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论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不确定性视域里建设国际化校园文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不确定性会对跨文化交际中的积极期待、交际满意度和交际质量产生负面的影响,是决定跨文化交际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鉴于跨文化交际中的不确定性对跨文化交流的显著影响,文章提出跨文化交际中不确定性语境里建设和谐的国际化高校校园文化的策略,并提出以这些有效策略为重点的建设和谐的国际化高校校园文化的具体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不确定性 国际化 校园文化 和谐度
  [作者简介]王苏春(1964- ),女,安徽安庆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国际教育学院院长,语言文化学院英语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跨文化研究、英语语言学与教学法等。(江苏南京210044)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26-0172-02
  
  实践表明,不确定性会对跨文化交际中的积极期待、交际满意度和交际质量产生负面的影响。因此,如何降低跨文化交际中的不确定性是至关重要的,它决定着跨文化交际的成功与否。有效的跨文化交际至少部分取决于我们在交际中处理不确定因素的能力。因此,我们降低不确定性的能力便成为跨文化交际成功的关键因素。本文提出跨文化交际中不确定性语境里建设和谐国际化高校校园文化策略,并指出以这些有效策略为重点的大力推进建设和谐的国际化高校校园文化的措施和建议。
  
  一、跨文化交际中的不确定性及其对跨文化交流的影响
  
  不确定性是指能够觉察到的各种群体间或人际交往中所出现的不可预测性,它会对积极期待、交际满意度和交际质量产生负面的影响。Berger和Calabrese指出,在跨文化交际中存在两种明显的不确定性,并且这两者都会影响到跨文化交际的有效性。第一种不确定性涉及陌生人的态度、感情、信仰和价值观。当我们与陌生人交往时,我们可能无法准确地预测他们所在文化的行为模式。第二种不确定性是关于“陌生人行为解释”的问题。例如,当我们与外国人会面时应该和他们握手还是亲吻等问题。如果我们要实现成功的跨文化交际,就必须降低交际中的不确定因素。跨文化交际中的不确定性存在着最高和最低两个极限。当不确定性超过最高限度的时候,我们会认为自己无法对跨文化交际另一方的行为进行解释,进而会失去预测、解释对方行为的信心。当不确定性低于最低限度的时候,我们会充满自信地预测对方的行为,便有可能导致对跨文化交际另一方的行为做出错误的解释。如果我们期望进行有效的交际,那么在最高限度与最低限度之间保持一定的不确定性是十分必要的。当不确定性高于或低于这两种极限时,我们应该设法进行有意识的调控以保证跨文化交际的有效性。事实上,我们对于跨文化交际另一方行为的不确定性会随着时间而改变,无法彻底消除。我们在跨文化交际中应该关注如何将高度
  的不确定性降低到一个适当的程度,从而能对交际另一方的行为进行高水平的预测并确保有效的跨文化交流。
  
  二、跨文化交际中的不确定性语境里建设和谐国际化高校校园文化的策略
  
  不确定性存在于跨文化交际的整个过程中,我们应该尝试将高度的不确定性降低到一个适当的水平,以激发参与者继续进行交际的动力。当进行跨文化交际时,我们不仅要遵循一些交际原则,同时,也要掌握一些维持交际和预测对方行为的技巧。随着高校国际化办学的进程不断加快,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不确定性语境里,建设和谐的国际化高校校园文化可以采取一些策略:
  1.共享知识。在国际化高校中,师生应该多了解跨文化交际对方的文化规范、习俗和价值观,并且试着在一定程度上共享他们的文化。跨文化共享的具体阐释见图1:
  
  A代表本地人的文化背景,B代表跨文化交际对方的异域文化,C的空白部分代表有意识地共享文化。掌握了一定的异域文化后,我们也可能被视为这个群体中的一员,那么理解障碍相对会减少,因为在群体内的不确定性比群体外的不确定性要小。因此,我们越是了解跨文化交际对方的异域文化,越能够降低不确定性。
  2.语言知识。语言知识能用来观察参与者之间的相似性,因而降低不确定性。国外一些学者提出了用语言来降低不确定性的四种模式:(1)用语言判别群体关系,并以此来判断相似性;(2)用语言判别心理轨迹,并以此来判断相似性;(3)用语言来判别构成判断相似性基础的群体心理轨迹;(4)用语言来直接判断相似性。笔者通过研究国际化高校校园的跨文化交际实践,认为这四种模式适用于不同的跨文化交流语境。
  3.定式和个人知识。定式是影响主体对待其他群体成员的感情和态度的认知解释。如果跨文化交际的对方具有其文化的典型特征,跨文化交际的主体头脑中的定式就能帮助其降低跨文化交际中的不确定性。例如,跨文化交际一方用跨文化交际另一方的态度、价值观和信仰预测和解释他们的行为。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交流的对方是具体和确定的。如果跨文化交际对方并不具有其文化的典型特征,我们就很难用归类的方法进行准确预测,因此,我们必须寻找更多关于跨文化交际对方本身的信息。
  4.轻松、平等的氛围及开放、宽容的态度。跨文化交际应该在友好、轻松的氛围中进行,这种氛围能够扩大彼此的信任度,参与者能积极参与交际。跨文化交际双方应该是平等的,平等是跨文化交际的主要原则。因为当心理距离存在于跨文化交际主体之间时,就不能进行有效的互动和交流。同时,我们应该对跨文化交际对方的不同之处持开放和宽容态度。如果我们在面对跨文化交际对方时表现出紧张和焦虑,我们就应该努力克服畏惧心理,而不是去适应跨文化交际对方及其环境。
  5.非语言行为。根据Albert Mehrabian的研究,93%的意义是通过非语言途径传递的。非语言行为因文化不同而存在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当与跨文化交际对方交往时,我们应该重视他们的非语言行为,因为非语言行为会传达出与语言不同的意义。对于非语言行为的掌握和了解会大大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有效性。面部表情和眼神交流等非语言行为都能传达出很多更胜于语言的信息。需要指出的是,群体取向和个体取向的文化在降低不确定性时使用的策略是不一样的。国外一些学者的研究结果显示:个体取向文化的成员更倾向于使用以个人为基础的信息来降低不确定性,而群体取向的成员则更喜欢用以集体为基础的信息来降低不确定性。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们可以根据具体情景来选用不同的方法。当然,跨文化交际是一个复杂多样的过程,需要更深入的研究来找到一种能够降低跨文化交际语境中不确定性的理想模式。
  
  三、大力推进建设和谐的国际化高校校园文化的具体建议
  
  高校在建设和谐的国际化校园文化方面,要综合运用跨文化交际中不确定性语境里建设和谐国际化校园多元文化交流策略。同时,高校要科学地规划和建设和谐的国际化校园多元文化。因此,本文在对国际化高校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以有效跨文化交流策略为核心来推进建设和谐的国际化校园文化的具体建议:
  1.高校国际教育学院和团委联合举办中外大学生科技文化交流节,开展一系列中外大学生科技文化交流活动。例如,定期举办中外科技文化交流讲座、英语角、中文或英文演讲比赛、中文或英文歌曲演唱比赛、才艺比赛,举办中国文化夏令营活动、音乐会等,广泛动员中外师生参与中外大学生科技文化交流节的各项活动,中外师生在这些活动中充分实践跨文化交际中不确定性语境里建设和谐国际化校园多元文化交流策略,即共享知识、语言知识、定式和个人知识、轻松平等的氛围和开放宽容的态度,以及非语言行为等,不断消除跨文化交流语境里的不确定性,促进多国别文化的和谐交流,从而提升在校中外大学生跨文化交流的规模、层次和水平。
  2.高校国际教育学院和其他各学院联合开展丰富多彩的各项中外师生友谊性的体育比赛,为多元文化广泛而深入的交流搭建平台。通过体育比赛,以非语言行为策略为跨文化交流桥梁,弘扬体育人文精神,消除跨文化交际语境里的不确定性,增进中外师生的了解和友谊。
  3.高校要发挥其学校网站论坛的交流平台作用,促使中外师生通过学校网络论坛进行交流,并引导该论坛成为中外师生多国别文化互动交流的心灵家园。学校网络论坛也是中外师生跨文化交流的主要载体之一,因此,应以跨文化交际中不确定性语境里建设和谐国际化校园多元文化交流策略为核心,充分发挥网站论坛对建设和谐的国际化校园多元文化的促进作用。
  总之,随着高校国际化战略的推进,国际化办学程度的不断提升,高校应运用科学有效的策略,采取积极主动的举措,推进中外师生间的跨文化交流,降低跨文化交际中的不确定性,从而提高我国高校中跨文化交际的有效度和多元文化共存的和谐度,这对建设和谐的国际化高校校园文化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也必将促进多元国际文化的交流与融合。高校应以跨文化交际中不确定性语境里建设和谐国际化校园多元文化交流策略为核心,推进建设和谐的国际化校园多元文化,从而为我国的和谐社会建设和“和谐世界”的外交战略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2]杜学增.中英文化习俗比较[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3]顾嘉祖.跨文化交际――外国语言文学中的隐蔽文化[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胡文仲.超越文化的屏障[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5]Davis,L.Doing culture: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action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6]Dodd,C.H.Dynamic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M].Dubuque:Wm.C.Brown Publishers,1991.
   [7]Gudykunst,W.B.& Matsumoto,Y. Cross-cultural variability of communication in personal relationships[A].William B.Gudykunst et al(eds.), Communication in personal relationships across cultures[C].California: SAGE Publications,1996.
   [8]Gudykunst,W.B.& Young Yun Kim. Communicating with strangers:an approach to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M].New York:McGraw-Hill,1997.
   [9]Samovar,L.A.et al.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10]Ting-Toomey,S.& Chung,L.Cross-cultural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theoretical trends and research directions[A].William B.Gudykunst et al (eds.).Communication in personal relationships across cultures[C].California:SAGE Publications,199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58250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