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关于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内容的理性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文章通过调查发现,一线体育教师对新《纲要》的理解和课程内容安排的把握存在着差异。根据新《纲要》的精神,结合多年教学实践,笔者提出了高校体育教学应注重教学的理性思考,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关键词]高校 体育 教学内容
  [作者简介]张跃(1958- ),男,河南西平人,黄淮学院体育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学和社会体育学;严珍(1959- ),女,湖北安陆人,黄河学院体育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学和人文社会体育学。(河南 驻马店 463000)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23-0114-02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我国体育教育发生着重大变化。革新传统的教育面貌,研究和探索未来的教育教学内容,已是体育教师面临的重要问题。新一轮的课程内容应更加贴近现实生活。“以人为本”的体育教学不能只考虑狭义的体育教学大纲的规定,而是要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积极影响学生的人格发展,使教学内容达到“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目的。
  
  一、问题的提出
  
  在教育部印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对大学生体育教学内容没有统一的规定,只要求“学校应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及地域、气候、场馆设施等不同情况确定课程内容,课程内容应力求丰富多彩,为学生提供较大的选择空间。要注意课程内容对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实效性,并注意与中学体育课程内容的衔接。”新《纲要》赋予了我们选择的权力,也带来了“谁是内容决定主体”“如何决定内容”的新课题。本文采取问卷调查法,对黄淮学院在校学生(男生510人,女生408人)进行调查,了解他们对现行体育教学内容的看法。
  根据河南省教育厅颁发的《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学大纲》要求,在参阅各高校教学计划的基础上,黄淮学院制定了公共体育本、专科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第一学年,以《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内容为主。第二学年,以该校的选修课教学大纲为主。教学内容由任课教师根据大纲确定。从调查的情况看,非常喜欢和喜欢体育课的学生占68.6%,一般的占22.8%,不发表意见的占8.6%。说明大部分学生喜爱上体育课。在“你喜欢的体育项目”选项排序中,女生中排在前三位的是艺术类、娱乐休闲类、球类项目,而男生中排在前三位的是球类、格斗类、户外类运动。
  在项目的选择上,性别差异、地域性差异较大。来自经济发达地区的学生喜爱的项目多,体能素质较好,运动的积极性较高,而来自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学生体育意识尚差,使课堂出现“吃不饱”和“吃不了”的现象。
  教师普遍对培养学生兴趣、发展学生主体性的收放度的把握感到困难。一方面,害怕放开了收不回来。强调发展学生兴趣和主体性学习,但体育课程标准的实施要求并不明确。如果完全按照学生的兴趣进行教学,学生想学什么,就教什么,放手让学生探究,岂不有“放羊式”教学之嫌?另一方面,担心学生出现两极分化。强调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会给技能优秀的学生提供自我发展的舞台,但却使那些一般的、中等以下的学生无所适从。
  为了实现新的高校体育教学目标,培养高质量、高素质的大学生,应构建新的高校体育教学内容,建立“以人为本”、淡化竞技、注重健身、增强体育意识、发展学生个性、培养体育能力、养成锻炼习惯的新内容体系。使学生从总体上了解体育的本质及体育锻炼对身心的良好影响,运用在课堂上所掌握的体育知识和健身方法指导课外锻炼,自觉投身于全民健身的行列之中,从而获得终身锻炼、终身受益的能力储备。
  
  二、构建高校体育教学内容的理论思考
  
  1.体现教学内容的发展性。在“以人为本”的教育观中,体育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地获取体育知识,发展社会适应性的体育能力的过程,是师生双方主体性不断科学合理地发挥与构建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学内容的选择不能只考虑狭义的体育教学大纲的规定,而要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并积极影响学生的人格发展,使教学内容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注重教学内容的丰富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需求的变化和体育运动的更新,传统的体育教学内容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更加注重体育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在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充分考虑不同学生个体身心特点、体育基础和能力等方面的差异,除开设一些传统的体育项目外,还应设置一些学生喜爱和流行的娱乐性、实用性的运动项目,如街舞、体育舞蹈、轮滑、散打、跆拳道、攀岩、野外生存等。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有利于激发学习热情和动机,提高运动技术与技能,从而加强教学效果。
  3.强调教学内容的多样性与可接受性。体育教学应根据社会需要、学生需求和学生的体育基础、教学条件等进行内容更新,选择偏重于非竞技运动项目、注重健身、增强体育意识、培养体育能力等方面的教学内容。从深度上讲,教学内容要具有极强的可接受性,既不能过难,也不能过易,广度和深度要有比较恰当的比例。总之,教学内容要全面、多样,应突出健身性、娱乐性、终身性、全民性、实用性和主动性的特点,吸引学生主动参与体育锻炼,满足个体、群体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4.加强体育理论知识的传授。体育教育应具有一定的知识容量,具有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该体系不仅包括一般体育项目技术及知识,还应包括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保健、体育美学、健康教育学等。例如,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加强健美体育与娱乐体育的教学,不仅符合大学生的需求,还扩展了体育教学内容和形式。与此同时,在“健康第一”思想的指导下,高校体育还应加强健身方法的传授,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5.突出教学内容选择的特色。高校体育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要有更多特色项目供学生选择。球类、体能类、格斗类、艺术类、娱乐类、户外类等运动都深受学生的欢迎。学校应根据条件,尽量满足学生的需求,使大学生能够选择自己相对喜爱的项目进行锻炼,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6.注意人文教育与教学内容的结合。在现行的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运动技术和身体素质练习占据了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且备受师生的重视,而进行人文教育的时间较少或流于形式。如果把整个体育教学仅仅看成是纯专业性的教学,不与人文教育相结合,体育教育就不能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也就成为空谈。因此,体育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人文教育在培养全面发展人才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并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同时,教师还必须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内在教育因素,并结合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进行教育,使人文教育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使体育教学变得更为丰满、更富生机和人性。
  
  三、结束语
  
  当前,体育教学多样性的涌现,丰富了教学形式和内容,深化了教育实践。但却随意扩大了教学范畴,用一些虽流行但不适宜面向全体学生开展的项目占据了体育课堂,试图单一地从满足学生的爱好来考虑人的发展问题。目前,对人的权利、人的历史、人的发展的回应,对国家、社会、个人责任的关注,成为学校体育的最强音。但如果放大学生的爱好,过于重视流行技能的传授,其立足点无疑是偏颇的。客观上,会使教育只重视“让学生在运动中爱好休闲”,而忽视“让学生在运动中成人”。让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和让学生在运动休闲中体悟成人,都是高校体育教学所要追求的目标。因此,构建体育教学内容时,要注重全面素质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塑造人的健全、完美个性。
  
  [参考文献]
  [1]吴宏健.新一轮体育课改带来的困惑和误区[J].体育学刊,2005,11(6):112-114.
  [2]毛振明.建立“地方体育课程指导方案”的必要性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4(2):1-3.
  [3]教育部.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庄弼.普通高校与高中体育课程的比较及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设想[J].体育学刊,2007,5(3):5-8.
  [5]张振华.学校体育二十八年改革历程的回顾与透视[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3):124-126.
  [6]毛振明.体育教学科学化探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7]吴志超.现代教学论与体育教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58243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