学生往往缺乏勇气和能力,误认为体育教师缺乏同情心和热心。这就需要教师运用灵活的教学艺术,使学生既承受运动负荷又乐于接受学习。当学生认为教师富于同情心和热心时,教学的群体心理气氛就会变得协调,从而增强内聚力,提高教学效果。
  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体育教师就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从而把维持学生练习的方法运用得恰到好处,并在技能形成的某些关键环节及时提醒学生;在教材的呈现方面往往能达到渐入佳境、润物无声的效果;在课堂教学策略运用方面也有独到之处,表现出即兴的创新,能根据自己的正确判断来调整教学和练习,能正确处理学生的练习与教学情境之间的关系;在课后评价上,充分注意到学生对新动作的理解及其心理活动情况,关心那些影响教学目标完成的因素。
  5.体育教师的能力结构。体育教师的能力是其专业素质的外在体现,尤其是运动技术的竞技能力表现得非常显著。体育教师竞技能力的提高表明其素质的增强,二者相辅相成。综合国内外学者的观点,体育教师除要具有较强的专业素质、竞技能力外,其能力结构应涵盖以下内容:流畅的语言表达能力,准确的动作示范能力,对体育课程教学内容的加工处理能力,科学运用各种教学手段的能力,科学选择运用教法的能力,对学生的调节控制能力,了解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能力,因材施教能力,启发引导能力,教会学生掌握动作技能的能力,组织管理学生的能力,与学生和谐相处、密切合作的能力,合理检查教学效果与教学评价的能力,较强的自学能力,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科学研究能力,组织课外活动和业余训练的能力。这些能力集中反映在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概括为教学监控能力,体现于课前的教案准备,即在课前要知晓体育课的内容、学生的兴趣需要、发展水平、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教法和手段,预测可能出现的问题和教学效果等。另外还有体育教学的组织管理,教材的呈现,师生的沟通,教师课后评价与学生反省等。
  总而言之,体育教师的素质结构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体育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决定着人发展的方向,是诸项素质的前提条件;知识是各项素质的核心;能力素质以知识、智力转化为基础,在实践过程中体现出来,在教师素质中起关键作用;心理素质是直接影响素质教育成败的重要因素,必须以良好的身体和心理为依托。
  
  二、培养体育教师素质的模式
  
  1.重视学习。学习是提高教师队伍自身素质的前提,只有学习才能获得知识、增长才干。一方面,要自学与集体学习相结合。结合自身的需要与实际工作,利用每周的业务学习,制订个人学习计划,学习新的教学方法和理论,并结合体育教学进行专题研究。另一方面,要进行深造学习。对于青年教师学校应花大力气进行投入,充分提高他们的知识和能力。
  2.参与实践,提高能力。实践是提高教师素质的基本保证,通过参与实践,体验工作的艰辛,在实践中发挥潜能从而提高能力素质。一方面,要参与教学值班。教学值班即按一定要求处理与教学、训练和群体活动有关的事项。值班教师不仅要了解其他教师的出勤、学生的出勤、教学秩序等情况,更要处理一些教学问题。另一方面,要指导科学锻炼。体育教师要把知识运用到训练实践中,科学指导训练,在训练中运用各项原则,使训练方法多样化、科学化。运用超量恢复原理合理安排运动负荷,有效提高训练水平。
  3.加强科学研究,提高科研能力。加强科学研究能使教师视野更宽阔,工作方法更明确,达到目的的途径更通畅。首先,要积极开发课题,及时发现体育教学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提出指导意见,开展研究。其次,要开展集体攻关,集众人之工,形成优秀的成果。再次,要实施科研奖励制度。即对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积极进行科学研究并产生成果的教师给予奖励,激励教师从事科学研究。最后,要建立学术交流制度。除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外,每年举行学术论文报告会,邀请专家到场指导、提出建议。
  4.严格考核评估制度。一方面,要建设教案评估制。每学期进行教案评估,由教研室主任和教师担任评委,对所有教案公开评奖,并给予奖励。不合格的教师年终评估中应有所反映,并直接影响下一年度的评聘。另一方面,要实施示范教学制,通过组织公开课、研究课,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总结经验,发现问题,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甄德山.关于教师素质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教育改革,2001(4).
  [2]肖焕禹.高校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J].体育科学,2000(3).
  [3]林崇德,申继亮,辛涛.教师素质的构成及其培养途径[J].中国教育学刊,1996(6).
  [4]杨占明,等.浅论新时期体育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J].体育科学研究,2000(3).
  [5]杨中山.浅谈教师在素质教育中应具有的素质[J].教育探索,2001(1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58052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