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高职教育的信息化建设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教育信息化建设已成为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在发展过程中由于教育信息化概念不清,致使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出现了偏颇。本文从教育信息化的概念出发,总结了教育信息化的现状,并提出了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关键词]高职教育 教育信息化
  [作者简介]张效禹(1971- ),男,秦皇岛外国语职业学院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讲师,主要从事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及研究;翁丽萍(1974- ),女,秦皇岛外国语职业学院国际商务系讲师,主要从事高校物理教学。(河北 秦皇岛 066311)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23-0168-02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信息化建设已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许多高职院校抓住有利时机,投入大量资金,建起了以校园网为核心、其他设施配套齐全的信息化平台。这对提高高职院校办学水平、提升核心竞争力,起到了促进作用。但在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与管理中,也存在认识不清、方向不明、措施不利等问题,我们需要正视这些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保证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真正成为职业教育的助推器,使高职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
  
  一、教育信息化概念
  
  教育信息化的概念是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来的。1993年9月,美国克林顿政府正式提出“国家信息基础设施”,俗称“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计划,其核心是发展以Internet为核心的综合化服务体系和推进信息技术(简称IT)在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特别是把IT在教育中的应用作为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教育信息化的主要特点,是在教学过程中广泛应用以电脑多媒体和网络通信为基础的现代化信息技术,其表现为教材多媒体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活动合作化、管理自动化、环境虚拟化。教育信息化的目的是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实现教育现代化。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不仅仅是一种信息机器引入教育的过程,更是一种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变革的过程,是一种基于创新教育的思想有效地使用信息技术,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的过程。
  
  二、高职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由于需要广泛地应用各种机器、设备,人们往往容易以技术论、机器论的思想来认识信息化,认为教育信息化是以计算机代替教师讲课,以计算机来呈现教学内容,以计算机来存储教学信息,并以省力性、替代性、便利性、效率性的尺度来评价教育信息化,认识上的偏颇造成高职教育信息化进程中产生了诸多问题。
  (一)资源信息化建设滞后
  由于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水平评估指标中对生均计算机拥有量、应用现代教学技术和手段及校园网信息畅通度等方面有具体详细的考核指标,各高职院校为迎接评估需要,在“看得见、易出彩”的硬件方面投入持续增强。但在教育信息资源开发方面投入较少,教育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明显滞后,造成了有“路”无“车”、有“车”无“货”的失衡现象。校园网成了教职工发邮件、聊天、打游戏的工具,硬件效益大打折扣。由于在应用软件上缺乏有效的系统集成,使信息数据难以交换不能共享,形成了信息孤岛,很难在更高的层次上进行信息处理。因此,其应用效率和准确性大大降低,同时也为有效管理增添了莫大负担。
  (二)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进展缓慢
  信息化校园建设的另一项主要内容是与学校管理相关的信息应用系统建设,包括办公自动化、学生学籍与成绩管理、师资与人事信息管理、设备与校产管理、财务管理、科研管理、校园一卡通等若干应用子系统。据了解,我国多数高等职业院校,除部分学校校园建有一卡通系统和数字图书馆管理系统以外,其他多数应用尚处于单机运行状态,不能实现校园网上运行,更谈不上统一身份认证、统一信息标准。
  (三)教师信息素质不高,与其在教育信息化中的主导地位不对称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教师整体的信息化技术水平和应用能力偏低,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效果不明显,教师对利用信息技术整合教学资源、开发现代教学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不能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起到主导地位,从而影响学生信息素质、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相当一部分教师自身的信息化能力、利用信息技术制作课件、利用信息技术教学等几方面的能力不足,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信息化的健康发展,也必然限制信息化教育正确发挥其社会功能。
  (四)信息化管理机构有待于理顺和加强
  信息化管理有别于一般的行政管理,更多的是技术管理和协调管理,因此需要正确定位管理机构。现在多数高职院校的信息网络管理机构定位存在偏差,有的学校将机构挂靠在院办、教务处、科研处或图书馆,因为机构无法定位,造成机构的性质和职能无法得到认可,人员的专业技术职称也无法解决,人才留不住,减弱了横向交流的力度。
  
  三、高等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高职院校信息化应该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以资源信息化、管理信息化、教学信息化为核心,建设技术先进、扩展性强、具有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特色的数字化、智能化校园系统,从而实现教育信息化,为此高职院校应长期做好以下工作:
  (一)以学院领导为主帅,齐抓共管,建立保障有力的组织体系
  信息化建设是学校教育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它涉及人、财、物等方方面面,覆盖学校教学、科研、管理及宣传等各个角落。事实证明,学校必须动员所有教职员工,集中大家的智慧和力量才能做好。学校从领导到一般师生,都应充分认识信息化建设不是信息机器、信息技术简单的引入过程,而是涉及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教育理论以及教育方式的全方位的整体变革。在高职院校进行信息化建设,是推动教育现代化、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教职工自我发展、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手段。因此,必须在学校内营造共建、共享、共用的浓厚氛围,形成“信息化建设,人人有责”、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学校应成立以院级领导牵头的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作为决策机构全面领导学院的信息化建设和管理工作,负责审定学校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总体规划、政策法规、各种规范,布置阶段性任务,决策人员和经费的投入等。同时要建立专门的组织机构,保证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的顺利进行。
  (二)以培训与考评为手段,切实增强教师信息化能力
  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教师,其教育理念、信息知识素质和信息技术能力是实现教育信息化、转变教育模式、培养能适应信息化社会经济发展的具有应变和创新能力的人才的关键决定因素。高职院校对教师的信息素质培训应该全面推进、重点突破。在方式上,可以采用开设培训班的方式训练技术;可以举办讲座或召开学术会议传授理念;可以结合科研课题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可以发挥校园网集成业务办公网络系统的优势,深化宣传和加强推广;可以充分利用各种相关实践活动,锻造教师的信息能力等途径。在内容方面,主要应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现代教育理念培训,使教师正确认识信息化教育与传统教育在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艺术等方面的区别与联系,以及认清新世纪教育改革的趋势与教育信息化对人才培养的重大现实意义。二是信息技术知识培训,使教师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了解信息技术的新发展和新趋势。三是信息技术能力培训,使教师具备基本的获取、分析和加工信息的能力、利用信息技术整合专业课程资源的能力以及指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获取、分析和学习知识的能力。还可引入激励机制,把培训纳入学校教职工继续教育,通过技能达标考核、记学分等活动,调动大家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从学院的实际情况出发,统一规划,统一部署
  信息化建设是投资巨大的系统工程。在建设上,学院应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遵循“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方针,避免重复投资。在硬件、软件及信息资源投资分配上,根据“木桶”原理,要讲究科学和系统优化,掌握恰当的投资比例,注意发挥整体效益。
  1.硬件建设要立足实用,适度超前。硬件设备发展较快,要坚持先进性、成熟性、标准性、安全性、开放性相结合的原则,构建覆盖全校的网络体系,形成学校信息化基础。
  2.软件建设要实现应用集成,数据共享。从整体出发,面向未来,采用规范、统一的接口和标准,最终建立起学校的应用集成平台。学校要配建管理、教学、科研、宣传等方面的应用软件,如一卡通、教务管理、财务管理、视频会议、多媒体教学平台、数字图书馆等。如果学校技术力量不足,可采用和供应商联合开发的形式。
  3.资源建设应多管齐下,重点突破,逐步完善。要从学校教学的特点出发,坚持需求性、系统性、规范性、开放性、动态性相结合的原则,突出实用性,凸显特色,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资源建设规划,保障教学资源的建设能够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在建设中要广开渠道,采用购买、下载、自主开发、交流共享相结合的方式,可重点建设多媒体库、网络课程、视频点播、学科、教师网站群等,满足学校目前的教学需要,同时为以后逐步完善打下基础。
  (四)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加强教学中深层次的应用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不是简单的手段的改变,而是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教学模式等一系列的变革。学校和教师都应全方位认识这些变化,彻底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积极应用信息技术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培养时代需要的创新型应用人才。
  1.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措施和办法,抓好“三个覆盖率”,即教师覆盖率、学科覆盖率和课时覆盖率。组织开展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评比、多媒体课件制作评比、信息技术应用的研究论文评选等活动,并把评比结果纳入教师考核、评优和职称晋升中,树立典型,予以奖励。
  2.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构建新型教学模式。教师要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努力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规律和有效途径。在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机融合中,构建起灵活、多样、实用、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这些教学模式要充分体现先进的教学理念,强调信息技术的深层次应用,突出教学结构的转变,为学生创造轻松、开放、自主、主动的学习环境,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以精品课程建设促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根据教育部的有关精神,学校应以此为契机,将精品课程建设与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结合起来,制定措施和办法,集中在本校推出一批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精品课程,并在教师中组织观摩、交流,有力地促进信息技术在各学科教学中的广泛应用。
  4.制定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评价体系。通过评价,规范教师行为,激励教师优化教学设计,创造性地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和效率。
  高职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任重而道远,要提高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教育质量,就必须加快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信息化的进程,坚持不懈地在职业技术院校中应用多媒体网络教学技术,切实提高学校的教学水平、管理水平和学习水平。只有实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信息化,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教育质量的提高才算落到了实处。
  
  [参考文献]
  [1]杨晓宏.全面解读教育信息化[J].电化教育研究,2005(1).
  [2]刘成新.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22).
  [3]汪光华.利用教育信息化实现高职教育模式重构[J].职业教育研究,2005(12).
  [4]周丙洋.高职教育信息化的现状及提升策略探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58244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