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试论高职院校开展就业指导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调查显示,近几年随着高校的扩招和高职院校的不断增加,人才市场化和求职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就业的压力越来越大是无可争辩的事实,而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也日益严峻。就业是民生之本,是学生求学的主要目的之一,毕业生就业率的高低也是我国高职高专教育成败的关键。为此,如何加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尤其是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显得十分重要,增强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是解决当前就业难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 就业指导
  [作者简介]王显龙(1955- ),男,广西陆川人,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馆员,主要从事高校管理工作。(广西 南宁 530226)
  [中图分类号]G91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24-0110-03
  
  随着高校毕业生的总供给量大幅增长,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显示出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国务院连续几年召开电视电话会议,连续几年下发文件,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进行全面部署。教育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相关部委曾多次召开联席会议,共同研讨分析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因此,我们应充分认识到改革发展的新形势和就业工作带来的新问题和新挑战,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把解决好今后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作为一个重要课题来抓,根据社会需求调整优化专业结构,使高等职业教育更加适合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努力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
  
  一、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1.社会外部原因。首先是我国人事制度改革相对滞后,大学毕业生就业渠道不畅,不少用人单位为了提高本单位的声誉和知名度,尽可能地招收高学历者,故意抬高门槛,本来可以招大专的,硬要招本科生或研究生;甚至还存在着“性别歧视”,以各种借口不要女生或少要女生,同时更愿意接收有几年工作经验的大学生。其次,应该看到,这种现象的存在也与应届毕业生自身的弱点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一是与有工作经验者相比,应届毕业生动手能力差,进入企业后,企业要花费相当的精力和财力进行培训。二是许多学校的应届毕业生掌握的知识是从理论到理论,并且存在教材陈旧的现象,在实际工作中用不上。三是许多应届毕业生实践能力、团队精神、创新精神差,而且自身也有弱点,在为人处世方面存在着种种缺陷。四是应届毕业生的择业目光一般放在地理环境优越、经济发达地区和收入较高的单位,而对一些中小城市很有发展前途的单位则考虑较少或不予考虑。
  2.高校内部原因。首先,部分高校教育观念、教育方法落后,教学内容、专业设置与社会的实际需求脱节,培养的学生不是社会迫切需要的复合型、实用型人才。其次,部分高校仍沿袭计划经济时代的办学思想,对学生的就业指导薄弱,就业指导机构不健全,资金与人员投入不足。再次,大学生就业观念存在误区,对就业的期望值过高。不愿意到基层和我国现代化建设急需人才的边远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大学生就业由过去的“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因而有很多的本科生和技校生来挤占市场。根据有关资料统计,随着高等院校的扩大招生,其中高职毕业生人数迅速增长,2004年147万,2005年168万,2006年199万,高职毕业生人数占当年全部高校毕业生的比例分别为52.5%、49.7%和48.1%,可见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已经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高职毕业生就业指导与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择业观念不适应形势的变化。一是精英意识浓,自身定位高。一些学生认为读了大学就应该当国家干部,有待遇丰厚的固定工作,认为只有留在大城市、大单位才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一味地追求物质待遇和地域条件。如上海市大学生求职时出现了三多三少的现象:东部多、西部少,城市多、农村少,外企多、国企少。二是被动就业观念强,自主创业观念弱。三是静态就业动机强,动态就业观念弱,有“一次就业定终身”的传统职业观。由于职业观念不当,有的大学生盲目跟风,有的不能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就业,还有的不能根据实际调整职业目标,这些都对大学生就业产生了不利影响。
  2.就业教育与指导工作跟不上。一是就业指导形式单一,有些学校的就业指导就是搞几次讲座,内容局限于信息发布、政策宣讲和执行、提供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条件和机会、技巧培训、协议办理等服务性工作;有些高校虽然也开设了就业指导课,但没有把就业指导当成一门学科来研究,指导作用不突出。二是就业指导教师水平参差不齐,专业的、高素质的职业指导教师太少,缺乏指导的知识和经验,不善于根据学生的个性、兴趣、特长和能力来指导,致使大学生职业指导部门的行政管理职能比较突出,服务职能欠缺,与大学生的需求反差明显。三是就业指导工作的季节性,不少高校的就业指导主要在大学的最后一年甚至最后一个学期,在其他年级很少进行就业指导,我们认为就业指导工作应该贯彻在三年的学习和生活之中。大学一年级应侧重于就业准备方面的教育,包括就业基础知识的教育、能力培养等方面。就业基础知识的教育包括何为职业、职业的主要特性、人力资源、职业纪律、职业道德等方面。能力培养包括人际交往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决策计划能力、信息沟通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的培养等,这些都是现代组织对人才的必备要求。二年级大学生的职业意识开始逐渐强烈。学校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使学生对未来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要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教育,包括个人职业生涯的设计、定位和调整等方面。大学三年级应加强思想教育,利用各种形式对毕业生进行形势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职业意识和求职技能方面的教育,帮助毕业生树立远大的理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转变职业观念,先就业、后择业,先生存、后发展。
  3.就业市场与服务不够完善。我国大学生就业市场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缺乏严格的法律法规制约和管理。从就业工作方式看,我国大学生的就业工作主要采用学校直接面向用人单位或举办人才招聘会等方式,这种运作模式已不能适应当今市场经济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形势,信息渠道比较窄,成交率比较低。从就业机制和制度看,一是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单位急需大量的专业技术人员,但由于没有申请用人指标的途径,解决不了大学生的派遣、落户及档案等问题,使得一些大学生望而却步。二是现行严格的人事制度和户籍制度使大学生无法在不同地区间自由流动,限制了大学生就业。三是派遣制度的时间限制,虽然国家政策规定大学生毕业后两年内可以由学校保留档案,但有些学校规定在大学生毕业当年年底以后,不再办理派遣证,使得已经找到工作的毕业生难以办理有关手续。从用人单位看,有的企业在招聘人员时,过分提高要求,要求应聘者除了学历要高,还必须具有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这从某种程度上也阻碍了大学生的有效就业。
  
  三、高职毕业生就业管理工作的对策
  
  1.大学生就业指导要不断地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就业指导工作如何适应新变化呢?笔者认为:(1)大众化的教育要求有大众化的就业期望值。在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的过程中,大学毕业生必须看清自身在人才大军中的位置,对待职业生涯中的第一份工作,不能过于看重它表面的地位和身份,而要立足于我们的实际,从长远的就业发展来选择职业,树立“先就业,再择业,后创业”的观念,做到就业期望大众化。(2)就业指导的视角既要关注校内,也要研究校外。就业指导部门不仅要做好在校阶段的工作,还必须主动深入地开展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调研工作,准确把握人才需求动向,及时准确地反馈市场对各专业需求状况和用人单位对人才的素质技能要求的新变化,同时学校决策部门根据这些新变化及时地调整招生计划、教育培养计划并落实在各项教育管理服务工作中,使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达到供需一致。(3)就业指导要覆盖大学生活的全过程。要有机地将就业指导贯穿于全部教学、学生管理教育等各环节中,当前的学校就业指导只是就择业而谈择业,没有将就业教育很好地贯穿在思想教育、教学活动、学风建设、校园文化活动等各项工作中。就业指导部门用就业指导这根线,将大学生的专业素质、政治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等各项素质培养贯穿起来。融教育管理于就业指导中,在就业指导中渗透教育管理。(4)就业指导需要更多的专门性人才。由于专门性的职业指导人员配备少,当前的职业指导难以深入,只能做一些浅层的工作,如进行毕业生推荐表的填写发放、收集公布需求信息、组织供需见面、指导签约等,这些工作是必要的,但远不能满足新形势对就业指导工作的要求,就业指导人员只有具备心理学、咨询学、社会学等各方面的学问和知识,就业指导才能进一步深入。(5)就业指导要根据难点对学生加大个别指导的力度。就业指导必须充分考虑到不同的同学具有不同的性格心理特征、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就业环境背景和不同的就业发展方向,针对不同时期、不同心理状态进行单独的经常的对话,个别指导应该是就业指导的主要形式。开设就业指导咨询室,开通就业咨询电话和就业网站,建立个人就业指导档案,加强择业指导的个案研究,使就业指导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2.改变观念,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倡导自主创业。创业教育是开发和提高学生创业基本素质的教育,是一种培养学生的事业心、进取心、开拓精神和冒险精神以及相关的创业能力,进行从事某项事业、企业、商业规划活动的教育,具体包括创业意识教育、创业心理品质教育、创业能力和创业知识结构教育。目前创业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总趋势。因此,我们要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并为社会提供新的就业岗位。要引导毕业生结合专业特长,选择自己熟悉的专业和知识结构,发挥自己的特长;发挥求异思维的作用,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3.加强就业指导工作力度,改进指导方法,提高就业服务水平。完善就业市场和就业服务是促进大学生就业的重要环节。应举办形式各异、规模不同的就业洽谈会,收集招聘信息并组织供需交流;建立和完善全国各高校、各专业的毕业生数量、就业率、毕业后收入等指标的定期发布制度;各级人才交流服务机构和公共职业介绍机构要开设专门的窗口,开展有针对性的指导、培训、服务和招聘活动。对初次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大学生进行失业登记后,提供免费就业介绍服务。开展咨询指导服务,推荐大学生;完成国家宏观调控指标,推动双方签订协议;反馈社会需求和大学生就业情况。要加大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加强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信息化建设,为大学生就业工作提供人事调配、为用人单位提供最快速、简洁的信息,实现资源共享。
  4.广开就业门路,拓展就业方向,完善大学生就业市场。以我院为例,我们积极配合学院搞好人才交流工作,为毕业生就业牵线、搭桥,与广东、上海、深圳、海南有关用人单位、人才市场、中介机构以及专家、教授和教师广泛联系,推荐了一批毕业生,并且根据往届毕业生的去向,走访反馈,还加强信息收集并及时反馈给学生,组织学生上网发布就业信息,拓宽就业渠道,鼓励毕业生继续深造学习,参加专升本考试。每年我院都向本科院校输送近150人深造,积极发动毕业生参加各种技能培训,获得多种技能证书。具体而言:(1)学生毕业实习期间,引导学生寻找就业机会,教育学生在实习期间努力表现自己,给实习单位员工及领导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通过这样的努力,实习结束后,有些单位留下这些实习生。(2)建立毕业生信息库,通过已毕业就业的学生为我们提供广泛的就业信息,或通过他们的关系,直接介绍学生给单位负责人。建立毕业生联系网,在实习前,各毕业生做好本班的学生通讯录,交给班主任及系部,以便保持与学院联系,并且与往届毕业生联系,以前届带动后届毕业生的办法,基本上形成了良性循环。(3)积极为西部开发输送人才,响应中央的号召,发动和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到第一线、到艰苦的岗位、到西部地区去。在毕业生中,到目前为止,我院的农业技术工程系推荐了10人到西部开发人才中心。
  5.深入开展内涵建设,狠抓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要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专门化、专家化、有奉献精神的就业指导队伍。就业指导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而且要成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的指导者、就业工作介绍者和劳动力市场信息传播者。
  学院积极建设优质专业,拓展学生综合素质,把教学改革落到实处,大力培养学生熟练运用知识,运用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根据市场需求和企业需要,不断调整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增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实用性。还请熟悉我区就业形势的有关专家、学者、教授、成功人士,以及长期从事生产第一线人员来校为毕业生作成才报告,树立良好的职业观,了解求职技巧方面的知识,引导学生能够明确自己的职业定位,主动适应社会,使他们坦然面对现实,主动地打好毕业就业的择业战。此外还激励学生广开就业之路,不放过与家人、朋友、同学的关系寻求就业的机会,充分发挥各个专业建设委员会在各个行业的联系,结合专业的性质、特点,介绍学生到各相应的工作岗位就业。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毕业生素质不断提高,毕业生比较普遍地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6.一把手亲自带头,层层落实。如何排除就业压力,如何顺利就业,这是大家目前最关注的,也是全社会所重视的问题。面对这样的形势,我院及各系(部)以就业为龙头,高度重视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拓展就业渠道,为使每个毕业生都能走上就业岗位,领导重视上下协调一致,建立组织机构,成立了学院领导及各系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系部也成立了相应的工作机构。增设了就业洽谈室,增加了相应的办公室设备,为就业指导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系里成立了以党政领导为主的有关专业教师、政治辅导员、秘书和班主任参加的职业指导小组,经常研究有关职业方面的工作,一方面积极外出调查,多方面收集就业信息;另一方面深入学生,积极引导,着眼全局,重点解决一些比较难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胡家增.大学生就业指导要适应新变化[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15).
  [2]段宝霞.大学生就业管理探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15).
  [3]梁继超,肖海凤.当代大学生择业的公关素质探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1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58247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