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职《大学语文》教材建设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长期以来,我国大学语文教育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其中,教材不适应培养目标的实际是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高职层次的大学语文,应该是在遵循语文教育规律,突出高职教育特点的基础上,侧重人文教育功能。文章明确了高职大学语文教育的定位,形成了高职《大学语文》教材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育 教材建设
  [作者简介]王建庄(1956- ),男,河南郑州人,郑州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高级讲师,河南省高职高专“十一五”规划教材《大学语文》主编,硕士,研究方向为中文教育和高等教育管理。(河南 郑州 450121)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23-0101-02
  
  教材是实现教育目的的主要载体,是教学的基本依据,是培养人才的重要保证。高职高专层次的《大学语文》教材,应在遵循语文教育规律,突出高职教育特色的基础上,发挥人文教育功能。
  
  一、我国高校大学语文教育的现状
  
  半个多世纪以来,大学语文教育在我国始终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照搬前苏联模式,大学多改为单科设置,取消了“大学语文”课程。20世纪80年代以来,虽然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高校逐年增加,但“大学语文”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程,仍然面临着新的困境和挑战。
  2007年,笔者对河南省25所高职高专院校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有88%的学校没有按照课程设置要求开设“大学语文”课。有的学校虽然重视,却受课时、师资、认识等条件的局限难以开设;有的高校认为语文教育无足轻重,要么干脆不开,要么压缩课时,或者敷衍塞责。有调查表明,“大学语文”在大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不高,仅有13%的学生认同。①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除了社会的浮躁和市场的“重理轻文”等因素外,最主要的是语文教育没有得到多数大学生的认同,其内容、形式和方法脱离了教育对象及其所处的社会生活实际。
  然而,在高职高专(以下简称“高职”)院校开设“大学语文”课,已是必然趋势。2007年秋季开学前,教育部要求高校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并且要求将其列入必修课。②社会各界不断呼吁加强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学生对开设这门课的要求也比较强烈。笔者于2007年10月对郑州某学院大二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60.6%的大学生认为开设“大学语文”课“很有必要”。他们认为,目前的语文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脱离了大学生实际,更多地考虑了语文教育的传统意义和僵化的条条框框,很少或没有考虑到高职学生的特点。对于现行的大学语文教材,“非常满意”的仅占总数的5.6%,“不满意”和“很不满意”的占到总数的64.6%。学生认为,开设“大学语文”课程很有必要,但需要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更需要适合高职教育特点的《大学语文》教材。
  
  二、我国现行中学《语文》教材的基本内容
  
  高职院校的语文教育是在中学语文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的。要进行高职《语文》教材建设的研究,必须了解我国目前中学《语文》教材的主要内容。
  1.初中《语文》教材的基本内容。初中《语文》教材共有课文169课,精读课文90课,略读课文79课,另有课外古诗词背诵和名著导读。其中,文体类文章163篇,诗歌52首,戏剧类文章4篇,加上60首要求课外背诵的古诗词和18篇名著导读,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各类语言文学作品279篇(首),包括42篇(首)外国文学作品。课文涉及小说、诗歌、文学散文、报告文学、戏剧、新闻稿、书信、神话故事、人物传记、童话、寓言、杂文、演讲稿、议论文、说明文等体裁,基本涵盖了语言文学作品的各种形式。
  2.高中《语文》教材的主要内容。每册教材分为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三部分。阅读部分是主体,三个部分互相联系、互相配合。高中《语文》教材的阅读部分共选录课文133课(教读课文69课,自读课文64课),包括文体类文章110篇,诗词59首,戏剧类文章9篇。在选录的178篇(首)课文中,有22篇(首)为外国文学作品。在口语交际内容的编排上,主要培养学生的单向口语交际能力(倾听、应答)和双向互动的口语交际能力(劝说、讨论、辩论、演讲)。在写作教学的安排上,指导学生练习散文、诗歌、寓言、小说、评论、小品、综述等文学体裁的写作。每册教材都安排了一个单元的“自由写作实践”,以引导学生自由练笔。综合性学习专题围绕语言、文学、文化三个方面设计,是课内学习的延伸和拓展。意在引导学生观察语言、文学和中外文化现象,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物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能力。
  
  三、《大学语文》教材建设必须考虑学科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不同于其他课程,有着自身的规律,除了具有普通的工具课意义外,它还有着不容忽视的人文教育功能。语言文字产生于人类的生产、生活,既服务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又高于生活,有时甚至游离于生活之外。这就使得“语文”课程在学生的个体素质形成和个人能力培养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所以,在教材建设中,必须考虑学科的基本特点。
  1.不同体裁的特点。《大学语文》教材所选择的作品,无论是小说、散文、戏剧,还是诗词曲赋,都有各自的特点。正是由于其独特的风格和表现形式,才能独具魅力,流传千古。小说的特点是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环境,运用各种表现手法,来塑造人物,反映生活,给人启迪;散文以其较强的纪实性、取材的广泛性和形式的灵活性见长,其特点是诗意浓郁、语言优美、短小精悍;诗则偏重于抒怀言志,一般有着深邃的意境和独特的表现手法,常见的形式为长短句;戏剧是演员根据剧本要求扮演角色,当众表演情节,展示情境的艺术,所以,剧本既要反映社会生活的实际,又要考虑舞台的局限性。还有词、歌、赋等各种文学形式,都有自己区别于其他体裁的特点。所以,在教材编写时,既要明确同类文学作品的共性,又要凸显它们不同的个性。
  2.不同时代的特点。文学起源于生活,并在生活中不断得到发展。不同的时代,因其不同的政治、经济和社会背景,会给文学打上不同的烙印。周初至春秋中叶,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语言文字尚不发达,所以,人们在劳动中的思想感情一般通过民歌的形式表现出来,经过口口传唱,长唱不衰,并以文字的形式被记载下来,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诗经》。战国时期诸侯纷争,各诸侯国之间为了政治斗争的需要而广揽人才,使得文化环境相对宽松,因而有了百家争鸣。唐宋时期,诗歌散文的创作达到了顶峰。而明清的社会万象,使文人不能自抑,因而有了反映世相的小说。20世纪前半叶,中国的现代文学领域是一个“不见刀光剑影”的战场。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时,文化沉寂,作品凋零,只有8个样板戏为8亿人民演唱。改革开放后,中国的文艺又迎来了一个春天,但不容回避的是,随着国门的打开,一些不健康的文化思潮也随之而来,特别是21世纪以来,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使得文学又面临着新的挑战。这些时代特点不仅使我们的文学艺术日新月异、绚丽多姿,而且,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对其加以整理,在努力发展的同时,继承传统中的优秀内涵,摒弃现代中的病态糟粕。
  3.不同个体的特点。中国的文人在整体上有着中华民族优秀的品格,他们爱国爱民,张扬个性,清高耿直。这些文人志士可以从先秦一直细数到今天。但是,文人作为人,其个体和个体之间也有着不同的风格。比如,屈原的清高刚直、李白的浪漫洒脱、杜甫的宽厚坚实、李煜的华丽忧伤、鲁迅的辛辣锋利等,在整体上,他们谱写的是一个“爱”字,爱国家、爱人民、爱文学;在个体上,他们是独特的,个性不同、风格不同、表现形式不同、对后人的影响也不同。即使同样书写历史,司马迁也与他人不同,敢于秉笔直书当朝的弊端,这在封建社会里是需要大勇气的,非有刚烈之气不可。
  总体而言,不同体裁、不同时代、不同个体的文学作品,都在追求着“真”“善”“美”,它们都体现了中国文人的精神:自强、修身、爱民、为国。所以,在高职《大学语文》教材中,要通过这些文学作品来感染学生、影响学生、教育学生,使我们的学生尽可能多地享受我国几千年文明成果的精华,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修身养性,成为社会需要的人。
  
  四、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特点及高职学生现状
  
  1.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特点。高等职业教育是根据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应运而生的,一个时期的高职教育必须与当时的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急需的是既有理论又懂技术,能够熟练操作,面向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术型人才。而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正是这一层次的人才。这样的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教育不是研究型教育,也不等同于技能教育,它应该是一种技术型教育。所以,在教学中,要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理论课教学不能走普通教育的路子,要遵循“必需、够用”的原则。对于教学程度的把握和教学方法的运用,既区别于普通中学面向高考的语文教育,也不同于普通本科学校以学科为中心的语文教育,使学生能够根据所学的理论知识,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
  2.高职入校学生的文化成绩状况。我国当前高等学校招生的录取方法,是在组织高考后,根据学生的成绩和填报的志愿,一般分为6个批次录取,即提前录取、本科一批、本科二批、本科三批、高职高专一批和高职高专二批。一般情况下,下一个批次录取的考生成绩低于上一个批次,所以,高职高专录取的新生,是经先前4个批次录取之后的考生,高考成绩相对较低。据对河南一所高职院校2007年录取新生的调查,仅从高考成绩上看,他们的文化基础不容乐观。
  该校本年度录取新生3137人,其中,文科1192人,理科1945人。基本情况如下:文科最高分539分,最低分302分,平均429.7分;理科最高分518分,最低分300分,平均432.4分。在1192名文科新生中,有352人语文成绩在及格线以下,占到总数的30%,没有人达到120分以上;在1945名理科新生中,有523人语文成绩在及格线以下,占26.8%,而120分以上的只有3人,仅占0.15%。可见,高职高专新生的语文基础并不扎实。
  3.高职学生的情感状况。一般情况下,高职学生在高中阶段都经受过学习上的挫折。据对郑州一所高职学院一年级新生的调查发现,该年级的近三千名学生中,录取时仅有不到30%的学生是应届生。也就是说,70%以上的学生在高中阶段有复读的经历。这些学生,在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强大压力下,面对害怕、痛恨而又渴望的高考,心情十分复杂。他们当然希望自己能够升入一本、二本的大学继续深造,可经历了千辛万苦,也只能达到专科的录取线,无奈之下,来到高职院校就读。他们不甘心,却又无可奈何。针对这样的群体心理,学校除了要做好引导教育工作外,各个学科也应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进行心理调适,语文教学也不例外。
  4.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有待提高。由于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和教育中的一些偏差,部分学生情商缺失,舍弃高尚而追求时尚,无尽索取却不思回报。这是许多教育工作者十分担忧的问题。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不是几次报告和几个活动就能实现的,而是一个长期而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教育的方式方法。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最好的方法是通过日常的学习和活动进行潜移默化的引导,“大学语文”教学责无旁贷。由于学生在中学阶段已有了较为系统的语文基础,高职阶段不需要再重复构建;同时,作为高职教育,不需要高深的理论研究。所以,高职“语文”课程的主要责任就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帮助学生构建和提高自身的情感系统。
  经过近三十年的高速发展,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但自身的先天不足与后天失调使得高职教育面临着许多发展中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而根据培养目标的需要,确定课程内容,则是当务之急。
  
  五、《大学语文》教材建设的基本思路
  
  教材是为培养目标服务的,同时又必须适应教育对象的实际。根据语文教育的基本规律,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现状和这一层次教育的特点,高职语文教育的重点应该放在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上。在教材编写时,应突出语文的育人功能,兼顾它的工具功能。
  1.遵循学科基本规律。教材建设要考虑学科的内在规律,在单元的设置、主体课文的遴选以及教学重点、文章背景、思考练习的安排方面,既要考虑不同体裁作品的联系与区别,又要考虑不同年代、不同国家、不同作者作品的比例。
  2.结合高职教育实际。高职学生在中学阶段已经系统地学习了语文课程,但与本科教育的学生相比,他们的基础还不够扎实。所以,在教材编写时,要考虑高职学生的现有基础和水平,不能简单地照搬中学语文教材模式,也不能按照本科教育的要求盲目拔高。在主体课文的遴选方面,既不能过于晦涩,也不能失之浅显。总之,要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够掌握知识为原则。
  3.侧重人文教育功能。“大学语文”课与其他学科的主要区别在于,它不仅仅是所有学科的工具课程,而且还具有独特的人文教育功能。教材的编写要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针对当前部分大学生情商缺失、理想信念淡漠和功利主义至上的现象,通过选编具有较高文学水平和较强感染力的名作名篇来感染学生、影响学生、教育学生,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4.创新编排体例。现行的《大学语文》教材之所以不受学生欢迎,除了内容脱离学生实际以外,教材体例的古板单一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传统的语文课本在编排上,不是按照文学体裁分类而编,就是根据文学史的先后顺序来排。这样的编排方式具有其自身的特色,但由于形式单一、内容陈旧而不受学生欢迎。根据学生学习的认识规律,按照人文教育的基本思想,高职《语文》教材在编写时,可以采取以人文教育为主题和核心的分组模式,围绕一个主题,选取不同体裁、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作者的典范作品组成一个单元,在进行语文教学的同时,强化素质教育。
  5.帮助学生自主学习。传统的《语文》教材,在教科书之外还有参考书。参考书仅供教师使用,有关主体课文的其他知识都在参考书上,由教师来把握,学生看不到。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生自主学习的障碍。高职《大学语文》教材应该增加透明度,取消参考书。在教材中,对于重要的文言文,要在主体课文之后提供参考译文;对于重要的现代文,则要提供延伸阅读,介绍主体课文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影响等知识,以帮助学生理解学习。
  
  [注释]
  ①刘咏梅.大学语文教学现状的再审视[J].大学时代(B版),2006(9):58-60.
  ②史灿方.大学语文改革的理念反思[N].光明日报,2007-08-08.
  
  [参考文献]
  [1]丁帆,等.新编大学语文[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2]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中)[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语文(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58242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