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非线性作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是两个复杂非线性系统,两者之间具有复杂性的非线性关系。文章对经济发展状况对职业教育的规模、速度、质量、结构、运行机制的非线性作用以及职业教育对劳动力配置效率和劳动生产率的非线性影响进行了分析,认为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非线性作用是通过劳动力这一中介实现的。
  [关键词]职业教育 经济发展 非线性作用
  [作者简介]彭江(1973- ),男,重庆人,四川外语学院评建办公室副主任,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城镇化与职业教育。(重庆400031)张鸿(1968- ),男,重庆人,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发展研究所,中学高级教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成人与职业技术教育。(重庆400015)
  [基金项目]本文系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职业教育促进转移农民再社会化的教育生态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2006-GJ-085)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26-0005-03
  
  一、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是相互作用的复杂非线性系统
  
  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备一定性能的某种层次的总体。从结构功能的角度看,系统可以分为简单系统和复杂系统。复杂系统简单地说就是具有复杂性的系统。复杂性是相对于简单性而存在的,它是在客观事物的联系、运动和变化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状态,表达了一种不可还原的特征。系统的复杂性是由其要素的非线性相互作用导致的。非线性是系统复杂性产生和演化的动力学机制,是连接简单性与复杂性的桥梁。因此,复杂非线性系统就是由于要素之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而具有“混沌”“分形”“突变”等复杂性状的系统。复杂非线性系统具有两个根本特征:(1)涌现性。所谓涌现性,是指多个要素组成系统后,而出现了系统组成前单个要素所不具有的性质。系统功能之所以往往表现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就是因为系统涌现了新质的缘故。(2)涨落。所谓涨落,是指系统局部范围内,子系统之间以及系统与环境之间随机形成的偏离系统整体状态的各种集体运动。“通过涨落达到有序”是一个伴随着系统通过失稳而重新建立稳定性的过程,失稳过程中基核的形成成为系统新的稳定性的生长点。涨落“首先必须在一个有限的区域内把自己建立起来,然后再侵入整个空间,这里有一个成核机制”。这个机制就是系统要素的非线性作用。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具有显著的社会复杂性,是具有社会复杂性的非线性系统。经济活动也具有经济复杂性,是具有经济复杂性的非线性系统。当代职业教育和经济活动这两个复杂非线性系统都具有“混沌”“分形”“突变”等复杂性状,都具有“涌现性”和“涨落”两个根本特征。职业教育系统是一个开放系统,它的要素之间存在着各种非线性相互作用,它与外部环境之间也存在着各种直接和间接的联系,在运动和变化中表现出各种复杂性。在一定区域内,职业教育与经济这两个复杂非线性系统之间既有直接的联系,也有间接的联系。职业教育与经济之间的相互作用并不是简单的线性作用,而是具有复杂性的非线性作用。
  在职业教育的外部环境中,经济环境与职业教育的相互作用最为紧密和直接。职业教育直接为经济社会培养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同时,职业教育具有转化现实生产力的功能,是先进的科技、设备和人员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从理论上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潜在的生产力。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是生产力的提高,而掌握科学技术、运用劳动手段、作用于劳动对象的生产者是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应用型人才和直接生产者的培养,基础在职业教育。正因为职业教育是一种与经济社会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所以应处于优先发展的地位。在新形势下,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是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项重大任务。加快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提高劳动者素质,直接关系到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的进程。“职业教育在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现代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大力发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是我们需要长期坚持的重要方针。”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与经济和社会发展关系密切,直接关系到新世纪劳动者素质的高低,要坚持积极发展、深化改革、提高质量。要积极开辟新的发展空间,主动探索新的发展机制,特别要加强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同时,我国还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大力发展社区性高等职业教育和社区学院。不论是经济发展还是实现劳动就业,抑或是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实现教育的个性化、民主化、素质化以及推进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都需要有一个强大的职业教育体系来支撑。职业教育的核心是传递职业知识和技能,培养社会劳动力。社会生产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社会生产必然要有一定的劳动力参与。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是通过职业教育培养劳动力和经济发展吸收劳动力而发生的。
  
  二、经济发展对职业教育的非线性作用
  
  (一)经济发展状况对职业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质量的非线性作用
  首先,经济发展可以给受职业教育者提供就业机会,但这存在复杂性。经济发展给受职业教育者提供就业机会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在某一时期,经济发展对受职业教育者总量要求增加,但专业结构要求和程度要求基本稳定。这时,职业院校势必要吸收更多的学员,职业教育的规模必然扩大,它在整个教育系统中的比重也相对增加。另一种情况是在某一时期,经济发展对劳动力总量要求并不增加,甚至出现负增长,但却提出了新的专业结构要求和程度要求。社会生产一方面淘汰旧的劳动力,另一方面又需要新的符合规格的劳动力,这时,职业教育势必要调整内部专业、层次结构,更新课程内容。这两种情况通常是并存的。无论是规模的扩大、发展速度的加快,还是内部结构的变化,职业教育都必须有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而这又是以一定的经济能力为基础的。因此,国家的经济状况,尤其是财政状况的好坏,对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较大的影响。
  其次,职业教育发展的前提是需要一定的人力资源,包括求学者和教育工作者。求学者在进入职业教育系统时,必然要考虑接受职业教育和未来收入的关系。而未来就业机会和个人收入的状况又受社会整体发展状况,尤其是受经济发展状况的制约。教师和其他教育工作者在进入职业教育系统时,同样也要将自己的收入水平和福利待遇情况与其他行业的收入水平和福利待遇情况相比较。他们的工资、福利及培训费用,构成了职业教育费用的一部分。当职业教育规模扩大时,其费用也相应增加。当职业教育内部结构发生变化时,教师数量可能不增加,但培训的费用会增加。因此,职业教育吸引生源、招募师资都必须以一定的经济条件为保证。
  最后,职业教育发展还需要一定的实物资源和资金来源。无论是发展还是改革,职业教育在课程开发、设备更新、校舍建设及日常开支方面,都必须有大量的资金投入,而这又必须考虑到经济承受能力。在整个教育系统中,即使整个教育规模不扩大,而职业教育在其中的比例相对扩大时,教育费用通常会增加。这是因为职业教育较之普通教育投入更高,它的人均教育开支一般要高出普通教育。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不好,社会对职业教育投入不够或无力投入时,就必然会导致师资来源困难、设备紧缺等现象,从而影响职业教育的质量。而教育质量下降,培养的劳动力素质下降,反过来又会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恶性循环。
   (二)经济发展状况对职业教育结构的非线性作用
   社会经济发展通过影响劳动力的就业结构,对职业教育结构产生作用。经济结构的主体是产业结构。产业结构在劳动力人数上的比例关系是就业结构的基本比例之一。但三次产业中就业人数的比例,并不就直接决定职业教育为三次产业培养劳动力的数量比例。三次产业中接受职业教育的人数比例,并非就是就业人数的比例。但三次产业中就业结构的比例关系和发展趋势,对职业教育培养专业和层次的比例关系与发展趋势具有引导和参照作用。各产业就业人数比的变化对确定职业教育在各产业的配置影响很大。当前,各产业就业人数比处于不断变化之中,总的趋势是:农业就业人口向工业和服务业转移,在工业化过程中工业就业人数逐年增加,比例逐渐增大;当工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农业和工业就业人口向服务业转移,工业就业人口逐渐下降,服务业就业人口逐步增加,最后发展为“三、二、一型”的就业结构。现在发达国家农业就业人口占社会总就业人口的比例都在10%以下,工业就业人口在30%以下,服务业就业人口占60%左右。这种变化要求职业教育的结构为适应产业和就业结构的变化而及时进行调整,以保证为产业发展提供数量充足、专业合理的高素质一线劳动者和管理者,同时,避免职业学校毕业生的结构性失业和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人才不足。职业教育培养劳动力有较长的周期,这一周期产生了职业教育的滞后现象,出现了某些专业的毕业生在规格和结构上与市场需求不相对应的问题。这就要求在确定职业教育在各产业中的配置时,要对未来数年内劳动力的需求进行预测。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不断细化,职业教育不可能为每一种职业培养人才,因此,职业教育在培养人才时,通常把工作要求相近的职业进行归类,然后通过一定的专业计划或弹性较大的课程计划来实现人才培养。这样就形成了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对职业教育师资培养、设备配置、课程开发、教材建设都有很大的影响。显然,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受社会生产的分工状况和社会职业结构制约,由于社会生产的分工状况处于不断变化之中,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也需要不断调整。在企业中,为了使生产有效进行,各类人员的配置是不同的,这种配置首先是专业的不同,既表现为有一定的专业结构,又表现出一定的层次和程度,或称技术结构。例如,制造业中的技术工人分为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等。对不同层次的劳动力而言,岗位要求是有差别的,这种差别对职业教育的层次结构产生了影响。总体而言,社会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总是拾级而上的,半熟练工、熟练工的比例逐步下降,技术工人、技术员及工程师等智能型劳动力的比例逐步增加。由于社会生产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是工业化的必然趋势,职业教育培养层次逐步提高也是适应技术结构升级的必然反映。
   (三)经济体制对职业教育运行机制的非线性作用
   经济体制的核心是所有制结构和经济运行机制。在所有制方面,我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这决定了我国的职业教育要打破国家包揽办学的体制,逐步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办学体制。
  在经济运行机制方面,目前我国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劳动力市场的建立和完善,改变了职业教育原先的运作方式。职业学校招生的指令性计划逐步减少,指导性计划逐步增多,计划外招生的比例也有所增加。毕业生就业几乎已没有指令性计划,而是由劳动力市场配置,实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择优录用。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的这一根本性变革,带动了职业教育的全面改革与发展。
  同时,财政体制和国民收入分配状况对职业教育的经费来源也有一定的影响。在原有的国民收入分配体制下,我国的中专、技校不仅不收取学习费用,学生还享受一定的助学金。随着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化,职业教育收取一定比例的费用是应该的,也是可能的。具体来看,我国自1980年起进行了财政体制改革,从而形成了教育经费筹措的新体制。1980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实行“划分收支、分级包干”财政管理体制的暂行规定》,决定在中央统一计划下,调整条块关系,更多地下放财权。此后,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发生了变化,地方和企业的财力增强,这样就使改变教育投资结构更为可行。1984年12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筹措农村学校办学经费的通知》,规定乡(镇)人民政府可征收教育事业费附加。1986年4月,国务院又发布了《征收教育费附加的暂行规定》,开始征收城市教育费附加。这种教育投资结构的变化,引起了职业教育投资结构的变化。从总的趋势来看,职业教育投资中,个人、社会、地方的比例不断增加,中央政府的投资逐步减少。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在非义务教育阶段,要适当增加学费在培养成本中的比例,逐步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政府公共财政体制的财政教育拨款政策和成本分担机制。”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办学体制的多元化基本改变了职业教育统筹乏力、条块分割、布局分散、整体效益低的问题,并逐步形成了政府、企业、社会和个人共同参与的办学体制。
  
  三、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的非线性作用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职业教育的大力发展将产生重要的经济价值,其功能的充分发挥是职业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关键。职业教育首先是一种教育。研究职业教育的经济作用,首先必须了解和认识教育的经济作用,因为教育的经济作用自然就是职业教育的经济作用。但是职业教育又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它具有与普通教育不同的特征。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职业教育的经济作用不同于普通教育的经济作用。关于教育的经济作用,主要有社会再生产理论、人力资本理论、筛选理论、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社会化理论等理论。这些不同的理论流派都有其合理性,它们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教育具有多种经济功能,不能用一种单一的眼光看待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教育的经济功能具有多面性和复杂性。同样,职业教育的经济作用也具有多面性和复杂性。我们必须从多个角度研究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除了线性作用外,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更多地是发挥非线性作用。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主要发挥两种非线性作用:
   (一)职业教育对劳动力配置效率的非线性作用
  职业教育不仅有培养人才的功能,还有选拔人才、分配人才的作用。职业教育,尤其是适当的职业指导,能将不同的能力倾向、兴趣爱好的人导向相应的职业岗位,使个性特征与社会需要相结合,充分发挥人的潜能,从而提高劳动力的配置效益,促进经济的发展。
  由于现代社会的职业结构越来越复杂,劳动力的配置也越来越复杂。对个体来说,了解职业情况及就业要求,成了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个人在职业方面的兴趣、爱好,以及职业的要求都是发展变化的,如何根据个体职业心理发展的规律,有效地施加影响,合理地将个人导向他们合适的岗位,构成了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对用人单位来说,需要各种各样能胜任工作而又与职业的发展相适应的劳动者。如果个人兴趣与社会需要不能很好结合,很可能引起个体在工作岗位上不安心工作,降低工作效率,引发劳动力的非必要再次流动、再次培训和职业角色的重新塑造,这样会降低整个社会生产的效率,对经济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同时,职业教育可以通过专业结构、层次结构的调整以及在职培训促进劳动力的合理流动。社会经济的发展、技术的提高、新旧行业的更迭必然要求劳动力进行重新配置,这种劳动力的流动与个人兴趣、社会需要不符引起的劳动力流动不同,这种流动不仅不会降低社会生产的效率,而且还有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职业教育通过调整劳动力的总体配置结构来满足社会生产对劳动力的需要,从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职业教育还可以作为劳动力的“储存器”,减轻社会就业的压力,间接促进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往往呈现出一定的周期性,对劳动力的需要也是波动不定的。当经济发展缓慢、对劳动力要求减缩时,通过职业教育对劳动力的培训,可以暂时将劳动力储存起来,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减轻劳动力过剩对经济发展产生的压力,调节劳动力与经济发展之间的供求矛盾。而当经济发展加速、对劳动力需求增长时,将储存的劳动力注入社会生产领域,以满足社会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
   (二)职业教育对劳动生产率的非线性作用
  职业教育通过培养劳动力的专业素质,发展劳动力的智能,塑造劳动力的思想品德、人格等,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率,从而促进经济发展。职业教育依据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传授系统的技术知识,训练科学的生产技能,有计划地、循序渐进地开发个体在职业方面的潜力,从而使个体获得职业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促进个体在职业岗位上提高劳动生产率。与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与生产的关系更为紧密,也更为复杂,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作用是非线性的。职业教育通过提高劳动力的技术水平,使劳动者提高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能力,并能使劳动者进行更多的技术革新和生产创新。职业教育还通过培养劳动力的安全意识、设备保养和维修能力等来减少生产事故,降低生产工具和设备的损坏率。一般认为,劳动生产率与劳动态度有很大关系。积极进取的劳动态度能提高劳动生产率,通过职业教育塑造劳动者的政治观念、职业道德、专业思想,影响劳动者的劳动态度,从而间接影响劳动生产率。职业教育通过塑造劳动者的现代人格,实现劳动力的现代化,从而使劳动力能认同组织文化,能与现代管理要求相一致,提高现代管理的效能。职业教育通过促进劳动者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进而促进生产由简单劳动密集型向复杂劳动密集型即技术密集型转变,实现职业教育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显然是一种非线性的关系。
  总之,职业教育促进经济发展,主要是通过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来实现的,这就决定了职业教育的中心任务和基本方向。职业教育可以通过推广、咨询、服务为经济服务,但是学校必须以培养人为主要工作。如果学校不培养人或不能很好地培养人,那么就丧失了它的基本功能。职业教育如果不能满足社会生产对人才的需求,也就等于没有实现它主要的经济功能。
  
  [参考文献]
  [1]周建中.系统概念的起源、发展和含义[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1(2).
  [2]武显微,武杰.从简单到复杂――非线性是系统复杂性之根源[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5(4).
  [3]吴彤.“复杂性”研究的若干问题[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0(1).
  [4]陈至立.在2001年年度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http://www.wdedu.net/oldweb/twt/JYGLZHFLFG/1083.htm,2001-01-20.
  [5](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M].赵旭东,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6]刘春生,徐长发.职业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7]张家祥,钱景航.职业技术教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582508.htm