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建构主义理论对高职教育培养模式的启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建构主义理论以其特有的思想体系,展示了自己的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对于今天的高职教育培养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高职教育有别于本科教育强调理论性、学科性的特点,而以知识应用为主旨。其培养对象针对职业岗位群,以技术应用和技能传授为主,将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紧密结合,培养学生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
  [关键词]建构主义 高职教育 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吕占京(1972- ),男,河南新郑人,河南许昌职业技术学院人文艺术系讲师,研究方向为心理学、学前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河南许昌461000)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26-0065-02
  
  一、建构主义学习观和教育观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译作结构主义,其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亚杰(J.Piaget)。建构主义者认为,由于每个人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信念不同,导致人们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也就不同。因此,建构主义十分关注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知识,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对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对高职教育亦有很多启发。
  1.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建构主义将学习界定为:在一定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情景、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概括地说,建构主义学习观具有以下基本点:(1)学习是建构性的。已有知识将影响新知识结构的建立,应该尽量将学习者已有的生活经验同新信息关联起来。(2)学习是主动性的。学生个人的发展是教学核心,课堂不仅是知识传播的场所,更应成为充满活力的生命过程,让学生全身心参与“做中学”,在“做”中理解、建构新知识。(3)学习是合作性的。建构发生在一定的社会情境中,个人通过与其他社会成员(教师、同学、家庭成员、朋友等)的相互作用获得关于世界的全面解释。因而学习不仅是学生个人的建构活动,也是学习共同体合作建构的过程。(4)学习是交流性的。互动是知识建构的重要方式,交流是最基本的环节。它是个体意义建构由狭隘走向广阔的过程,是新旧知识体系融会整合的加速器,也是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得以提高的最佳途径。(5)学习是探究性的。新意义建构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探究过程,由不同任务组成,通过任务的完成和问题的解决在旧的知识体系中建立新体系。
  2.建构主义的教育观。建构主义者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对学习和教学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主要有:(1)教学不能无视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简单强硬地从外部对学习者实施知识的“填灌”,而是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2)强调教育应体现学科的分化与综合趋势。建构主义的观点认为,传统课程设置中,存在着对各个知识领域分工过细的状况,这种课程体系不利于知识的融会贯通。当研究某一主题所需要的概念、规则和知识体系被这样人为地分割时,在某一学科中使用的术语将不能运用到另一学科,造成无谓的知识结构浪费和无法进行有效的学科互动。所以,建构主义倡导当前的教育课程应体现学科的分化与综合趋势,通过一个个实际的问题和不同的主题将知识组合起来。(3)重视合作学习。世界上不存在唯一的标准理解,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学习者对问题理解的差异,在学习共同体中恰好构成了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合作学习可以使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在合作学习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处于主体地位;教师是指导者和帮助者,应发挥主导作用。(4)提倡情境性教学。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中发生的,情景总是具体而千变万化的。传统教育所强调的抽象概念、普适规律学习,往往难以让学生用课堂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情景学习可以使学习者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诠释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情境性教学以事例、个案和问题为基础,在一定的情境下,学习者借助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等,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知识。
  
  二、高等职业教育的特殊性
  
  1.高等职业教育不同于中等职业教育,起点不同(高中后教育而非初中后教育)、目的不同(培养应用性复合型高技能人才――银领,而非中级职业技能人才――蓝领),它与传统意义上的中专中技教育有层次上的区别,并在知识基础、能力素质上优于中职教育。高职教育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学校培养与行业培养结合,学历教育与技术培训结合,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毕业生就业后不需“磨合期”便可直接上岗,真正实现“零距离”培养。
  2.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相对于普通高等教育,高职教育侧重基础文化知识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不强调学科性和学术性。高职毕业生与本科及其以上层次教育不同,毕业生完成学业后只授予学历文凭(毕业证书),并不授予学位。高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而非升入高一层次的学校深造。因此,检验高职教育的标准自然而然要以毕业生就业率和用人单位反馈的满意度来衡量,而基础教育则以升学为目标,以升学率高低来衡量。
  3.高职教育体现多学科少学时的特点,知识面宽但不刻意求其系统性和高深度。它以某一特定的岗位职业技术或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要求为依据,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并输送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对象针对职业岗位群,以技术应用和技能传授为主,将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理论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培养学生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高职教育的突出特点是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动手能力强,岗位针对性强,行业适应性强。
  高职教育的这些突出特点,决定了在它与建构主义之间可以架起一座桥梁,多出人才,出好人才。
  
  三、对高职教育培养模式的启示
  
  1.拓宽专业口径,使学生能够一专多能。建构主义认为,课本知识只是一种关于某种现象的较为可靠的解释或假设,并不是解释现实世界的“绝对参照”。某一社会发展阶段的科学知识固然包含真理,但是并不意味着终极答案,随着社会的发展,肯定还会有更适切的解释。任何知识在被个体接收之前,对个体来说是没有什么意义的,也无权威性可言。所以,教学不能把知识作为预先决定了的东西教给学生,不要以我们对知识的理解来作为让学生接受的理由,用社会性的权威去压服学生。学生对知识的接收,只能由他自己来建构完成。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要理解新知识,而且还要对新知识进行分析、检验和批判。因此,高职教育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地方经济、行业结构变化为依据,以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为重点,改革单一、陈旧的专业设置。实行大专业招生,小专业施教,在宽口径的专业面上打好适应基础,在柔性专业方向上培养适应能力,最大限度地满足市场对高职教育产品的需求。
  2.突出大学教育的人文性,在成才与做人上做文章。教师不单是知识的呈现者和知识权威的象征,应该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时下的看法,思考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以此为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解释。教师的作用从传统的传递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高级伙伴或合作者。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提供者和灌输者。学生是学习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建构的主动者,而不是知识的被动接收者和被灌输的对象。简言之,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将监控学习和探索的责任由教师为主转向学生为主,最终要使学生达到独立学习的程度。所以,就高职教育而言,要重视选修课与必修课的数量和质量的合理匹配,多设置一些人文学科,像社会、艺术、心理健康等课程,让学生通过对人类文明的了解与学习,懂得做人的道理,掌握做人的准则,把所学的知识真正内化成自己的素质,从而真正升华成一种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人文精神。
  3.重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实践教学,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高职教育的主要特色。作为高职教育要打破常规,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增加学科教学的科技含量,体现高新技术的发展趋势。建构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寻求适合于高级学习的教学途径,“随机通达教学”便是非常可取的方式之一。它认为,对同一内容的学习要在不同时间多次进行,每次的情境都是经过改组的,而且目的不同分别着眼于问题的不同侧面。这种反复绝非为巩固知识技能而进行的简单重复,因为在各次学习的情境中会有互不重合的地方,所以便于使学习者对概念知识获得新的理解。这种教学避免概念的一般运用,而是把概念具体到一定的实例中,并与具体情境联系起来。在这种学习中,学习者可以形成对概念的多角度理解,并与具体情境联系起来,形成背景性经验。这种教学有利于学习者针对具体情境建构用于指引问题解决的图式。
  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相适应的教学模式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显然,在这种场合,教师、学生、教材和媒体等四要素与传统教学相比,各自有完全不同的作用,彼此之间有完全不同的关系。这些作用与关系是非常清楚、非常明确的,因而成为教学活动进程的另外一种稳定结构形式,即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模式。
  所以,在实践教学与理论上应是一对一的建构,即理论教学与实践并重。在实践教学中,应重点突出新工艺、新技术的应用;在实践教学形式上,旨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技术转化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等;在教学方法上,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强调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使学生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潜能。
  4.突出高职特色,推行“双证书制”。所谓双证书制,是指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完成专业学历教育获得毕业文凭的同时,必须通过与其专业相衔接的国家就业准入资格考试并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就业教育,其首要目标就是使学生获得从事某个职业和行业的实际技能与知识,并能在生产实践中熟练运用这些技能与知识,成为适应生产一线需要的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的这一目标,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必须打通教育和就业的通道,使学生在获得毕业证的同时,还必须获得进入就业市场的通行证――职业资格证书。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必须把学历教育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体系衔接起来,以职业能力和职业资格标准为核心,突出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掌握最新的工艺和技能,将其贯穿于学历教育的全过程,以此来组织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金祥麟.20世纪中国教育科学的发展与反思[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陈淑琴.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尝试[J].教育探索,2002(9).
   [3]曾乔.论创建人本特色的学校模式[J].教育研究, 2002(4).
   [4]王明伦.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重建之思考[J].教育研究,2002(6).
   [5]钟建宁,廖镇卿.推行“双证书”制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中国高等教育,2005(7).
   [6]王迎春.论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和教育观[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58248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