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析新时期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随着我国高校大众化教育的普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寒流”有越来越猛之势,产生这一结果的影响因素涉及政府、用人单位、高校、毕业生本人等多个方面。文章拟在分析这些因素的基础上,提出应对措施。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 就业难 原因 措施
  [作者简介]杨飞(1973- ),女,河北望都人,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社会科学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哲学教育;陈颖(1980- ),女,河北保定人,河北科技师范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诉讼法;孟文静(1980- ),女,河北唐山人,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民商法。(河北秦皇岛066004)
  [课题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十一五”规划国家级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多元学与教方式有效融入日常教学的研究”(课题编号:BCA060016)子课题――信息技术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案例教学整合研究(课题编号:G34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河北科技师范学院青年基金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26-0059-02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又加上高校持续扩招,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每年都在增加。据国家权威部门统计的数据显示: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413万人,比上年增加了75万人,和2005年相比,增长了20%左右。这表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还在进一步加大,就业形势十分严峻。造成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四个行为主体,即政府、用人单位、高校及毕业生本人。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1.政府的原因。政府的扩招政策直接造成了毕业生数量的急剧扩大,而原来容纳大学生就业的各个单位并不能向高校一样,相应地增加工作岗位,二者的增长不成比例。政府的毕业生分配导向是从国家发展的全局出发来有效地配置人力资源,从而达到人尽其才的最佳状态,但是毕业生本人在就业时却是从个人发展的目标出发去择业,两者的目标不匹配。政府传统的分配制度是统筹安排、集中使用、保证重点、照顾一般、负责到底。由这一观念转变到双向选择、自主创业的意识上来还需要一个逐步接受和积极行动的过程。此外,政府的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相对滞后,户籍制度以及各种编制都始终成为大学生就业的 “瓶颈”,如有的毕业生已经与用人单位达成了就业意向,却因为上级主管部门没有给用人指标而与用人单位失之交臂。另外,许多地方至今仍然存在一些限制毕业生合理流动、带有地方保护主义性质的规定,如有的限制专科以下学历的外地生源毕业生落户等。
  2.用人单位的原因。一是用人单位提出的条件苛刻,大学生在就业期间因达不到企业要求的吃苦耐劳、艰苦锻炼而被淘汰。二是一些用人单位为了节约成本脱离毕业生所学专业安排工作,导致大学生另谋其他职业。三是部分用人单位拒绝高校毕业生的理由是大学生稳定性、忠诚度不高,尤其是在“先就业后择业”观念的引导下,一些高校毕业生与多家用人单位签订协议,频繁跳槽现象严重。此外,一些用人单位“人才高消费”现象愈演愈烈,他们在招人时动不动就强调要硕士、博士、MBA,原本用人要求比较低的企业也往往紧随其后,本来专科生可以胜任的岗位却提出要本科生,本科生能胜任的工作却要求招硕士。这种缺乏针对性的盲目用人标准,导致毕业生难尽其才,造成了人才的浪费和专科生人才资源的相对过剩,加剧了毕业生的就业难度和人才市场的恶性竞争。随着我国劳动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化,各单位拥有越来越大的用人自主权,在接受毕业生时,不是盲目进人,而是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谨慎挑选,不仅要看学习成绩和思想政治表现,而且要看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不仅挑专业和学历层次,而且挑学校,甚至挑性别,这就客观上使一些普通学校的毕业生和长线专业、女大学生、学历层次低、综合素质较差者过剩,出现就业难现象。
  3.高校的原因。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滞后于社会需要,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不适应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要求,这使学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往往不相吻合,社会急需的人才培养不出来或数量极少,而社会不太需要的又供过于求,产生结构性矛盾。此外,高校的专业划分过细,培养出来的毕业生知识面过窄,难以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一些高校盲目上一些“热门”专业和“短、平、快”的专业,结果造成 “热门”专业和“短、平、快”专业的人才扎堆,重复建设严重,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同时,高校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力度不够大。就业指导是帮助毕业生顺利就业的不可或缺的学校常规性工作,但是,多数学校在这方面尚缺乏系统性、规范性、针对性。
  4.毕业生本人的原因。毕业生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等了解不够,就业时盲目随大流,不但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还给自己的事业发展带来不少困难。受教育成本急剧增长的影响,毕业生在就业区域选择、就业单位性质选择上都有趋同现象,经济发达地区、高薪酬、外企或政府机关仍然是多数毕业生的首选,但是只有很少的毕业生能够实现这种愿望,多数毕业生都在争夺很少的职位而与其他的职位失之交臂。另外,求职简历和求职信千篇一律,没有新意,殊不知,与众不同的简历是获得面试的一种有效方法。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解决措施
  
  1.政府要在宏观上进行调控。政府要加强人才预测和对专业设置的调整,通过法律的、经济的、行政的手段进行宏观调控,完善就业市场,提供就业信息,指导高校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以保障人才的公平竞争,维护供需双方的合法权益,鼓励人才的合理配置和流动,还要打通毕业生的就业渠道,打破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的束缚,制定灵活优惠的政策,鼓励毕业生到非国有企业、边远地区、艰苦地区就业。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各级政府在建立大学生就业市场方面做了许多努力,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学校为基础、以政府为主导的毕业生就业市场雏形,在毕业生资源的信息统计发布、供需信息的收集交流上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帮助。国家要建立健全大学生就业方面的政策、法规,努力消除政策性障碍,加强劳动用工管理,完善劳动用工制度和劳动力市场准入制度。
  2.用人单位要树立科学的用人观。经过系统的专业知识教育和训练而培养的大学生是经济发展的主力军,用人单位如果看不到这一点,不重视知识,不尊重人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必然难逃失败的厄运。所以,用人单位应去掉种种偏见,积极地接受高校毕业生,并热情地欢迎他们、支持他们、帮助他们,给他们提供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这不仅有利于大学毕业生自身的成长,而且有利于本单位工作和事业的发展。一些有远见的单位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开始吸收高校毕业生,来替换素质低下、不能适应本单位长远发展的人员,以促进本单位人才和知识的升级,增强本单位发展的后劲。
  3.高校要培养“产销适路”的人才。高校应该做好人才市场的预测,支持和鼓励高校开设有市场需求和良好发展前景的专业,限制或撤销社会需求较小和无市场前景的专业以培养“产销适路”的人才。高校还要根据办学条件来开设相关的专业,以确保大学生的培养质量,尽可能避免学科、专业的盲目、重复设置,形成科学、合理的学科、专业布局、确保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此外,应积极实施毕业生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资格鉴定办法,对毕业生的职业生涯设计和规划给予建设性的建议,进一步完善高校就业指导方面的队伍建设。
  4.毕业生要转变就业观念并确定好职业定位。毕业生应该树立全方位、多渠道的新的就业观,还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用人单位的需求状况来确定好职业定位。新时期的高校毕业生既可在国有单位就业又可在集体所有制单位、乡镇单位、合资单位和民营单位就业;既可当固定工也可当合同工。在就业区域上,既可城市,也可乡村;既可内地,也可边疆。此外,还要认清就业形势,主动学习和掌握择业技巧,提高就业能力,实事求是地分析自我,确定合适的就业期望望值,只有这样才能够在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中找准自己的位置,才能在就业难的形势下使自己处于主动状态。
  
  [参考文献]
  [1]杨小京.浅析大学生“就业难”及其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5(9).
  [2]黄卫华.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与对策探讨[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58248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