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校学生特殊群体援助体系的构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大学生特殊群体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构建有效的高校学生特殊群体援助体系,需要规范教育程序,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形成多层次、多形式的大学生特殊群体援助格局,从而构建和谐校园。
  [关键词]高校学生 特殊群体 援助体系
  [作者简介]欧永美(1976- ),女,广西北海人,广州大学商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高校学生教育与管理。(广东 广州510006)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24-0057-02
  
   一、大学生特殊群体的内涵及形成原因
  
   群体是指在共同目标和行为规范下协同活动的具有某种共同社会心理特征的人的共同体。大学生特殊群体是一个与大学生正常群体比较得出的相对概念,是指那些在经济状况、权利维护和实现、教育资源占有、教育机会享受、就业机会选择和身心健康、竞争能力及自身素质等一方面或多方面处于相对不利或比较劣势情况,在教育资源分配和社会竞争中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具有某种不良共同心理特征的大学生群体。①这部分学生在大学生中占有一定的比例。高校大学生特殊群体之所以特殊,既有社会、经济和家庭的原因,也有学校环境及自身的原因。随着我国高校扩招及招生制度改革、后勤服务社会化各项改革的逐步深入,大学生面临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自身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更加复杂,学习压力、经济压力、就业压力以及情感压力等普遍加大。部分学生自我感觉的不同造成了心理上的种种差距,从而导致他们在行动上“与众不同”,逐渐形成了一个特殊群体。
  
   二、大学生特殊群体的主要类型
  
   1.贫困生群体。贫困生群体因在经济上的拮据只能选择一些条件简陋的生活设施,平常仅靠勤工助学与兼职维持生计。这类学生由于经济压力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个性,一般不敢或不愿意主动与人交往,常将自己封闭起来,易产生焦虑和自卑情绪,性格逐渐变得内向。尤其当一部分人不能对自身不利处境正确归因时,容易滋生对他人的怨恨和反社会心理。
   2.有生理缺陷的群体。这主要指身体有疾病或生理有缺陷从而产生极强的自卑心理、整日沉默寡言的部分学生。随着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和高校招生制度的深入改革,高校不能拒收有生理缺陷的考生,因此,这部分学生人数会越来越多。这些学生不仅在学习和生活上要比其他生理正常的学生困难得多,在就业时也面临更多困难。更重要的是,由于他们生理的缺陷往往导致心理的缺陷,严重影响了他们正常的人际交往和健康心理的发展。
   3.学业严重受挫的群体。这部分学生有的学习基础太差,虽然主观上很努力,考试却往往不及格;有的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学习动力,没有紧迫感,学习只是在混日子;有的学生虽然入学成绩好,但由于不喜欢所学专业、课程或任课教师等原因,导致厌学,从而学业严重受挫。
   4.就业弱势群体。这主要指由于自我认识不足,或者自身竞争力不强等原因造成就业困难的学生群体。自从高校扩招以来,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面临着强大的就业压力。结业生、不擅交际毕业生、来自农村又无家庭背景的毕业生等在就业时显得相对困难,造成暂时的失业。
   5.心理障碍群体。这主要指产生影响个体正常行为和活动效能的心理因素和心理状态的学生群体。引起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是长期持久的不良情绪体验。近年来,学生中有心理障碍的人越来越多。引起学生心理障碍的原因很多,主要是学生应对就业、经济、学习、情感等压力的心理承受能力差,从而产生自卑感、孤独感、压抑感、失衡感、焦虑感、烦躁感和困难感。有调查表明,现在大学生中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比例呈上升趋势。
   6.其他特殊群体。这主要指网瘾学生群体、违纪学生群体及同居学生群体等等。这些大学生特殊群体的分类只是相对的,有很多学生同时兼有多种类型,如生理缺陷群体同时也是心理障碍群体及就业弱势群体等。这都要求我们的教育工作要深入而有效地开展。
  
   三、构建高校学生特殊群体援助体系
  
   大学生特殊群体同时也是弱势群体,是精神上和心理上的“双困生”。大学生特殊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既要遵循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般规律,更要把握其思想活动的特殊规律。要切实做好高校这一特殊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要建立健全援助与教育机制,设立专项经费对大学生特殊群体进行扶持和援助,建立相关的规章制度,从学校、政府、社会及大学生特殊群体本身多主体全方位进行援助,从而形成多层次、多形式的大学生特殊群体援助格局,使大学生弱势群体的防范、援助工作更加合理化、规范化,从而使特殊群体的同学和其他同学一样正常、健康的成长。
   1.规范化的教育程序。(1)知情。即摸清大学生特殊群体的具体情况。对他们认真把脉,通过调查研究的办法对他们的家庭背景、成长经历、同学关系、交友情况、学习情况、生活情况等进行全面的了解和分析,找出原因,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做到有的放矢。(2)知心。思想教育工作者要真诚地与其交友谈心,用心沟通,以爱心感化。这个群体的学生大多有自卑感,心理脆弱且极度敏感,必须主动与其接触,多给关爱。通过交流与沟通,解决实际困难,帮助他们缩小心理上的差距感,引导他们在参加各种形式的活动中接受教育,培养独立、乐观、积极向上和自强不息的精神,从而战胜自我,成功实现转化。(3)知变。特殊群体的学生大多心理承受力较差,思想波动大,发现有反复的苗头,要及早控制。随着学习的深入和时间的推移,已初步确定的特殊群体会有动态变化。②因此,应对特殊群体实施动态管理,及时地实施重点教育,给予关怀和帮助。
   2.多层次的制度保障。(1)建立分类建档制度。建立特殊群体档案,根据不同特殊对象分清类别及难易程度,深入了解他们的思想和心理,确定切实可行的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和方法。特殊群体学生档案内容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类型、班级、基本情况、原因分析、教育措施、教育过程记录、教育效果等。在新生入学时应做好信息采集工作,对特殊学生要进行逐一登记,掌握他们的第一手重要资料。在日常管理中,深入学生宿舍和班级,全面了解特殊群体的实际情况。将经济拮据、生理缺陷等不同类型的学生在充分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建立不同的个人小档案,输入计算机进行系统管理,注意保密性。随着对特殊群体学生教育管理的逐步深入,要及时更新和充实特殊群体学生档案内容。每学期初进行各类特殊群体学生的情况排摸,确定、调整跟踪教育对象名单,填写《特殊群体学生分类汇总表》,及时把各种群体的个人资料补充到信息档案库,及时调整特殊群体档案,实施科学的教育和管理,以确保对其教育管理的时效性与针对性。(2)建立“一助一”朋辈帮扶制度。学校可选派一些优秀学生如党员、学生干部、学习标兵等与特殊群体学生结对,实行“一助一”帮扶,开展“朋辈教育”。例如,对于学业受挫群体可通过班级互助的“一帮一”给他们补课并进行交流;对于心理障碍群体班级可成立心理委员,由于朋辈之间经历、感受的相似性会缩短心灵的距离。要充分调动学生党团组织、学生会、宿舍自律会等学生组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行党员责任岗位制,每一位学生党员负责一个或几个特殊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到及时发现、及时上报。(3)建立信息反馈制度。定期对各类已教育对象进行质量跟踪,不断结合实际改进工作方法。对收集的资料进行科学分析,认真处理,及时帮助。确定每个特殊学生的跟踪教育责任人,跟踪教育责任人一般由班主任、导师、辅导员担任,对跟踪教育对象进行跟踪考察,各年级主任负责本年级跟踪教育工作统筹和汇总,对学生开展跟踪教育各项具体工作,填写《跟踪教育记录表》并定期上交归档。(4)建立教育预警制度。对不同弱势群体容易引发的问题要有预案,要将已发生的问题对其他同学实行预警,及早将各种问题的负面效应和后果降低到最小。高校可采取课堂教学、网络沟通、专栏辅导、专家咨询、互动研讨、拓展活动、团体辅导等形式,全面了解学生基本情况,并掌握异常情况。同时,对于心理障碍群体,各高校心理咨询中心要通过新生心理普查、网上引导与监控、日常心理辅导及咨询、心理热线接待、班级心理委员反馈等途径,随时把握在校各类学生心理素质状况的第一手资料,一旦发现问题苗头,立即跟进对象,采取措施,予以关注。(5)建立输血与造血教育相结合制度。启动内部动力机制,对特殊群体要实行输血与造血教育相结合,激活其精神动力,引导他们从理论和实践的高度,澄清对改革实践中一些重大现实问题的认识,加强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从而树立自强、自立、自信的观念,最终实现从自省到自立、自信到自强的转变。
   3.全方位的援助体系。(1)建立学生生活状况的预警与援助体系。现在,各高校包括“奖、贷、助、补、减”五个方面的资助体系已初步建立起来。教师要了解贫困生的家庭情况以及目前生活状况,建立信息档案,并从各种渠道摸清学生在校日常生活消费情况,及时更新贫困生信息档案库。对家庭突遭不幸的同学,要及时了解他们的情况并予以临时困难补助。同时,要关注特困生的心理状况,积极帮助他们走出封闭的圈子,大胆与社会接触,从而消除自卑感,增强自信心。(2)建立起学生学习状况的援助体系。组织教师和学生帮助学业受挫学生,如有需要可进行个别指导。辅导员及导师可联系教务人员和通过网络随时监控学生的学习成绩,对于一个学期内有多门课程不及格的学生即启动学习援助计划,主要通过院系学生工作负责人领导、专业教师实施个性化学习方案、辅导员和班主任加强与学生谈话的次数等方式,分析原因,多种渠道共同工作,使学生的学习成绩得以提高。(3)建立起学生心理状况的预警与援助体系。这个体系包括相应的机构、人员、程序。具体来说,就是建立心理咨询机构,配备专业心理疏导、咨询老师、医生,制定科学的心理问题预防救援程序。从新生一入学就进行心理普查,建立心理健康档案、重点关怀对象档案,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辅导教育。开设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开展各种主题活动、咨询与测试,开设专栏辅导、团体辅导等让学生理解掌握各种减压方法及基本技巧,学会自我调控,消除焦虑感、失落感和不公平感。各高校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心理知识的普及,提高学生对心理问题的自我调适能力,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同时,也可设立爱心社、互动社等,让学生在其中互相启发、彼此鼓励、团结一致,共同克服各种困难。(4)建立起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针对大学各年级学生特别是就业困难群体,建立分阶段、多层次的,内容涵盖政策指导、形势指导、信息指导、心理指导以及相关服务的全程化就业指导体系。从新生入学开始直到毕业的四年中,针对每个年级的特点开展指导服务工作。对刚入学的学生,可围绕“职业意识培养”“职业生涯规划”的主题开展工作;对二、三年级的同学则以合作学习计划为主组织实习、勤工俭学、社会兼职,帮助学生与社会建立联系;对四年级学生进行就职前的培训,提高求职技巧。建立毕业生信息库,对就业困难学生,重点提供个性化咨询辅导,帮助其建立自信,弥补自己的不足,并加以积极推介,使其能顺利就业。
  
  [注释]
  ①褚建军,陈龙根.浅谈高校特殊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思路[J].中国成人教育,2006(12):86.
  ②阙庆喜.高校学生特殊群体分析[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66-67.
  
  [参考文献]
  [1]张国忠.浅谈如何做好大学生中“特殊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1(5).
  [2]王玉国.加强大学生特殊群体教育管理的路径探析[J].教育探索,2006(4).
  [3]刘绮婷.浅谈高校“特殊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路[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4(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58246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