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计算学科人文素质教育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弘扬人文精神,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当今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课题之一。计算学科虽然年轻,但内涵丰富、发展迅猛、影响深远,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也不言自明。文章从专业教学计划的调整与设置、课程教学内容的安排、人文素质教育氛围的构建等方面,探讨了计算学科人文素质教育的改革与实施,以期为该学科的教育教学提供借鉴。
  [关键词]计算学科 教学 人文教育
  [作者简介]陈树春(1968- ),女,广西宾阳人,广西工学院计算机工程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唐培和(1964- ),男,广西全州人,广西工学院计算机工程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软件工程、计算机语言;刘浩(1973- ),男,广西全州人,广西工学院计算机工程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自动化、计算机应用。(广西 柳州 545006)
  [课题项目]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6年度C类课题“计算学科人文素质教育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06C49)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27-0078-02
  
   一、引言
  
   “人文”的核心命意是超越个体、超越种族、超越国家,从人类整体甚至宇宙大全的角度思考世界,它是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边界处开始的一种超越性思想观和价值观。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培养既具有高科技水平又具有高素养的人才,是全面建设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新世纪对高等教育的呼唤。
   但近年来,科学主义和实用主义逐渐取代人文主义,成为支配教育的中心范式,大学教育逐渐被工具化,其工具价值不断膨胀,而目标价值则不断被弱化。导致高等教育的育人功能受到漠视,为今后谋生做准备的实用知识和技术的功利教育受到广泛的追捧,人文教育则日渐边缘化。
   计算学科既具有普遍性,也具有特殊性。尽管计算学科非常年轻,但作为高新技术的典型代表,该学科的求学者和从业者甚多。世界著名的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明确地指出,计算学科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人周围的世界,改变着人同周围世界的关系,乃至改变着人的自身。跟其他学科一样,该学科受科学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影响,在人文素质教育方面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现象和未来都引起有识之士的担忧和关注。本文针对计算学科的特殊性,研究其人文素质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二、计算机专业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1.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时代呼唤科学与人文相融,这种融合既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人类自身发展的必然需要。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一方面,导致人片面追求物质的享受和满足,从而造成人在心理情感方面的失落。另一方面,科学发展越来越快,理论研究越来越深,科学研究的方向及科技成果的应用也越来越难以控制。一种研究及其成果可以带来福,也可以带来祸。高科技,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生物科技更是如此。高级人才如果仅有非凡的灵性,而没有高尚的人性,后果如何难以设想。科学教育,主要给人以灵性;而人文教育,既给人以灵性,更赋予人以人性。只有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教育才能正确回应时代的呼唤。
   2.职业需求。客观地说,计算机技术深刻地影响、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但是计算学科出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诸如计算机病毒、黑客、木马、流氓软件、软件侵权、计算机犯罪等。针对以上种种违法、违纪、违规等问题,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和制度是必须的,但不是彻底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治本的关键是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提高从业者的法律意识和整体素质。
   3.团队与协作精神。团队精神,就是团队成员共同认可的一种集体意识,它显现团队所有成员的工作心理状态和士气,是团队成员共同价值观和理想信念的体现,是凝聚团队、推动团队发展的精神力量。在学生未来的社会实践中,所有成绩的取得都离不开团队的合作,追求集体利益的最大化往往是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的最有效的手段,而一个成功者更是一个团队的领袖。就目前及今后的发展来看,开发一个实用的软件项目,往往需要多个人团结协作,因此计算学科的从业者,如果没有良好的团队与协作精神,将是难以立足的,也是不可能做出什么成绩的。
   4.敬业精神。敬业精神是专心致力于所从事的职业的精神,是一种对工作满腔热情、勇于负责、积极创新、追求完美的精神。良好的敬业精神是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表现,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要条件。职业是个人和社会的契合点,是个人角色社会化的必要条件。只有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才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取得出色的成绩,才能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另外,敬业精神也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对于计算学科来说,由于职业的特殊性,敬业精神的培养更显重要。
  
   三、专业教学计划的调整与设置
  
   1.指导思想。完整的科学教育至少应包括四个方面:科学知识教育、科学思维教育、科学方法教育与科学精神教育。这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科学知识是生产力发展的源泉;科学思维是正确思维的基础,它保证了思维前后的一致性、连贯性;科学方法则是事业成功的前提与保障;而科学精神是求真的精神,这是科学的精髓。
   社会发展中的许多问题,越来越要求在学科交叉中解决。很多时候,需要不同学科思维的碰撞才能产生火花。计算学科也不例外,它跟很多学科有着越来越密切的关联,比如数学、物理学、生物学、医学、心理学、哲学、管理学等。
   2.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首先,需要改变过于强调专业教育的状况,大力加强通识教育,以此来构建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其次,必须改变课程内容过于狭窄的状况,大力拓宽课程内容,实现学科之间的联结,实现学科内容与社会生活现实之间的联结。在科学教育中渗透人文精神,让人文教育高扬科学精神。第三,必须改变过于强调知识传授的课堂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成为全面育人的主渠道。
   针对计算学科的特殊性,为了更好地实施人文素质教育,在课程设置方面提出以下构想与要求(计算学科专业教育课程不在此列),这其中有些课程国内高校还没有先例,如计算学科心理学、计算学科哲学等(如表1所示)。
  
   3.课程教学内容的调整与设置。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不是对立的。实际上,专业教育同样具有人文教育的功效,因为真正的科学是与人不可分离的,真正的科学精神蕴涵着深厚的人文价值;专业教育有助于科学精神的养成,而科学精神就是人文精神的核心组成部分。因此,在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上,一定要强化人文素质教育的材料(如右表2所示)。
  
   四、人文素质教育氛围的营造与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施
  
   尽管人文知识在人文教育中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但是人文教育绝不是人文知识的教育,掌握人文知识也绝不是大学人文教育的目标。大学人文教育的核心目标应在于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是“用人的精神世界的健康和谐发展去平衡和消解由于物质主义肆虐带来的人的发展得失与遗憾,用积极、健康、向上的精神态势去改变人的生存境域的困惑与窘迫,将人的整体发展水平提升到一种新的境界”。因此,人文教育绝不可能借助几本人文知识读本,或者开几门人文课程就可以完成。人文精神的养成不仅需要人文知识方面的素养,更需要学生的经历、体验与感悟,因此,高校具有良好的人文环境,可以让学生在一种良好的舆论导向、学术氛围、道德风尚、文化娱乐、师生关系以及物质环境中去体验与感悟。这样一种良好的学校人文环境能使学生感受到科学与人文的气息,能获得美的感受与熏陶,能激发起奋发向上、开拓进取、不断创新的力量。
  
   在课程教学中注意人文精神与素材的挖掘,强化专业教育中的人文素质教育。这要求每一位任课教师结合自己讲授的课程提出并在教学过程中落实以下几个人文素质教育方面的问题:(1)本课程相关知识的发展演化及其历史意义与启示;(2)本课程相关领域中的代表性人物及其光辉事迹;(3)本课程相关知识对人、对社会的影响;(4)本课程与政治、经济、法律、哲学的关系与联系;(5)教学过程如何教育学生爱自己、爱他人、爱家和爱国;(6)本课程在专业知识结构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以及对学生今后就业、工作的影响;(7)本课程的学习方法;(8)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本专业的热情;(9)教学过程中如何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念。
   同时,我们必须意识到以知识的授受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只能强化知识霸权,只能导致学生将知识绝对化,并当做客观真理来认识;以知识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必然以教师为中心,只能强化教师的话语霸权,导致学生对教师的服从。这样一种过于强调知识传授的课堂教学模式只能压制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养成。
   人文知识素养对于以人文精神为核心的人文素质的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人文素质的形成还必须经历一个内化的过程,这一内化的过程需要经过学生的自我感悟和积极行动才能完成。就此而言,人文素质的养成还不仅仅靠良好环境的营造,大学人文教育更重要的任务在于促进这一内化过程。
   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关键是教师。教师不仅要以自身的形象为学生树立榜样,把自身深厚的学科知识功底以及人文内涵传授给学生,而且要善于挖掘教育资源,营造有利于培养学生人文理想、人文精神的环境,使学生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取向等都受到感染,获得升华。教师不仅应当掌握广博的科学和人文知识,更应当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正确的政治方向、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全的人格,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强烈的责任感和正义感以及社会良知。教师不仅应当有传授知识的能力与技巧,更应当有引导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能力,能在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重视学生的学习主体存在,坚持师生平等、相互尊重。
  
   五、结束语
  
   新世纪的高校毋庸置疑地承担着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任。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就是让大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创造,通过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造就一大批符合新世纪要求的创新人才。这其中,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对于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无疑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计算学科尽管非常年轻,但其发展迅猛,对人们的影响深远,特别是作为高新技术的龙头,对从业者人文素质的要求就显得更加重要。因此,高校计算学科人文素质教育的研究与实践是必须的,且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杨跃民.高校人文教育:问题与建议[J].理论探讨,2005(6).
  [2]杨叔子.现代大学与人文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1999(4).
  [3]李耀平.走向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大科学时代[J].思想教育研究,2005(10).
  [4]陈遂彦.论人文教育对于大学生培养的重要作用[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9).
  [5]罗天虎.高校人才培养要注重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5(3).
  [6]刘胜利.美英日大学人文教育改革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高等教育,2000(18).
  [7]胡东煦.建立新的教学理念,推进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J].中国高教研究,2002(11).
  [8]张磊.大学人文教育的思考――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七问[J].复旦教育论坛,2003(2).
  [9]王坤庆.新世纪人文主义教育价值观思考[J].教育研究,2000(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58247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